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05(232)世間空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
三彌離提比丘問:「什麼叫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
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眼入處空,意思是說眼入處這個法當中沒有常、恒、不變易法,也沒有我所。色入處、眼識、眼觸、眼觸生受這些法當中也沒有沒有常、恒、不變易法,也沒有我所。這是法爾道理,不能再追尋其原由。耳、鼻、舌、身、意,以及相關隨法的空,也是如此。這稱之為世間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表示這屬於「法爾道理」(稍後說明),沒有辦法去追尋它的成因。
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真觀按,佛陀講世間空,這暗示有出世間空,這也就是底下所說的有為空和無為空。
「有為」──有為空與無為空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有為空,第二種是無為空。
此中有為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
有為空,是指沒有常恆久久安住不變易法,也沒有我或我所。
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無為空只是沒有我和我所(但是有常恆久久安住不變易法)。無為空的體性(空性),離開因緣,屬於法性,是法爾道理(不能再追究為何如此)。可以說諸法就是空性,也可以說諸法與空性有差異,也可以說諸法不是空性,它遍一切處,全部都是法爾道理。
《論》卷25:
云何名為法爾道理?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白話解釋:
什麼叫做法爾道理?這包括:五蘊何以有這些種類、器世間何以有這些安排(包括自然律)、地何以堅、水何以濕、火何以暖、風何以輕動、五蘊何以無常、諸法何以無我、涅槃何以寂靜、色何以為變壞相、受何以為領納相、想何以為了知相、行何以為造作相、識何以為了別相,這些都是本來就是這樣(沒辦法再去追尋何以如此)。這可以說是「道理瑜伽方便」,可以說就是空性,也可以說是異於空性,也可以說不是空性,一切皆是原本的法性,歸屬於法爾道理。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讓心安住,這樣稱之為法爾道理。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