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现量重于正教量

pensive child sitting in room

问:“实证佛教”强调现量重于正教量,是否会出现过失,导致有些人慢心增长,以为凡是自己不能实证者就应该怀疑,也使得初学者无法开始修行?

    答:《论语》说:“智者不惑。”反过来说,只要没有智慧,一定会有疑惑。也就是说,对于没有亲证的命题有所怀疑,是一切人都会有的,只有实证才能把疑惑去除掉,所以我们强调现量重于正教量。现量重于正教量,其实就是“依智不依识”的原则,这并不是我们的创见,而是沿袭佛陀和弥勒菩萨的主张。《瑜伽师地论》说:“世尊说依,略有四种……四、智是依,非识。……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四。”因为有些人会把听闻来的佛法,当成究竟的认识,所以建立“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

    《瑜伽师地论》说:诸菩萨如实了知暗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

     耆长,就是长老。补特伽罗,是有情的意思,有时翻译为“人”。众所知识补特伽罗,就是大家都公认有权威的有情。“若佛、若僧”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前面的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是原则性的宣示,“若佛、若僧”则是具体的例子,也就是说,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包括佛陀和证果的圣贤。如实知,就是现量。佛、菩萨、阿罗汉等人所说,即是正教量,也就是说,现量的效力高于正教量。

     佛教的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和僧都是补特伽罗(有情),法则是事实真相。佛与僧所以值得众生皈依,是因为他们皈依法,有所说法皆顺于事实真相。要是有人说的法,竟然违背事实真相,你千万不要傻傻地接受,即使他们示现的是佛菩萨的身相。所以,三皈依当中,皈依法重于皈依佛与皈依僧,即使有善知识的教授,我们还是不能全盘接受,一定要与事实做比对,比对无误即是现量,现量才是可以依靠的。

     法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佛陀或圣弟子所说的教法,一个是事实真相。三皈依的“法”,是指事实真相,而不是佛陀或圣弟子所说的教法。有的人把这两个意义混淆了,就会主张“如果没有佛陀,就没有法”。但是,《杂阿含经》分明说: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6说得更明白: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

     也就是说,佛陀自觉到有事实真相的存在,所以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为众生开演语言文字的法教。

    《瑜伽师地论》说:依三法,依止自义,名住归依;依止他义,名住洲渚。何者为三?一、依内如理作意为先,法随法行;二、依佛听闻所说正法;三、依亲近正法内善士,不依亲近余正法外一切外道诸不善士。

     这里讲的三皈依,把法放在佛与僧前面。这个排列很有道理,因为依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如果佛陀或者圣弟子所说的法与事实真相不符,应该依止事实真相。既然这样,皈依法当然要先于佛与僧。

     “依法不依人”并不是否定善知识的重要,只是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超过善知识。“依智不依识”也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而是强调现量的重要性超过正教量。

     现量要求的证据强度是百分之百或几乎百分之百,在个人的知识领域里面,现量的比重一向偏低,懂得三量差别的人,一定会知道:我们没办法只依靠现量,一定要参考比量和正教量才能生活。例如,食物未入口以前,我们只能观察外形和气味判断是否安全卫生,这属于比量;如果是加工食品,可以参考产品说明,这个接近于正教量。(比量和正教量不一定可靠,所以还是可能吃到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同样的道理,未成佛以前,一定会有某些法未能亲证,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参考正教量,才能得到现量。(正教量没有办法消灭无明,所以不可依靠,只能参考。)所以,强调现量的重要,只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会导致慢心的增长。

    《佛藏经》说: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

     这里的“法”是指三界中的现象,“于法少许得”是把现象当成实有。凡夫一定会“于法少许得”而违远涅槃,只有见道位以上的实证者,才能缘于胜义谛,渐次远离法相的遍计执。佛陀这么讲,等于是在说:不管是多么虔诚的佛教徒,只要没有见道位以上的实证,一定会跟佛陀唱反调。所以,未见道的人不管怎么强调信心,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要全盘接受佛经的说法,实际上不会真的接受佛法的核心义理,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与佛共诤”,反而沾沾自喜地自认为虔诚,并且批评别人对未证佛法的合理怀疑。

    合理的怀疑,禅门称之为疑情,疑情越强,越有可能悟道,悟后的功德受用也越强,所以禅门流传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果随便拿一句经教安慰自己,消除自己的疑惑,就没有办法悟道,禅门称之为“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现在有些道场和弘法人,过度强调信心,甚至要求信徒对依止的师父和前代祖师的说法必须无保留地完全信受。这种作法,在末法时代流弊特别严重。有太多自称开悟的人,其实是增上慢或大妄语人,大家若是不加拣择便盲目信仰,很容易落入外道法而不自知,甚至为神棍所欺骗而丧财失身。

     大部分的人因为思辨能力不足,必须依赖善知识才能够修行,这样的人称之为信行人,他们学佛是从信而入。信行人的思辨能力会渐次增强,终于能自行抉择法义,成为法行人。法行人能够迅速增长慧学,信行人是望尘莫及的。

      另有一种人理性特别发达,适合从理而入。这些人生性不愿意盲从,不容易接受正教量的权威,所以要用理证(现量和比量)来说服他。这种人在宗教团体当中比较少,但是在学术界却很多。他们虽然不是佛教徒,却是天生的法行人,形式上虽然没有皈依佛、皈依僧,却能服膺理性,符合“皈依法”的实质要件,所以很容易契入佛法。他们一旦契入佛法,智慧和解脱功德受用,远远强过信行人。“实证佛教”对于这类根器的人会特别地相应。

      证初果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信心。《阿含经》记载,有些外道原本不相信佛教,但是与佛陀或圣弟子进行理性的讨论之后,证得初果。理性的人,会摒除个人的好恶,客观地探求真相,所以能够证果。盲目崇拜的人,因为不乐意做理性的思辨,所以很难证果。 

      综上所述,“实证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识”,完全符合经教,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其必要性。这是古来真参实悟者所共同强调的,今人欲真参实悟,也应该如此。悟前如此,悟后学习百法明门、唯识种智更要如此,因为悟后的法义非常深细,经典写得很简略,即使有善知识亲自教导,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讲到你完全听懂,所以大部分都要靠自己去现观、思惟与整理。悟后还不肯好好学习因明学,不严格依循四依三量,慧学的增上会很缓慢。

     不管你是天生的法行人,或者是即将转变为法行的信行人,“实证佛教”都是很契机的。暂时与“实证佛教”不契机的,是思辨能力不足的初学者,他们可以从信而入,强调信心的道场已经很多,他们自然会有入门的机缘,等他们渐次具足思辨能力,最后还是进入实证佛教之门。(“实证佛教”是指符合四依三量的佛法,并不限于“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所说的佛法。)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