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见道与修道的差别在于哪里?
答:区别在于它们所断的烦恼。大乘见道和小乘见道在《瑜伽师地论》有一个名称叫“现观智谛现观”。见道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断的烦恼只限于见所断烦恼。声闻见道位是初果,见道的时候断三缚结。三缚结就是见所断烦恼,这在《瑜伽师地论》定义得非常清楚。但是大家对大乘见道位的分歧就非常的厉害。大乘见道断的烦恼就是见所断烦恼,见所断烦恼没有分大小,都是一样的,都是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进取见。
如果你把大乘见道位放在初地,这样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初地菩萨是圣种性菩萨,只断掉见所断烦恼是不可能的。根据萧平实老师的讲述,要达到上品的三果才能进入初地,要把贪嗔也要断掉。因为初地已经断掉一部分修所断烦恼了,远远超过「见道」的要求,把「见道」放在初地,显然是高推圣境。那应该是哪个阶段呢?七住,因为《菩萨璎络本业经》说,七住以后不退转,而且还能够「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般若是成佛的法门,这表示七住菩萨懂得成佛的方法。空、无我、无人、无主,这个部分的见地同于声闻初果,表示他有声闻初果的功德。毕竟无生,表示他能够明见「一切诸法本来无生」,这是大乘菩萨才有的功德。因为这些原因,说七住是大乘见道。
《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是说,出世间的圣贤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圣贤能够缘于无为法而安住,而凡夫不能。《瑜伽师地论》在“现观智谛现观”这个部分特别讲到在见道位的时候必须要能够缘于真如。真如就是无为法。见道之前不能缘于真如。在小乘佛法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初果向和初果的差别,在大乘法就是六住菩萨和七住菩萨的差别。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