原序:如何發起真如三昧

Photo by Luis del Ru00edo on Pexels.com

勇發普賢行願總攝戒行,安住真如三昧深入禪定,遵循四依三量增上慧學──這是實證佛教研究中心的修學綱領。它們是不可偏廢的,但其中最能夠顯示修證道「心解脫」特徵的,就是真如三昧。三昧,是緣於智慧發起的定境。由於所緣智慧的不同,有種種不同的三昧。真如三昧是緣於般若慧而發起的定境,而般若波羅蜜則是成佛唯一的法門,因此真如三昧是修證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法門之一。

禪定,又名心一境性,它必須緣於一境而修習。禪定所緣的境界有很多種,包括呼吸(出入息)、線香頭、丹田、觀想的境界相等等。所緣的境界如果落入能見與所見,就是共外道的禪定。共外道的禪定難修易壞──必須守護根門,長期修習才能夠成就,但是只要有一段期間沒有修習,定力便會退失。而真如三昧並不需要刻意修習,只要經常聞思了義佛法,能夠用一句佛法貫串全部的知見與行持,到了某個關鍵的時刻,便會突然發起真如三昧,引生心理上的輕安,更加深入之後,還會發起生理上的輕安,沿著經脈發起暖觸、涼觸等等愉快的覺受。如果你所緣的智慧境是現量,三昧便會一直保持著,不會退失。《大乘起信論》說,真如三昧可以一直深入,證得四禪八定,甚至可以證得滅盡定。

真如三昧雖然如此殊勝,卻有根器的限制,必須是菩薩種性的修行人才能夠修學。現在是末法時代,人間大部分的佛弟子都是屬於信心位,暫時沒有辦法修習大乘了義法,這是沒有辦法勉強的事。菩薩種性的修行人樂於聽聞大乘佛法,能夠理解文字般若,願意為了自度度他而發起普賢行願,有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和依智不依識的膽識和氣魄。只要具備以上的條件,一定可以發起真如三昧。有一位在聽真觀解釋《心經》時,當場發起真如三昧。另有一位學員只來聽一次課,隨後閱讀《實證佛教入門》,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發起真如三昧。已經發起真如三昧的人至少是五住菩薩,要是先前已經破參知道密意,隨後發起真如三昧則是七住以上的菩薩。

所謂的根器,無非就是過去世修學佛法的時劫久暫。判別根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能夠看得懂這本書,並且認為這本書講得有道理,想要依此修學,就是適合的根器。這些人裡面,又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人沒有辦法肯定般若波羅蜜是成佛唯一的法門,所以還會到處逛道場,想要嘗試其他的法門。這樣的人信心位尚未滿足,只能與大乘了義法結善緣,而無法起算成佛所需的三大阿僧祇劫。第二種人可以肯定般若波羅蜜是成佛唯一的法門,而真如三昧即是緣般若波羅蜜而發起的定境。這樣的人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最多三大阿僧祇劫一定能夠究竟成佛,所以也稱為畢定菩薩。畢定菩薩在佛法當中,地位超過阿羅漢和辟支佛。

初住菩薩主修布施波羅蜜,二住菩薩主修持戒波羅蜜,三住菩薩主修忍辱波羅蜜,四住菩薩主修精進波羅蜜,五住菩薩主修禪定波羅蜜,六住菩薩主修般若波羅蜜。直到六住都可能退轉,甚至退回信心位,但是退轉的時間不超過一千大劫,跟三大阿僧祇劫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般若波羅蜜的主要內容是第八識能生一切法和能攝一切法。在觀行當中發現第八識能生一切法稱之為破參或開悟(簡稱為悟),這是第六住修學的滿足。體會第八識能攝一切法,因而契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簡稱為入)。具足悟與入則是第七住,自此以後能緣於實相般若而安住,直了成佛,所以稱為大乘見道。七住菩薩能具足了知第八識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明白「三界唯心」的真義,所以又稱為明心。

真觀經常講解修習真如三昧的知見與方法,散見於豆瓣日記和《實證佛教通訊》。以前大家必須通讀這些文稿,才能夠全盤了解真如三昧,現在收集重要的講稿,再做文字的校定,終於有《如何發起真如三昧》的出版。只要經常閱讀這本書,將自己浸泡在了義法當中,一定能夠發起身心的輕安,成就真如三昧。

〈禪宗的開悟與傳承讀書會紀錄〉〈紅樓夢的佛學思想〉〈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和〈大乘起信論導讀〉都是在武漢市隱形人咖啡館講的,大部分的聽眾都沒有佛學基礎,但是卻引起很大的迴響與好評。這幾篇文稿可以讓讀者用輕鬆的心情,由淺入深,領略大乘佛法的博大精深。

岳靈犀(正犀居士)的〈我看電影駭客任務〉是以佛法詮釋電影的經典之作,曾經在網路上廣為流行。它與本書的宗旨符合若節,又饒富趣味,因此放在第二篇。使用這篇文章沒有著作權的問題,因為岳靈犀是真觀的筆名,正犀則是真觀的法名。真觀破參之後,為了與先前的著作有所區別,因此改用岳靈犀的筆名。「靈犀」取自李商隱詩「心有靈犀一點通」。「岳」與「月」同音,取自宗門「指月」的典故。下次月亮出來的時候,請你指著月亮,看著親友,不要講話。你也許就會明白「岳靈犀」的真義。

〈你想發起真如三昧嗎?〉點出發起真如三昧必須主修了義法,而區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的口訣是:「會讓你落入相、名、分別的就是不了義法,能讓你離開相、名、分別的才是了義法。」〈真如三昧的口訣〉講述修習真如三昧的五個訣竅,如果你已經熟讀前面的文稿,但仍然無法發起真如三昧,這幾個訣竅應該會讓你找到升堂入室的鑰匙。

〈永不退轉〉是為已經破參而尚未轉依真如的朋友宣講的,破參之後轉依真如即是明心、大乘見道,此後直了成佛,永遠不會再退轉。要是一直未能轉依,時日一久便有退轉的風險。悟後轉依真如,跟悟前發起真如三昧,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未破參的朋友也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稿。

〈菩薩的旅歌〉和〈勸發普賢行願〉講的是發菩提心與普賢行願,這是菩薩道的根本。曾有人問我,未發菩提心是否能夠明心、大乘見道,真觀明確地答覆他,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必須發菩提心才能夠成為初住菩薩,而真如三昧為五住菩薩的功德,明心、大乘見道則為七住菩薩的證境,跳過初住菩薩的必修學分,卻想要成就五住或七住菩薩的功德,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一直有人忽略菩薩道的根本,甚至為了爭奪名利,在道場中搬弄是非,惡意中傷他人。《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這樣的人即使通達經論,頂著各種頭銜,徒眾廣大,所修仍屬魔業,不可能會有般若慧和解脫功德。反過來說,只要不忘失菩提心,就能成就一切功德,乃至究竟成佛。因此菩提心才是成佛的根本因,普賢行願才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動力,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失菩提心。想要發起真如三昧的人,請切實地發起並履踐普賢行願吧!

〈無盡偈〉,總結全書的知見為一個偈子,這可以總持佛法的見地與行持。除此之外,這一篇也直接指示了第八識的所在。還沒找到第八識的人,不要來問我,只管多唸幾次〈無盡偈〉,尤其是最後一句「#*&$@」。

最後一篇〈默照銘〉為宋朝宏智禪師的代表作,裡面隱藏著大乘修證道的秘密,已經大乘見道並且發起真如三昧如影隨形的同修道友,請仔細玩味它,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真觀 2016/8/23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