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梵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什麼叫大乘菩薩梵行?大乘菩薩住於大乘涅槃,安住於七善法,可以具足梵行。是哪七法呢?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自知,六、知眾,七、知尊卑。
知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法?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什麼是知法?大乘菩薩明白十二部經,也就是修多羅(契經)、祇夜(應頌)、授記(和伽羅那)、伽陀(諷頌)、優陀那(自說)、尼陀那(因緣)、阿波陀那(譬喻)、伊帝曰多伽(本事)、闍陀伽(本生)、毘佛略(方廣)、阿浮陀達摩(未曾有法)、優波提舍(論議)。
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
什麼是修多羅(契經)?最初為「如是我聞」,最後為「歡喜奉行」,這稱之為修多羅。
何等名為祇夜經?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
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是名祇夜經。
什麼是祇夜(應頌)?真觀按,祇夜是接在經文後面,意義相同的偈頌,也稱為重頌。
何等名為授記經?如有經律,如來說時,為諸大人,受佛記別:「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蠰佉,當於是世,而成佛道,號曰彌勒。」是名授記經。
什麼是授記?有的經律記載,如來為重要的弟子,預言他將來會成佛,例如:「阿逸多!未來世有王,名叫蠰佉,你會在那個時候成佛,名為彌勒。」這是授記。
何等名為伽陀經?除修多羅及諸戒律,其餘有說四句之偈,所謂: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是名伽陀經。
什麼是伽陀(諷頌)?在經律以外,有四句的偈子(如上例),稱之為伽陀。
何等名為優陀那經?如佛晡時入於禪定,為諸天眾廣說法要。時諸比丘各作是念:「如來今者為何所作?」如來明旦從禪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比丘當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經。
什麼是優陀那(自說)?無人請問而如來自說的經(如上例),稱之為優陀那。
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繫,隨與水穀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
莫輕小罪,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是名尼陀那經。
什麼是尼陀那(因緣)?講述過去世因緣的經(如上例),稱之為尼陀那。
該偈的白話解釋為:別輕視小罪,以為沒事。水滴雖小,只要持續流注,終能裝滿大缸。
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經。
什麼是阿波陀那(譬喻)?如戒律中所說的譬喻,稱之為阿波陀那。
何等名為伊帝曰多伽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所可說者,名曰戒經。鳩留秦佛出世之時,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名曰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是名伊帝曰多伽經。
什麼是伊帝曰多伽(本事)?我出世時,所可說的,稱之為戒經。鳩留秦佛出世時,稱之為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稱之為法鏡。迦葉佛時,稱之為分別空。這稱之為伊帝曰多伽。
何等名為闍陀伽經?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什麼是闍陀伽(本生)?佛過去行菩薩道,修各種苦行,曾作鹿、羆、瘴、兔,作粟散王[1]、轉輪聖王、龍、金翅鳥等身。這稱之為闍陀伽。
何等名為毘佛略經?所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是名毘佛略。
什麼是毘佛略(又稱為方廣或方等)?就是大乘經典,它的義理廣大如同虛空,因此稱之為毘佛略。
何等名為未曾有經?如彼菩薩,初出生時,無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觀十方。亦如獼猴手捧蜜器,以獻如來。如白項狗,佛邊聽法。如魔波旬變為青牛,行瓦鉢間,令諸瓦鉢互相橖觸,無所傷損。如佛初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起下禮敬。如是等經,名未曾有經。
什麼是阿浮陀達摩(未曾有法)?例如菩薩初出時,沒有人扶持,便能走七步,放大光明,遍觀十方。又如彌猴捧著一盆蜂蜜,獻給如來。又如白項狗在佛旁邊聽法。又如魔波旬變為青牛,在許多瓦鉢之間行走,讓瓦鉢互相碰撞,卻不會破損。又如佛初生時,進入天廟,天神的塑像走下來禮敬佛。這些經稱之為未曾有經。
何等名為優波提舍經?如佛世尊所說諸經,若作議論,分別廣說,辯其相貌,是名優波提舍經。
什麼是優波提舍(論議)?要是佛作議論,詳細解說,分別不同的特徵,這稱之為優波提舍。
菩薩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經,名為知法。
菩薩要是能夠這樣了知十二部經,稱之為知法。
知義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義?菩薩摩訶薩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
什麼是大乘菩薩知義?大乘菩薩要是能夠廣泛地明白一切語言文字的意義,稱之為知義。
真觀按,知義相當於通達語言學。
知時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時?善男子!菩薩善知,如是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定,如是時中任供養佛,如是時中任供養師,如是時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
什麼是大乘菩薩知時?菩薩知道,什麼時候該修寂靜、精進、捨定、供養,乃至什麼時候該修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菩薩具足般若波羅蜜,稱之為知時。
知足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足,所謂食、飲、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是名知足。
什麼是大乘菩薩知足?菩薩對於飲食、衣服、湯藥、行住坐臥、睡眠、說話,都能適可而止,稱之為知足。
自知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自知?是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去來、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問、如是答,是名自知。
什麼是大乘菩薩自知?菩薩知道自己的狀況,包括信、戒、多聞、捨、慧、來去、正念、善行、問、答等,稱之為自知。
知眾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眾?善男子!是菩薩知如是等,是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應於是眾如是行來、如是坐起、如是說法、如是問答,是名知眾。
什麼是大乘菩薩知眾?菩薩知道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沙門的規矩,明白在不同的群體時,應該如何行、坐、說法、問答,稱之為知眾。
知尊卑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當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為善。
什麼是大乘菩薩知尊卑(高下)?菩薩知道人群當中的尊卑,信佛的人勝過不信佛的人。
復次,信有二種: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薩。當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為善。
信佛的人有兩種,經常親近善知識的人,勝過不經常親近善知識的人。
往僧坊者復有二種:一者禮拜,二不禮拜。菩薩當知禮拜者善,不禮拜者不名為善。
經常親近善知識的人有兩種,會禮拜善知識的人,勝過不會禮拜善知識的人。
其禮拜者復有二種:一者聽法,二者不聽法。菩薩當知聽法者善,不聽法者不名為善。
會禮拜善知識的人有兩種,願意聽法的人,勝過不願意聽法的人。
其聽法者復有二種:一至心聽,二不至心。菩薩當知至心聽者是則名善,不至心者不名為善。
願意聽法的人有兩種,專心聽法的人,勝過不專心聽法的人。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思義,二不思義。菩薩當知思義者善,不思義者不名為善。
專心聽法的人有兩種,會思惟義理的人,勝過不會思惟義理的人。
其思義者復有二種:一如說行,二不如說行。如說行者是則為善,不如說行不名為善。
會思惟義理的人有兩種,如說修行的人,勝過不如說修行的人。
如說行者復有二種:一求聲聞,不能利安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二者迴向無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樂。菩薩應知能利多人得安樂者,最上最善。
如說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求聲聞果的人,他不能利益安樂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一種是迴向大乘,利益多人,讓人們得到安樂。菩薩應當知道,能利益許多人得到安樂的,是最上等最超勝的。
善男子!如諸寶中,如意寶珠最為勝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薩於人天中最勝最上,不可譬喻。
就好像各種寶物當中,如意寶珠是最勝妙的;也如同各種美食當中,甘露是最上等的;菩薩則是在人天當中最超勝最上等的,甚至沒辦法用譬喻來形容。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住七善法。菩薩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這稱為大乘菩薩住於《大般涅槃經》的法義,明白七善法。菩薩明白七善法之後,便能具足梵行。
[1] 低於轉輪聖王,而高於小國王,管轄範圍可能是一個行星。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