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85(218)苦集道跡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苦集道跡,苦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
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08;286(219)涅槃道跡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涅槃道跡,云何為涅槃道跡?謂觀察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真觀按,此處的「趣涅槃道跡」《論》將它解釋為只緣有為法共相(而不緣無為法共相)的修行方法,因為所修的道與所趨入的果不同類,所以可以說是「趨涅槃道跡」。
109;287(220)似趣涅槃道跡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似趣涅槃道跡。云何為似趣涅槃道跡?觀察眼非我〔不異我〕,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不異我〕。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似趣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真觀按,此處的「似趣涅槃道跡」《論》將它解釋為同時緣有為法與無為法共相的修行方法,諸法是有為法,「我」則是無為法。經文應該是為了隱藏大乘法而省略了「不異我」,這樣才能跟彌勒菩薩的解釋連得上。
諸法不異「我」,而「我」即是涅槃,懂得這個道理,世間與涅槃就沒有差別相,不應該有「趨入涅槃」的說法,但世間人看起來還是很像「趨涅槃道跡」,因此前面加上「似」字。
「道不同分」──外道、聲聞道與大乘道
略有二種道不同分:一、自性不同分,二、行相不同分。若趣苦集行,若趣苦滅行,是名自性不同分。當知初一能趣雜染,第二能趣清淨,是名此中不同分義。
有兩種不一樣的道,一種會趨向苦集和雜染(苦集道跡),一種會趨向於苦滅和清淨(苦滅道跡),這是性質的不同。
即此趣滅行,或有有為共相行轉,或有有為、無為共相行轉,是名行相不同分。
能夠趨向寂滅的道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只緣著有為法的共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修(286《經》稱之為涅槃道跡)。另一種同時緣著有為法和無為法(涅槃寂靜)的共相而修(287《經》稱之為似趣涅槃道跡)。這兩種道相貌不同,但都能趨向寂滅。
當知此中,若諸有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若有為、無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亦名同分,何以故?道果涅槃常無我故。
只緣著有為法共相的道,與無為的道果,二者不同類。要是同時緣於有為法與無為法共相的道,與它的道果,則屬於同類。因為道果的涅槃恆常存在而沒有我性(都是無為法)。
真觀按,同時緣於有為法與無為法共相的道,是實質的大乘法,相當於《心經》的「諸法空相」。諸法是有為法,空相則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依「諸法空相」而修,能夠「度一切法到彼岸」,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菩薩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繼續圓滿另外三種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處涅槃),道與果同類,名為「似趣涅槃道跡」。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