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实证】菩萨行品第十一(四)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这时众香国来的菩萨合掌对佛陀说:「世尊,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国土的样子,都觉得这个国土怎么这么差,现在我们觉得很不好意思,已经舍掉这种想法了。因为诸佛的方便不可思议,实际上诸佛是为了度众生,因应众生的需要,就现出不一样的国土。虽然是这样,世尊啊!希望您能赐给我们少许的法,让我们回到原来的国土之后,可以用来忆念您。」

佛告诸菩萨:
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佛陀告诉这些菩萨:「有一种叫做尽无尽的法门,你们应当学。什么叫做尽?就是有为法。什么叫做无尽?无尽就是无为法。菩萨不能把有为法全部消灭掉,也不能总是安住在无为里面。」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什么叫做不能把有为法全部都消灭掉?就是不离开大慈,不舍掉大悲。

大慈和大悲都是有为法。经文前面讲过,度化刚强众生的「苦切之言」也包括「是有为,是无为」,所以有为法与无为法只是一种施设,并非一定。从另一角度看有为法,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无为法。所以不要以为有为法就是当然的不好,怀着这种狹隘的心就没有办法慈悲众生了。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深切地发起求证一切种智的心,但是从不忘失真如的理趣。

一切种智就是分类极为精细的后得智,它必须在相、名、分别当中才可以观察。但是,如果一直落于相、名、分别,就是凡夫。一个菩萨永远都会有「一切法真如」的作意,不会有哪个时候忘失真如的理趣。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教化众生是很麻烦的事,有的众生很执着,认为「人不自私自利就不正常」,做了坏事还浑然不觉。如果你劝他悔改,他不接受,以致犯罪,你把他移送法办,这也是一种教化。菩萨面对恶劣众生的时候,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一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子,想办法去劝导他们。就算众生顽劣不堪,菩萨也仍然记得他是佛,这样就不会对众生起嗔心。你至少要去对治那个嗔心,不要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坏蛋。这样教化众生,始终不厌倦。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

菩萨以四摄法来恒顺众生,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同事和利行。摄,就是摄受,让他愿意修行而解脱烦恼。菩萨发愿度众生,但是很多人不好度,特别是对于不喜欢佛法、不喜欢修行、不喜欢听道理的人,你跟他讲什么道理都没用,只能用四摄法,四摄法基本上不讲道理。讲道理的人,在某种角度来说,已经不需要你去摄受了,因为他能够皈依法,即使他不皈依佛、僧,也能在十个大劫之内身证解脱。不愿听道理的才是需要菩萨摄受的人,你必须不断地去利益他,令他心生欢喜,久而久之,他就会对你发起无比的信任,愿意听从你的劝导──这非常不容易。你看《法华经》就知道,世尊度一个人不只是一世、两世,甚至也不是一劫、两劫,而是以阿僧祇劫来计算。就算是一个断善根人(一阐提),只要你愿意花一个阿僧祇劫,也会变得很容易度。

佛菩萨的耐心没有限制,我们虽然没有什么耐心,还是要多少学一点,连一点点耐性都没有,就度不了半个人。我们先从三天开始,三天不行就三个小时,三个小时不行就三分钟,要是你实在没耐性,讲一句话或点一个头也不用三秒钟,多少跟他结一点善缘,至少不要隨便开骂跟他结恶缘,这你总做得到了吧!生死轮回永无穷尽,即使每次都只有三秒钟,累积起来也是不得了,你跟他善缘越来越深厚,总有一天他会对你言听计从。

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躯命」就是身命,不惜躯命不一定是壮烈牺牲。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八十年,我们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护持佛法,这也是不惜躯命。不然这八十年的生命你可以混吃等死,或者去游山玩水,唱歌跳舞,你把时间拿来护法,这就跟人家不一样了。并不是说有人破坏正法,我们才能护持。人家有错误的观念,我们把它更正过来,这也是护持正法。冒着生命危险来护法,是很罕见的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用适当、温和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情。连身命都不吝惜,就更别提财物了。一个菩萨一定很乐意赞助弘扬正法所需要的费用。

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善根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有为法就把它舍弃了,这样你一定会入无余涅槃。而且,成佛要累积无量的福德,一定要「种诸善根,无有疲厌」才能够成办。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菩萨经常安住在一真法界,可是会行各种方便去度众生,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成佛。

求法不懈,说法无悋。

这里讲到求法跟说法。求法的范围很广,不一定要去找善知识求法,经常观察蕴处界的法相,直接跟事实真相学习,也是求法不懈。说法无悋,是指重要的法都愿意讲出来,除非那个人没有那个根器,不因为人家没有财物供养,或者身份地位比较低下,也不能因为人家曾经跟你有过节,你就不肯说法给他听。就好像公务员不能拒绝人家合法的申请一样,菩萨的职责就是有教无类,完全不考虑是否有私人关系。

勤供诸佛。

这跟《普贤行愿品》里的「广修供养」是一样的,诸佛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诸佛,一切有情都包括在内。

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就算你有能力,也不去取证取证无余涅槃,而是还持续地入于生死。我们不去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履践经教比理解经教还要重要,理解经教是闻思慧,把经教落实在身口意行上面才是修所成慧。要是你还是用凡夫的模式思维和行动,就没办法修了義法,更不可能分证解脱。例如,有人怕在娑婆世界学坏而下三恶道,这样就是「有所畏」,而不是「无所畏」。菩萨听到极乐世界的胜妙,完全能够信受,经常劝人修净土往生极乐,但自己都没有想去那里往生,明知道娑婆世界有种种的苦,还是发愿留在这里受生,即使被人家诬谤,也不曾动摇。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