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知见与方法】第五节 初住到六住

初住菩萨

《菩萨璎珞本业经》:

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一切行一切法门皆习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多闻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

白话解释:

发心住(初住菩萨)是上等精进善根的人。少则一劫、二劫、三劫,多则三个恒河沙数佛的时间,修习十信心,信仰三宝,于外门修习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及各种善法。经常起信心,不作邪见,不造作十重、五逆、八倒,不生于无法学佛的难处;经常碰到佛法,又乐意修学增广闻思慧,最终进入空界,能够住于空性[1]位,所以称为住。

当你确定自己是初住菩萨,应该心心念念地缘于空义,住于「空界」,把《心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义理弄得滚瓜烂熟,念念都不忘失,这样你学佛才会安隐,不会走入叉路。

二住到七住

《菩萨璎珞本业经》:

治地住者,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白故,名治地住。

长养一切行故,名修行住。

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名生贵住。

多习无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

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

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故,名不退住。

大家别被这些文字给吓到了,像「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是指住于空义当中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地修行。比方说,你记得「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此对别人都很有礼貌,不会因为别是地位低下,就随便骂人。在生活当中不断地这样修行,就是「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它的「长养一切行」「种性清净」「多习无量善根」也是如此,只要你能够懂得空义,自然就能渐次成就。

你应该注意的是六住和七住的特征,这后面再讲。

般若波罗蜜的内涵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真观按,观察「第八识能生一切法」是世俗谛,世俗谛的观察成就之后由「第八识能摄一切法」而转入胜义谛。

世俗谛

《瑜伽师地论》:

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相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

相,就是可以被察觉的相。名,就是名称。分别,就是觉知心。不离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

胜义谛

《瑜伽师地论》:

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不是世俗谛就是胜义谛。因此也可以说,离开相、名、分别为胜义谛。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

(此时播放视频)一边是涅槃界,一边是三界万法。涅槃界的第八识产生了三界万法。它们中间是一条虚线。一旦你把三界万法都看成是功能差别、种子以后,虚线就不见了(此时虚线消失),整个都打成一片(此时「现象界、三界万法」等文字消失),变成是一真法界(此时出现「一真法界」的文字,随后「涅槃界」的文字消失)。这里没有真、妄乃至一切的差别对待相,比如善恶、男女、前后、上下、凡圣等等。(此时「一真法界」的文字消失,画面变成一片空白,停留了好几秒钟。)

会了吗?

最后一张空白,象征一真法界的无相境界。但是,它毕竟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以语言文字图画视频表示。这并不是没有相,而是于相而离相,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由世俗谛转入胜义谛

《中论》: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必须依世俗谛闻、思、修,才能三乘见道;三乘见道之后,才能安住于第一义(胜义谛)无分别的境界;能够安住于第一义,才能证得涅槃。胜义谛是靠世俗谛观行的成就而转入的,所以《中论》才会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混淆

予乐问一位报名课程的朋友:「您愿不愿意生生世世修集福德与智慧以求究竟成佛。」

他答:「我们本来就带着永恒佛性,终将成佛。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之说。」

予乐:「既然这样,您也没有上课不上课的问题。」

……

最后他终于说:「我愿意。」

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之说」是就胜义菩提心而回答,也就是说,这是与胜义谛相应的语言文字。但我们设定的条件,是发了菩提心才能报名,因此这显然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发与未发的差别,甚至还有坚固与不坚固的差别。有些朋友,我们原本就很熟,也知道他老早发了菩提心,但这个问答还是没有省略,因为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让你的菩提心更加增上。事实上,世俗菩提心是会退失的。很多时候,你会忘记。比方说,有人把你惹火了,你那时候还记得他是佛吗?有的人不但忘失了胜义菩提心,甚至连世俗菩提心也退失了。退失菩提心的现象,在六住以前经常出现,所以有机会就要尽量去增上发起。

五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布施而不着布施相。
持戒波罗蜜,持戒而不着持戒相。
忍辱波罗蜜,忍辱而不着忍辱相。
精进波罗蜜,精进而不着精进相。
禅定波罗蜜,禅定而不着禅定相。

初住到五住之间,必须修习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而准备。(不能跳过五波罗蜜,只修般若波罗蜜。)《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

五波罗蜜是越来越难。布施容易,守戒难,因为守戒包括不骂人、不占人便宜、不投机取巧等等。守戒容易,忍辱难,因为不做坏事容易,任人毁谤就难了。忍辱容易,精进难,因为忍辱只是一时,精进却必须长期努力。精进容易,禅定难,因为精进可以在散乱中进行,禅定却必须制心一处。禅定容易,智慧难,因为禅定只要制心一处,智慧却微细入微。有智慧,又能离开一切相,成就般若波罗蜜,这就是难上加难。

贤位菩萨所修的禅定,一般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最慢到十住,一定会有未到地定,不然没办法见性。但是可能要将近初地,才会发起初禅。

心意识秘密之义

《解深密经》:

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白话解释:

在六道四生身体生起时,第八识便参与了身体的成熟、辗转和合和增长广大。第八识的作用,必须依靠两种执受:一者,有色根和依于有色根的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也就是意根的执受。在欲界和色界这两种执受都存在,无色界则只有第二种执受。

真观常说密意不可泄露,这里就是经教依据。「心意识秘密之义」是《解深密经》的原文。如果你正在怀疑自己所悟是否正确,请你仔细看一下这几段经文。要是你能够用现量来验证经教的正确性,你就应该承认,这确实是密意。你要是还认为不要紧,到处跟人家讲,导致别人看轻佛法,就是亏损如来的重罪。《解深密经》接着说: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白话解释:

这个识又称为阿陀那识(持身识),因为祂随时执持着身体。祂也称为阿赖耶识(藏识),因为祂能够摄受身体,藏隐于身体内,与身体同安危。也称为心,因为祂能够收藏色声香味触等法,让它们能够滋长。

被印证为开悟的人,请你再来看这段经文,能不能用自己的现量和它印证无误。《解深密经》接着说: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白话解释:

因为有阿陀那识(第八识),六识身才能出生和运转,六识身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除了有阿陀那识为因,加上眼入处和色入处为缘便出生眼识。就在眼识运转时,意识也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境界中运转着。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除了各自生起的缘不同之外,也有意识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境界中运转着。

这个我不方便讲太多,但你如果是六住菩萨,我相信你应该看得懂。《解深密经》接下来又说: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白话解释: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可能只有一个在运转,也可能有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都在运转,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只有一个分别意识在运转。

这没有那么困难,六住菩萨应该完全看得懂。《解深密经》接着说: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白话解释:

就好像大瀑布的水流,有时候有一个浪在运转,有时候有两个或多个浪在运转,但它们其实都同样是水在流动。又譬如很干净的镜子,不管有几个影像现起,都是在同一个镜面上。当影像现起时,并不是镜面转变为影像,当影像灭尽时,也不是镜子失去了它的功能。

《解深密经》: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白话解释:

浪比喻前五识,水比喻阿陀那识。不管有几个前五识在运转,其实它们都还是阿陀那识。

这个我相信六住菩萨也看得懂。《解深密经》又说: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白话解释:

菩萨由于有法住智,而明白心意识的秘密,但是如来不说他是「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真观按,这样的菩萨知道一些心意识的秘密,但仍然有一部分秘密不明白。法住智所缘为「有为境界」,与涅槃智所缘的「无为境界」不同。

《舍利弗阿毘昙论》 :「云何法住智?若智圣有为境界,是名法住智。云何涅槃智?若智圣涅槃境界,是名涅槃智。」而《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若只有法住智,就是凡夫,必须证涅槃智,才是出世间的圣贤。

《解深密经》接着说: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白话解释:

要是菩萨如实不见持身、不见持身识;不见含藏、不见藏识;不见积集、不见能积集的心……乃至不见一切法,便称为胜义善巧菩萨,又称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按,此时所缘为涅槃境界,这是涅槃智,不同於先前的法住智。这时候才算知晓心意识「一切」秘密。这是七住菩萨才能以现量验证的经教。

七住菩萨的秘密在于实证,因此在语言文字上都可以讲,反正一般人证不了。六住菩萨的秘密,则不能用语言文字讲,这是大乘法的绝对机密。

大乘法的绝对机密

有些人被印证开悟之后,因为缺乏功德受用,渐渐怀疑所悟的内容,甚至公开否认自己所悟的内容。对于这样的人,我建议你看一下《解深密经》讲的「心意识秘密之义」,要是这些经文可以印证你开悟的内容,就表示这确实是大乘法的密意,千万不要毁谤。

《解深密经》已经讲,这是「心意识秘密之义」,如果有人不当一回事,泄露密意,就是「亏损如来」的重罪。还有些人仍然在网络环境当中谈论密意,这是极为轻慢的态度,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乘显识经》:「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要是有人违背世尊的教诲,导致弘法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这样就是亏损如来。《解深密经》已经讲,这是「心意识秘密之义」,如果有人不当一回事,泄露密意,就是「亏损如来」的重罪。在我来看,这比出佛身血更加严重,因为后者只是佛来承受,但是亏损如来会使很多人毁谤佛法而下无间地狱,甚至使佛教在人间整个灭亡。这个责任要谁来负?就是泄露密意的人。

现代由于网络普及,重大的事情很容易透过网络而公开,但是仍然有人在网络的环境中谈论密意,这是极为轻慢的态度,如果不改过来的话,迟早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这不是开玩笑的,只要是佛弟子,绝对不想看到这个后果,除非你是个魔。

六住菩萨

心意识的秘密包括两个部分,都可以称为般若波罗蜜。第一部分是第八识如何积集种子生起现行,这属于法住智,是六住菩萨可以现观的。这个部分的现观,《菩萨璎珞本业经》称之为「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第二部分则是涅槃智,这是六住菩萨所不知道的。

《成唯识论》说,见道位的菩萨能证解阿赖耶识,是指具足证解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六住菩萨能够证解所藏和执藏,有的人也能证解狭义的能藏(能藏的心体),但却没办法证解广义的能藏(一真法界)。

六住菩萨并未离开「有所得的心态」,有退转的可能,虽然如此仍然胜过一切声闻、缘觉。[2]

有所得的心态

《佛藏经》:

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3]。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不记我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白话解释:

我过去世为了求无上正等正觉,曾经以转轮圣王的身分,毕生供养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和僧团,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佛都不授记我:「你未来世将会成佛。」因为我怀着有所得的心态。

将有为法当成真实,可以让自己去取着,就是有所得的心态。有所得的心态是六住以下的菩萨最大的障碍。只要有「有所得的心态」,便无法离开三界有,因此对一切凡夫来说,这是难以踰越的铜墙铁壁,只要突破这个障碍,就是出世间的圣贤。

有的人将开悟当成实法来追求,一直出钱出力,介绍别人来听闻正法。他心里想:「要是让我开悟,那我可神气了。」这样的心态,跟七住菩萨的证境,刚好背道而驰。你想,一个具格的菩萨法师,看到他这个样子,还敢给他机锋,引导他开悟吗?当然不敢!所以,想要求开悟的人,自己要先检讨一下。六住是很危险的阶段,要是退转,说不定会谤法而下无间地狱。我们都不想让你冒这种危险。你知道六住菩萨退转的比例有多高?在正觉同修会是好几成,在我们这里可能也有一成。这不好统计,但可以确定的是,风险并不低。退转的人都是很善良的,没有一个是坏蛋,要是有人因为谤法而下无间地狱,这绝对是不可承受之痛。大家要知道我的心情。现在我已经不再主持面授课程,但是现在主持面授课程的菩萨,还是会有这种善意,他不想让你有什么闪失,到时候竟然下三恶道去。

久参未悟的人应该将自己浸泡在般若波罗蜜当中,你要知道般若波罗蜜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而不是能够让你得到什么。要是可以让你得到什么,那个绝对不是般若波罗蜜。

有些人以为,他所修的法有多么地殊胜。我也会告诉他,涅槃没有一切的相、名、分别,也不可能有谁可以去得到什么。只要还有有所得的心态,所有的涅槃都证不了。声闻法在初果时能入胜义谛,但要到阿罗汉才证有余涅槃。菩萨则是在七住时入胜义谛,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胜义谛是无所得的境界,你还想得到什么?只要还有有所得的心态,这些出世间的果位就一概跟你无关。

六住还是可能退转

《菩萨璎珞本业经》: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白话解释:

在十信位修一劫到十劫,这人终于进入初住位,他又从初住修到六住,在六住位时「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又有诸佛菩萨善知识的守护,就能往前进到第七住而永不退转。在未到七住以前,都有可能退转。

这里讲的「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是证解阿赖识的所藏与执藏,但是不能证广义的能藏(一真法界)。差这么一点,让他不能离开相、名、分别,住不了胜义谛,就还有退转的可能。

退转的六住菩萨

《菩萨璎珞本业经》:

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白话解释:

要是这个时候没有碰到善知识,一劫到十劫之间便退失菩提心。就像如来初次弘法时有八万人退转,例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他们快要进入第七住时,碰到恶因缘,因而退入凡夫位当中,甚至连初住位都保不住,转变为外道知见。在一劫到千劫当中,邪见很严重,什么坏事都干,包括五逆,这就是退相。

真观按,「退菩提心」是指退失胜义菩提心,也就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所认明的「阿赖耶识」是能够让他成就正觉的心。

六住菩萨要是想进到七住,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护持。这里的「善知识」是指七住以上的菩萨。你不要去找声闻阿罗汉,因为他不懂得菩萨法。你找另一个六住菩萨,他跟你一样,也有可能退转,怎么有办法护持你到第七住?要是一直没有碰到七住以上的菩萨,那就很危险了,最多十个大劫,一定会退失菩提心。

六住菩萨如果碰到善知识,但是不能信受,就算是佛亲自教他也没有用,例如本师初会退转的八万人。要是碰到善知识,而且能够信受,可以免掉退转的风险,但如果没办法舍掉有所得的心态,还是没办法进到第七住。例如本师的前身,碰到几十亿尊佛,都没办法从六住转到七住。为什么我认为本师那个时候是六住呢?因为他尽形寿供养佛和僧团,一定经常听到佛菩萨的开示,乃至看到机锋的直指,在这种情形下要悟并不是那么难。

因此,所有的事情当中,最难的就是舍掉有所得的心态。像禅师讲的「悬崖撒手」,你在那种状态时,只要放手,就能入空。但是很多人受不了一无所有的境界,最后那一点点,始终不肯放舍。

菩萨道无法速成

初住以上到究竟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初住到初地是第一个阿僧祇劫,因此哪怕只是向上一个位阶,都是不得了的进展。

开始参究第八识之前,最好先成就修所成慧(因地的真如三昧)。这样就可以在找到第八识之后不久,便进入七住而永不退转。

没有修所成慧就参出第八识的密意,会停留在六住。这是很危险的阶段,要是不能保任,便有退失而谤法的风险。现在我们就有学员跟少数人讲「这个不是」,这是轻谤。要是跟很多人讲,就是重谤。很严重的毁谤会下无间地狱。轻谤会有什么果报,我也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要退转很久,冤枉受苦,甚至沦落到三恶道。

所以,我劝大家千万不要求速成。如果你花很多时间去学百法明门,想要很快证得初地,这就是有所得的心态。一个七住菩萨不会觉得成佛有什么好的,何况是初地!对他来讲,这个都是假名而已,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你要是把初地等果证当真,就是有所得。

六住菩萨应该想办法舍掉有所得的心态,才能转依真如而进入第七住。本师曾供养三十亿佛仍然未能舍掉有所得的心态,要是你可以在一世当中做到,那绝对是不得了的成就。 真观是七住以上的菩萨,可以护持你从六住转入第七住而不退转。这样公开讲自己的果证,是很不得已的。如果我不这么说,大家不知道要去找谁。你不用亲自来找我,只要经常听我讲课,看我的书,效果是一样的。


[1] 空性,就是「诸法空相」的道理。初住菩萨懂得的,只是文字般若,属于闻思慧。

[2]《优婆塞戒经》:「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

[3] 按,菩萨为感念本师的教导,往往发愿成佛时与本师同名,由此便导致连续三十亿佛都同名。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探索更多來自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