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識的體性

眼識能夠了別青、黃、赤、白等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可以了別香塵;舌識了別酸、甜、苦、鹹等味塵;身識了別細膩、觸滑、冷、熱、痛等觸塵。這是前五識。

第六識是意識,意識可以了別法塵,意識了別的法塵其實是五塵的各種細節,例如色塵,眼識了別的只限於顯色(青、黃、赤、白等),意識才能了別形色(長、短、方、圓等)、表色(行、住、坐、臥等)和無表色(戒體、氣質等)。

第七識就是意根,也叫末那識。意根是統帥,日常生活中由它決定怎麼做或不怎麼做,所以《成唯識論》說意根是「恒審思量」,審就是了別,思量就是作主,也就是說意根一直在了別跟作主。一般人對意識特別熟悉,卻不知道有末那識的存在。怎麼知道有末那識的存在呢?這可以從了別性和作主性的差異看出來。

末那識所了別的也稱為法塵,但是卻和意識了別的法塵不同。一個人在熟睡時沒有前六識,因此大部分的六塵境界都無法了知,但是如果有巨響、強光或猛烈的搖晃,他還是會被吵醒。這表示熟睡時有一個識能夠了別巨響、強光或猛烈的搖晃,它只能是第七識或第八識。而第八識了別的是根身、器界、種子,並不是六塵相,由此可知熟睡時能夠了別巨響、強光或猛烈搖晃的,即是末那識。

再者,意識一個時間只能緣一個境界,必須轉移目標才能夠了知其它的境界,因為這個緣故,別人跟我們講話時,要是我們想到別的地方,就會聽而不聞。所謂的聽而不聞,意思是說,耳識仍然聽到聲音,但是意識卻不了別聲音的意義。與意識不同,末那識能普遍地緣於它能夠了別的法塵(五塵的重大變化),例如不管我們多麼專心讀書,要是突然間有巨響(如鞭砲聲),我們還是會察覺。又例如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跟人講話,前車緊急煞車,因為眼前的視野會突然改變,我們還是會立刻察覺,此時即是末那識察覺色塵的重大變化。

意識就像是參謀長,前五識就像是偵察兵。五個偵察兵出去偵察,回來以後先跟參謀長報告,參謀長綜合判斷外面的狀況,便對主帥提出建議,比如參謀長知道敵人的實力超過我軍很多,他會建議主帥趕快撤退。雖然他這麼建議,但主帥不一定聽他的,最後做決定的是末那識這個主帥。

假設你很喜歡抽菸,你不知道抽菸會傷害健康嗎?顯然知道,因為意識會用各種方式去打聽消息,你會聽到「吸菸會得肺癌」這類的訊息。有菸癮的人明知道抽菸不好,還是繼續抽。這表示有一個心不是理智的,所以你用理智的方式不一定能說服它。他覺得應該戒菸,但就是戒不掉,或者要戒很多次才能戒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理智和情感是有衝突的。你可以看到有兩個心讓你左右為難,這個不願意聽從勸告的心就是末那識。

最後一個是第八識。第八識又稱為異熟識,因為祂可促成異熟果報。什麼是異熟果報呢?就是異時、異類、變異而熟的果報。假設你這輩子做了很多好事,下輩子生到天上去,天道跟人道是不一樣的,這是異類而熟;你做的好事並不是馬上得到善報,而是要等到一段時間才現起成為果報,這是異時而熟。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下輩子變成一隻猪,人和猪是不一樣的,這是異類而熟;做了壞事並沒有馬上得到惡報,而是下輩子才現起,這是異時而熟。

能夠促成果報的東西有三個特徵。第一、祂必須忠實地記錄資料。如果祂不能忠實地記錄資料,就無法公平地酬償因果。孫悟空大鬧幽冥地府塗改生死簿的情節,是以反面的方式告訴大家:只要因果報應一向是公平的,就證明沒有任何人可以篡改業行的紀錄。業行的紀錄稱之為業種,業行念念變遷,所以業種也是念念變遷,它們都是有為法。

第二、祂必須能生萬法(一切有為法)。萬法皆有前因,五蘊為個別的業力所成的正報,山河大地為共業所成的依報,換句話說,一切有為法皆是果報,所以第八識必然能夠出生萬法,否則就無法酬償因果。

第三、祂有一部分必須不生不滅。這有點像是電腦硬盤,輸入的資料相當於因,輸出的資料相當於果,如果要保證資料不丟失,硬盤存在的時間就要比資料存在的時間更長。人如果可以無窮無盡地一直轉世,能夠促成異熟果報的東西存在的時間一定要超過所有的因和果。也就是說,祂必須要在一切的事件之前就存在,在一切果報現起的時候也存在。這麼說來,祂的存在就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祂不是從哪個時候出生的,未來也不會壞滅,祂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

第八識就是這樣一個東西,祂有兩個部分,一部分能夠收藏資料(執持業種),像是容器一樣,叫做「能藏」,能藏的心體必須要永恒存在。另一部分是所存的資料,稱之為「所藏」,這必須要不斷地改變。比方說一個人做了好事,祂就在裡面記上一筆,將來這個好事得到報應的時候,祂就記錄這個果報已經實現了。不能說他做過一件好事,結果報一次、兩次、三次永遠報個不停。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只是偷一千塊錢,報了一次讓他這輩子很貧窮。如果因為偷了一千塊錢,以後都很貧窮,報個沒完沒了,這也不合理對不對?造業的時候會記上一筆,果報酬償到什麼程度也要記上去,報盡了就要停下來,不能一直報下去。所以你可以知道,第八識心體中所儲存的紀錄是不斷改變的。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探索更多來自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