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序:文藝佛心

這本書原名《如何發起真如三昧》,聽起來很專業,像是學佛多年的老參才用得上的修行祕笈。實際上,這本書的許多內容是在武漢市隱形人咖啡館的讀書會當中講的,聽眾主要是對於各種知識有廣泛興趣的青年朋友。他們對於佛教的態度也是如此,只想有概略的理解,並沒有打算過度鑽研。當初筆者也是這樣不務正業,花很多時間讀雜書,最後從事的是跟大學主修無關的工作,我很能體會這些朋友的心情。

相對而言,有些人把佛教當成最高的真理,只要是佛、菩薩或出家師父說的,他們便信受奉行。他們願意遵守嚴格的戒律,但是卻很少花時間了解真相,有些人還有忽略世間生活的傾向。這樣其實是取相分別特別嚴重的情形,不但不能解脫,反而增加繫縛,還可能因為迷信而一頭栽進邪教,受到神棍的控制。兩相比較之下,以玩票的心情來學佛,沒有嚴重的取相分別,還比較容易得到解脫。

從文藝作品契入佛法,吳承恩的《西遊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都是典範,還有一些似乎是在不經意當中創作出與佛學相關的作品,例如電影《駭客任務》《全面啟動》《蝴蝶效應》和小說《七重外殼》。

現代禪李元松說,沒有俠義道精神的人就沒有辦法修行。他施設的道次第,有一條「吟詠《倚天屠龍記》」。《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是張無忌,他是俠義道精神的代表。真觀年輕的時候不太喜歡張無忌,因為他沒有什麼頭腦,老是受人欺騙。倪匡有兩本書《我看金庸小說》和《再看金庸小說》,按照九品中正的方式去評等人物,如虛竹、張三丰、阿朱是上上人物,黃蓉是中中人物,岳不群、左冷禪、慕容復是下下人物。另外還有九品之外的,蕭峰、楊過、韋小寶是絕頂人物,令狐沖是神仙人物。倪匡給張無忌的評等並不高,只是中上人物。但是倪匡評為上上人物的趙敏,還有楊逍、范遙、殷天正那些明教高手都效忠張無忌,甚至為他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現在看來,張無忌的魅力來自他的菩提心,這在他拼命調合六大門派與明教時展現無餘,教眾死前的頌歌更將氣氛逼上頂點: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
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讀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會被感動而發起菩提心,所以李元松教人吟詠《倚天屠龍記》是大有道理的!這樣發起的菩提心雖然只是世俗菩提心,卻可以作為很好的基礎,將來總會開始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旅。而且,小說裡面也有一些情節可以讓人漸漸契入勝義菩提心,例如峨嵋派的滅絕師太。

滅絕師太以名門正教自居,一心要剿滅魔教,張無忌是明教教主,自然是首要打擊的對象。周芷若受命於滅絕師太,色誘宋青书、殺害無辜,取得倚天劍與屠龍刀中的祕笈。後來真相大白,峨嵋派的卑鄙手段為武林同道所不齒,張無忌成為群雄領袖。《維摩詰經》說:「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能夠住於正道的人,不會認為有絕對的正與邪,這才能夠離開煩惱,安住於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反過來說,要是自認為正道,所以可以不擇手段地打擊邪魔外道,有這種觀念,反而會讓自己入於魔道。

如果正邪是黑白鮮明,事情會簡單很多,但是現實卻非如此。因為這個緣故,菩薩除了要有般若慧,還必須有方便智,才能夠觀察眾生不同的根器,給予最適當的教化。般若慧從觀行及諸佛菩薩受學而得;方便智除了從生活經驗當中獲得之外,還要向世間智者學習。金庸小說在這方面著墨不少,例如《笑傲江湖》講的是正教與魔教的鬥爭,正教當中有些人與魔無異,如岳不群和左冷禪;魔教之中也有如曲洋的正人君子,還有很多並非大惡、可以教化轉變的人如任盈盈、向問天等等。

許多作家被自己的煩惱所困,左衝右突,耗盡心力,仍然找不到出路,承受不了,有時便去尋死。他們一般都很喜歡讀書,也與別人交流,但是觀察與思維的方法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自創的。他們喜歡觀察別人和自己心理的轉折,尋找背後的原因,想從煩惱當中解脫。因為這個緣故,他們忠於自己的想法,行為與見解沒有重大的矛盾。我認為,這些作家是緣覺種性的修行人,只是大部分還沒有分證解脫。緣覺的特點就是不樂意跟別人學──聲聞從他聞法,菩薩常隨佛學,這兩類人幾世便可以證得涅槃,只有緣覺生性喜歡自行摸索,必須十個大劫才能證得涅槃。不過,他們至少是出世間的種性。大部分的人從沒想過解脫,渾渾噩噩過活,就算再經過百劫、千劫、萬劫也不一定能夠開始修行。

作家的觀察能力都很好,甚至超過大部分的修行人,所以在文藝作品當中,你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在咖啡館講《紅樓夢》時,有人問我怎麼樣從電影和小說中找到佛學角度的靈感,我回答:「我的修行方法是觀察世間的現象,找到隱藏的真相……我不是生在富貴人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女性朋友……現實中不可能去經歷賈寶玉的人生,但是透過小說,我多少可以體會到他的經歷。《紅樓夢》描寫了一百多個人的生活經歷,寫他們所受到的憂悲惱苦,乃至最後怎麼樣去開悟,讓我們彷彿經歷了許多世。在我看來,這種觀行跟現實生活中的觀行,價值是平等的,而且更有效率。在電影、小說中,你要是能夠看到東西,你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一定也能看得到。」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文藝即是在描述一切法,因此文藝即是佛法。心即是佛,佛即是法,這本書以一切的世間法指出佛心,故命名為《文藝佛心》。改名的同時,增加一些內容,〈西遊記的佛學思想〉和〈寒山子的唯識體證〉是在補充唯識的知見,〈大乘解脫的原理與修行方法〉讓讀者能夠從聞思跨越到修證,吟詠永嘉玄覺的《證道歌》則可以深化般若慧並發起英雄氣概。這本書雖然是為初學而講述,卻可以讓讀者發起真如三昧,乃至大乘見道。當然,只讀一本書就大乘見道是比較不容易,有興趣的人可以再讀《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和《實證佛教導論》作為進階的教材。沒興趣的人也不用逼自己學佛,只要你耐著性子讀完這篇序文,已經跟佛法結了善緣,反正我有的是時間,哪怕是三個阿僧祇劫,總會等到你想學的時候。

真觀 2017/9/12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