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實證佛教導論》出版之後,有很多朋友視為修行秘笈,如說修行,很快證得三乘見道的果位。但也有少數人忌恨如仇敵,欲滅之而後快,這包括依附佛門的斷滅論外道和崇拜權威依人不依法的「正法弟子」。這些人只是廣義的佛弟子,而不是嚴格意義的佛弟子,因為他們一直在違逆真相,違逆真相的人必然會違逆佛,甚至「與佛共諍」[1]。真觀仔細考察,發現他們的思辨方法有重大的謬誤,因此困在錯誤的見解當中,不能自拔。為了救護這些佛弟子,我打算說明正確的思辨方法,以便讓大家能夠踏入佛法的實證之門,這就是《實證因明學》寫作的緣起。
因明學可以分為兩種,實證因明學和戲論因明學。實證因明學是嚴謹的思辨方法,包括佛教正統的因明學和西方的邏輯、語言學和思想方法等學科,前者使得許多人實證三乘菩提的果位,後者則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全面發展。戲論因明學是錯誤的思辨方法,包括陳那的因明學、黑格爾的辯證法,也包括網民所謂的神邏輯和槓精套路,它只會導致戲論增加妄想,是文明發展的絆腳石。
正法佛教原本就有嚴謹的思辨方法,但是隨著佛教漸次走入像法時期,原本的實證因明學也歧出了戲論因明學。最重要的轉折點發生在陳那身上,他將三量(現量、比量、正教量)縮減為二量(現量、比量),又將意識思惟一律歸類為比量。拋棄正教量會使初學者無所適從,幸好未產生廣泛的影響。將邏輯思惟排斥於現量之外,卻為大多數的因明學家所沿襲,這使得因明學成為無用的戲論,學得越好,思惟就越混亂,越不可能證果。
佛教正統的因明學,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其中最具重要的話是:「決定義是現觀義。」所謂的決定義,就是確定無疑的知識,又稱為現量。具有某種現量,便稱之為智。現前觀察所得的知識,稱之為法智。觀察許多同類的事物,發現它們都有同樣的體性,因而歸納出來的結論,稱之為類智。從這裡就可以發現,佛教正統的因明學完全可以跟現代的思辨方法接軌,沒有絲毫的矛盾。
以正確的思辨方法,發現核心真相,從而實證三乘菩提的果位,在《瑜伽師地論》已有完整的闡述。本書則是整理相關內容,做比較詳細的解釋,必要時與現代學術做比較研究。跟筆者以往的著作一樣,《實證因明學》大部分是古聖先賢的文化遺產,筆者只是加以抉擇和闡述,並賦予其現代的意義而已。
佛教因明學相當於現代的語言學、邏輯學、認識論、方法論等學科(簡稱為西方因明學),而彼此各有所長。西方因明學細密的程度超過佛教,但一向困於相、名、分別,因此無法出離世間。而佛教因明學則能理解相、名、分別的虛妄,因而能出離世間,趨入涅槃。
能夠出離世間的現量,《瑜伽師地論》稱之為「不共世間清淨現量」。不共世間清淨現量並非肉眼或天眼所見,而是法眼或慧眼所見。《無量壽經》說「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意思是說,法眼的觀察能夠讓人出離六道輪迴。又說「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意思是說,慧眼能夠觀察真如,讓人「度一切法到彼岸」。三乘聖賢都有法眼,七住以上的菩薩才有慧眼。聲聞見道得淨法眼的記載,在《阿含經》中隨處可見,其標準模式是佛或聖弟子與學人進行問答,確認「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然後學人便「得法眼淨」。[2]
曾經有人問我:「《瑜伽師地論》說:『能治映奪所治令不可得,謂不淨作意,映奪淨相;無常、苦、無我作意,映奪常、樂、我相;無相作意,映奪一切眾相。』而出世間聖賢經常住在這樣的作意當中,他們豈不是都住在非量境界裡面?」真觀答,這裡的「現量」講的是凡夫的世間現量,而不是出世間現量。凡夫以肉眼或天眼現見得到世間法智,出世間聖賢以法眼和慧眼現觀得到出世間智。因此,準確地說,出世間聖賢是離開了凡夫的現量,轉進到出世間現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適度收斂無相作意,保留必要的分別心,百分之百的無相作意,必須在沒有外緣干擾時,才有可能。
《瑜伽師地論》說:「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見永出離」這句話,相當於《楞嚴經》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也就是說,修行人認識到「知見」的虛妄性,明白「見」等於「無見」,這樣就是涅槃。換句話說,涅槃離開一切的「知見」,也沒有三量可說,如《瑜伽師地論》說:「此涅槃……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本書考察了與因明學有關的各種心所法,包括勝解、念、定、慧、作意,其中最要留意的是「因定發慧」和「如理作意」這兩個關鍵詞。「因定發慧」的「定」是指定心所[3],只要能夠專注一境,思惟觀察,便足以發起智慧,並不要求未到地定。[4]相續成熟的「如理作意」是六種現觀[5]共同的因[6],而通達因明學才能「如理作意」,由此可知學好因明學的重要。
在邪說橫流的末法時代,四依三量顯得特別重要,真觀在《實證佛教導論》第三章、《實證佛教修行方法》第二章曾有論述,再加上這本《實證因明學》,應該已足以讓讀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方法和態度。加上《文藝佛心》和《快來做一個菩薩吧》講述真如三昧與普賢行願的具體修行方法,實證佛教學派的理論體系,至此已燦然大備。[7]
《雜阿含經》描述能夠解脫的人是這樣的:「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8]換句話說,除了有逃避煩惱追求解脫的本能之外,還要有世間智,才能出離世間。而這本書,正是教大家世間智的教科書,它能夠讓大家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人欺,避苦趨樂,終能出離世間,證得解脫,盼望大家仔細研讀。
華嚴真觀菩薩法師
2023 / 6 / 28
[1] 《佛藏經》卷1〈1 諸法實相品〉:「舍利弗!若有眾生說我者、說人者、說眾生者、說斷滅者、說常者、說有者、說無者、說諸法者、說假名者、說邊者,皆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
[2] 參考本書第二章第四節〈演繹所得的知識〉。
[3] 正覺同修會經常將「定」心所,解釋為「心得決定」,實際上「勝解」才是心得決定。
[4] 請參考第六章。
[5] 第四現觀為三乘見道位,第六現觀為阿羅漢,請參考第六章和第八章。
[6] 請參考第九章。
[7] 實證佛教學派修學綱領:勇發普賢行願總攝戒行,安住真如三昧深入禪定,遵循四依三量增上慧學。
[8] 《雜阿含經》描述菩薩則是這樣的:「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