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王往事】第二十八章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有一位讀者反應:

  菩薩,看了《常勝王往事》至第27章,有如下感想,供參考:
  《常勝王往事》裡比較多的寫了隨順部分粉絲,發生兩性關係的事情,並以此作為修學的內容之一。這個感覺在欲界而言,不是很妥當,理由如下:
  1.第八識無為法,無形無相,其功能作用微細,一般需要靜心下來,向內反觀,方可能發現之,而性欲本欲界之根本,多行此事,必自我熏習此欲想,輾轉反復,容易增盛,心念外馳,多生掛礙,離實證真心則遠。
  2.個人體會,心念內收也是功夫,需要於事上磨,內心掛礙少,於靜定中(也可以是夢中)自然容易內觀心念起落,若心中反熏的雜染太多,則心不清淨,雜念紛飛,反觀能力則弱,也不持續。昨夜,於夢境中,忽見一貌美女子裸睡一旁,自己知道不過內心幻象耳,但心中仍然會引發思考,是視若無物不理會,還是隨順於她呢,你若有想,她便有應,這樣下去恐怕也是無窮無盡,自己玩自己難有止歇。這種夢中境像與醒時對境本質上並無區別,日常生活中若不能安穩內心,則生活多雜亂,屬於自尋煩惱,哪裡還能參禪悟道呢。
  3.欲界眾生若多行兩性欲事,則將迅速虧耗精氣神,精神不守,臟腑則漸衰,疾病則漸起,難以入道矣。
  可見,對欲界眾生當以清淨法門為基礎,若兩性關係氾濫,恐怕後患無窮。這個結果應該並不會以極少數人能夠堅固交媾為轉移。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岳某答:「了解。修行的道路和方法各各不同,您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這位讀者的意見,應該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因此在這裡補充說明。
  首先,《常勝王往事》男主角夏安德的修行方法,必須四住以上的菩薩方才適用,三住以下的菩薩還沒有能力這麼修。這裡所謂的「四住」,是指修習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和忍辱波羅蜜初步合格,並且已在修習精進波羅蜜的菩薩。四住菩薩會隨時檢討自己的知見與行為,是否符合「一切法真如」的義理。四住菩薩多劫修習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菩提願相當堅固,加上聞思般若成熟,表面上雖然同於欲界凡夫,實際上分分秒秒皆隨順菩薩行,遠超過三住以下菩薩的證境。
  四住菩薩要是發起真如三昧,就是五住菩薩。五住菩薩要是破參開悟,就是六住菩薩。六住菩薩要是能夠緣於「一切法真如」而安住,就是七住菩薩。

《菩薩善戒經》記載,世尊曾經開示:

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貪,如是菩薩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緣毀戒,是名破戒。何以故?……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愚癡菩薩無有方便怖畏犯愛,菩薩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愛。

  「愚癡菩薩無有方便怖畏犯愛,菩薩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愛」在這部小說當中,已經引用兩次了,不過好像很多人沒有印象,只好再引用一次,以彰顯菩薩法與聲聞法的不同。一般人以為修行人必須遠離愛欲,這其實是聲聞法。即使他發心修習菩薩法,過去的習性仍然使他「怖畏犯愛」。世尊稱這樣的菩薩為「愚痴菩薩」,這是說他們不明白「貪愛之心能護眾生」,也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貪愛的過患。
  反過來說,就是有智慧的菩薩,他們「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愛」。他們深切地明白貪愛和縱欲的過患,因此會將貪愛和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但是他們明白貪愛不異於真如,因此不會想將貪愛斷掉,甚至大膽地運用貪愛作為救護眾生的方便善巧。
  《常勝王往事》小說,就是在闡述正確的菩薩道,包括「菩薩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愛」,因此安排一些隨順貪愛的情節,這讓有些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菩薩法的核心是「一切法真如」(有時也寫成「諸法實相」「諸法空相」或「法相唯識」等等),這個道理要是詳細解說,是會讓人驚疑甚至毀謗的,例如《圓覺經》講的「如來隨順覺性」: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以上的經教,其實跟《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一樣的,《金剛經》的文字簡略,真正看懂的人不多,因此反對的人比較少,但《圓覺經》卻把「是法平等」具體地展開,大家都看懂了,卻不以為然,便驚疑毀謗。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接受這樣的法義,就稱之為「忍」。這又可以分為「音響忍」「順忍」和「無生忍」(以上三忍的意義,參考第二十四章)。經典使用這種措詞,便可以看出,一般人是無法認同大乘了義經的。大家看到自己無法認同的經教,只要先忍住開罵的衝動,就能成就最初的「音響忍」。以此無漏法種,遲早必能證得無生忍。同樣的道理,男主角夏安德的修證方法,要是您看了很不習慣,也希望您能仔細閱讀小說中夾帶的經教。只要不斷地熏習,必能與諸佛菩薩的心境漸次相應,最終也能成就七住菩薩的果位。

以下回到小說本身。

──────

他化自在天,普賢菩薩來訪問魔王波旬:「怎麼樣,安德是不是通過魔考了?」

波旬:「通過?正好相反。小女多媚[1]轉生人間,一個眼神就讓他神魂顛倒。」

普賢:「菩薩和聲聞的修行方法不同,聲聞必須禁欲,菩薩卻以貪愛為方便。」

波旬:「這樣豈不是永遠沉淪於欲界,難以超脫?」

普賢:「凡夫一向住於貪愛,不知貪愛過患,因此沉淪欲界。聲聞深見貪愛過患,因而禁絕貪愛,配合『五陰非我』的觀行,終能出離三界。菩薩明見諸法空相,貪愛亦然,表面上受用貪愛,卻緣於真如而安住,這是般若波羅蜜,成佛唯一的法門。」

波旬:「安德懂得般若波羅蜜?」

普賢:「他和多媚燕好時,忽然住於調伏,這表示他經常觀察有為法的過患。當他發現場合不對時,立刻住於不調伏,[2]這表示他懂得貪愛亦是道,能夠運用貪愛作為度眾方便。般若波羅蜜就是這樣,『不盡有為,不住無為』[3],安德顯然懂得這個道理。」

波旬:「好吧!這一關算他通過,第二關倒要看他如何面對。」

──────

休息了一會,多媚又開始親吻安德,兩人再度交纏在一起。高潮一波一波地涌現,像瀑布一樣在體內沖刷,這是很強烈的快感。多媚則一波一波地顫抖,最後長叫一聲,癱軟在床上。安德看她已消受不起,便慢慢抽身,躺在她旁邊。

多媚抱著安德,無力地說:「你怎麼還沒射?不過我真的承受不了了,對不起。」

安德說:「謝謝你,這是我這輩子最爽的一次。」

「真的?」多媚似乎恢復了精神。

「是的,剛才是雙身法的初喜,我在千劫以前才有的狀態。」

「可是……」多媚欲言又止。

「可是什麼?」

「你後來下了地獄。」

「將初喜誤認為涅槃,並且傳播這樣的邪見,才會下地獄。」

「所以,你這一世不會下地獄?」

「我已經明見,一切的一切,包括初喜、地獄,都是真如。一切法既然都是真如,又能從哪裡掉到哪裡?」

「既然這樣,是誰有初喜?」

「依世俗言說,假名有『我』『人』『初喜』等等的法,實際上根本什麼都不是。」

「這跟斷滅見有什麼不同?」

「斷滅論主張有我、有眷屬、欲愛、名利等等的一切法,死後斷滅。諸佛菩薩如實不見一切法,何況有一切法的生、住、異、滅,這是二者的不同。」

「你不是也承認有『我』『初喜』『地獄』這些法嗎?」

「那是遷就世俗而說有,就好像電影螢幕出現了男男女女、山河大地,其實不是真的有那些法出生,只是幻化而已。」

「既然眾生和地獄都不是實有,為什麼佛經說有眾生下地獄?」

「這也是遷就世俗而說。」

「可是你過去世下地獄飽受苦難,怎麼能說地獄不是真實有呢?」

「譬如有人在夢中飽受痛苦,他只要知道自己正在做夢,當下就能解脫。我們不能因為在夢中飽受痛苦,就說夢境是真實有。」

「你真有智慧!」多媚稱讚,然後問道:「你餓了吧?」

「是的,我真餓了。」

兩人穿上睡衣,走到餐廳,值守的女佣立刻為他們準備宵夜。

他們一邊吃飯,一邊講話。

多媚說:「我跟你一樣,這輩子從來沒這麼爽過。」

安德笑了笑,繼續吃飯,沒有回話,他真的餓了。

「不過,你最精彩的部分並不是床上功夫,雖然這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媚停頓一會又說:「你有超凡的智慧,能夠化煩惱於無形,只要親近你,自然就無憂無愁。」

多媚問:「你平常都幾點睡?」

「我大部分是十一點睡。」

「今天可以破例嗎?我想帶你去俱樂部。」


[1]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2:「魔有三女,長名悅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

[2] 《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白話解釋:住於不調伏心,是愚人境界。住於調伏心,是聲聞境界。所以菩薩不應該住於調伏心,也不應該住於調伏心,離開這兩種狀態,才是菩薩行。

[3]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第十一》:「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白話解釋:有一種叫做盡無盡的法門,你們應當學。什麼叫做盡?就是有為法。什麼叫做無盡?無盡就是無為法。菩薩不能把有為法全部消滅掉,也不能總是安住在無為裡面。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探索更多來自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