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6

white flower

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2月19日下午07:30,我是呂真觀,很高興再來跟大家分享《實證因明學》第一論《因明處事論》。上次講到論出離。講完兩個部分。現在接下來就是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

觀察善巧不善巧,是指立論者應該觀察自身的狀況:「我在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各方面,是善巧還是不善巧?我有能力建立宗旨,催屈他人的論點嗎?要是落入下風,我受得了嗎?」

最後,是要觀察自己,如果你拙於言辭,經常犯邏輯錯誤,就不要隨便跟別人辯論。即使你口才流利,邏輯清楚,還是要看自己熟不熟悉辯論的題目,否則也難保不馬失前蹄。

大家應該知道,《瑜伽師地論‧因明處》的結構,一是〈論體性〉。就是講什麽是語言文字,什麽是論,論就是語言文字,二是〈論處所〉,就是什麽地方你可以去發表語言文字,三是〈論所依〉,這是《瑜伽師地論‧因明處》裡最重要的部分。四是〈論莊嚴〉,就是在講你要怎麼樣把這個「論」講得很有樣子,讓人家覺得很有收獲,讓人家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五是〈論墮負〉,就是說什麽樣的情況算贏,什麽樣的情況算輸。六是〈論出離〉,就是說你是不是被語言文字給繫縛住了。觀察善巧不善巧,就是把前面的六個標準都思惟一遍,該講的你才講,能够贏過人家的狀況才講。

我有能力建立宗旨駁倒別人的論點嗎?建立宗旨是論所依裡面所講的立宗,然後是辨因。這個辨因是你用什麽東西來支持這個宗旨,一共有六種,分別是現量、比量、正教量、同類、異類、譬喻。你要知道什麽時候該講,什麽時候不該講。可以被說服,聽了以後會接受的人才給他講。而且你講話的對象是世間智者,如果是那種無智之人,講話都沒有邏輯的這種人你也不要浪費時間去跟他講。自私自利,利益本位的人也不要跟他講。利益本位思想包括民族主義。大和民族、俄羅斯民族、格魯薩克遜民族,他們用民族或者國家的利益去立論的時候,你受得了嗎?如果別人這麽講,你受不了,你也不要把中華民族或者是中國的利益放在公義之上,不然一定會落入欲取。小一點的利益本位主義就是省、市、區的利益,再小一點就是家族、家庭或個人的利益。

欲取,就是站在利益本位去講話。見取,就是我的看法不容許別人來動搖。這種情況很多,有的東西我不方便舉例,你自己要觀察出來。一個人要是有欲取或見取,就是一個愚痴的人。有世間智的人,不會認可欲取和見取。他會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有欲取和見取,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事或者講錯話,這種人就是世間智者。

你講的話,能不能讓世間智者信服。要是輸掉的話,你受得了嗎?你能不能接受別人講得比你好,願意說「我講錯了,你說的才對」。如果你有這種雅量,很快就可以證果,因為諸佛菩薩看的就是這個,這樣的人有「皈依法」的功德。

根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三寶當中法寶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所有的利益都拋開,承認真相是最高的權威,這樣才算是一個世間智者。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皈依佛,也沒有皈依僧,他可以憑著皈依法的功德,經過100個大劫,便可以證得辟支佛的果位。如果他皈依法,但並沒有特別排斥人,佛菩薩肯定會來度他,讓他很快證果,可惜很多人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皈依法的人有什麼特徵?一方面是有欲取或見取,另一方面是思辨能力不好。

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

觀察之後,發現自己的狀況不堪立論,便應該告訴自己,儘量不要發言。

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

要是發現自己的狀況堪能立論,便應該儘量爭取發言的機會。

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以上為觀察善巧不善巧。

你評估自己可以說服別人,而且時機場合也很合適,那你出來講就是適當的。你如果發現情況不對就不要講。假設有人在推崇應成派中觀,而你只是聽過或看過應成派中觀的錯誤,但記不住或者想不起來,這時候你就不要隨便批評,不然人家問你哪裡不對,你講不出道理來,就很尷尬。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