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法入门,必须有信心,《实证佛教导论》为什么不重点着墨?
答:信仰是宗教性的,《实证佛教导论》是学术著作,所以不方便写太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书中将佛经视为正教量而引用之,这就是来自佛教徒的信仰,如果不是佛教徒,就不会承认佛经是正教量。因为非佛教徒不承认佛经的权威,所以在论说的时候必须以理证为主,教证为辅。如果把佛经当成不可置疑的权威,就会使得《实证佛教导论》丧失学术的价值。在非学术的场合,真观往往长篇大论地讲信仰,例如去年四月十六日曾讲“劝发普贤行愿”,今年(2012)一月八日讲“大乘起信论导读”。强调信心的人,经常引用《华严经》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句话是不错的,只不过一般人的信心是无根之信,所以并不是很靠得住。只有初果人,因为已经分证解脱,才能对佛(圆满的正觉者)、法(事实真相)、僧(证果的圣贤)生起不坏的净信,这种信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在〈“【問答】佛法入门,必须有信心,《实证佛教导论》为什么不重点着墨?”〉中有 2 則留言
初果人的四不坏信是现量。
初果人的四不坏信是现量。修行人一直要到证初果才成就不坏的信根,换句话说,在这之前或多或少都还存在有疑问,这是依据声闻乘法。这里所谓的信是指信佛、法、僧、持戒。对于不信佛法的大众,可以依声闻乘佛法带入进到佛门,一直到断疑生信。至于生起大乘佛法的般若信慧,包括到仰信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实际上也都离不开这里的信根,不然再怎么讲,我们都不可能信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