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开悟与传承】第七章 第一节 蔡枢

brown pendant lamp hanging on tree near river

第七章 史传所遗漏的士大夫悟道者

本章收录四位士大夫,是从《语录》和《年谱》中集逸,为禅门史传所遗漏的士大夫得法弟子。

第一节 蔡枢

吏部郎中蔡枢,字子应。在罗公旦宣读的〈祭文〉中,蔡枢是列在「士大夫恪诚扣道,亲有契证」的名单,但是《嘉泰普灯录》却没有把他列为宗杲法嗣,一直到清朝彭际清的《居士传》,才为他写传,并记载:「大慧可之。」[1]《年谱》绍兴五年(1135年)条记载,使李邴开悟的同一个机锋,蔡枢也有领悟,「亦以书通所得于师」。但是宗杲的回信,却没有收录在《语录》中,所以宗杲是否曾在回信中印证他,仍有待查考。

由于〈祭文〉判断宗杲法嗣的标准,并不是很严谨,而《居士传》成书的年代又离事件发生时间太远,所以此处判定蔡枢为宗杲得法弟子,是以《年谱》的记载作为主要的依据。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一〈朝请蔡子应先生枢〉记载:

蔡枢,字子应,传仲子。政和五年同从父伸登第,历官西京提举、学司主管文字、御史。常安民[2]在党籍,人多疎之,枢独事以师礼。提举湖南学事时,殿中侍御史张所[3]教授潭州,未知名。会所白事,枢问曰:「时事如此,度今谁可任国事者?」所举刘安世[4]。枢瞿然曰:「自崇观来,禁锢元佑之学,文字言语稍涉疑似者,必置之法。子为教官,乃敢伸公论若是耶?」即荐所,后果知名。

年四十五,慨然叹曰:「先公挂冠之年,吾已遇之,时方多事,其可无功冒宠乎?」致仕去。榜所居堂曰「世隐」。

宣和[5]末,兴燕云之师,主兵者欲引枢为谋议官,枢以书止之。累官朝散郎守职方员外郎,赠朝请大夫。

子頔,进士,宣教郎,知宁德县。孙,师言、敷言皆登第。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蔡枢鲜有党派之见,所以能够师事常安民和推荐张所。他对于做官,兴趣不大,四十五岁就提前退休。北宋徽宗宣和的最后一年,是宣和七年(1125年),那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不愿再担任军中的参谋职务,所以他当时至少四十五岁,依此上推,他至迟是在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出生。

明黄仲昭《未轩文集.补遗》卷下〈蔡枢列传论〉记载:

甚矣!蔡氏之多贤也。自襄[6]以忠清直亮,为时名臣,至其孙佃、伷、伸相继第进士。佃不屈于其从祖京,伸不屈于秦桧,皆风节凛然,有足尚者。传学古务实,绿发挂冠。传之子橚、枢,亦相继第进士。橚为政得襄之家法。枢居官礼贤荐士,亦未中年致仕。而枢之子及孙,又皆以文学登第,其他接踵仕途者,尤未艾也。古谓:「德厚者流光。」吾于襄见之矣!

这是说,蔡枢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蔡襄是北宋名臣。从父蔡佃、蔡伷、蔡伸是进士。他的儿子蔡頔和孙子蔡师言、蔡敷言,也是进士。再加上蔡枢本人和哥哥蔡橚也是进士。四代中,竟有八人进士出身。父亲蔡传虽然不是进士,但也做过官。所以黄仲昭称赞蔡枢这一家是「德厚者流光」。

《福建通志》记载,蔡枢为仙游县人,政和五年(1115年)登进士第。[7]著有《蔡枢文集》十卷。[8]死后葬于仙游县连江里。[9]

宗杲〈答郡王孟公仁仲、枢密徐公师川书〉[10]记载:

去春〔绍兴四年二月〕入闽,憩广因、洋屿及八个月,而蔡子应以莆中灵岩天宫庵见招。坐席未暖,江少明复以今新庵遣人相延。遂领长乐五十三衲子卷裓此来。〔绍兴五年〕四月初一入庵,见今内外度夏者二百人,皆丛林老成、从游士夫、一时名士,如李参政汉老、江给事少明、蔡子应郎中、储彦伦、李端友、蔡春卿正卿诸公,咨问扣击,拳拳不倦。

这是宗杲教授蔡枢最早的记载。当时蔡枢的年龄在五十五岁以上,至少已经退休十年了。依《年谱》记载,绍兴五年「正月,赴蔡子应郎中天宫庵之命。」同年四月初一便到江安常的泉南小溪庵。宗杲在蔡枢的天宫庵停留只二个多月。让李邴和蔡枢开悟的开示,是在泉南小溪庵:

一日,因师示众,举自颂赵州庭前柏树子话,拈云:「庭前柏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大众:既是打破赵州关,因甚特地寻言语?」良久,云:「当初将为茅长短,烧了元来地不平。」[11]

蔡枢事后写信给宗杲:

某近看「狗子无佛性」一语,恰似平地钉个系驴橛子,一除除却,顿觉廓然,本无罣碍,一切文字语言已没交涉,故见得「竹篦子」彻底分明。信知从上佛祖切要为人处,尤无多子。便见自己脚根下一段大事,明如皎日,廓若太虚,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不变不易,赤骨历地,着一丝毫不得,直饶千佛出世,亦无摸索处。菩提、烦恼,真如、涅槃,皆为剩法;花梢柳眼,种种胜妙境界,尽是榼[扌*(夭/韭)]阿罗,应时瓦解冰消,庆快有不可胜言者。因作颂曰:「云门篦子,逢人便举,有眼无睛,徒劳下语。」二曰:「狗子无佛性,截断衲僧命,打破赵州关,识得云门病。」枢此回若不遇老师,空被从前一知一解以为殊胜,埋没过此一生,岂不可惜也![12]

蔡枢在这封信中,显示他的见地,此信实为其见道报告。「自己脚根下一段大事」,即是他所悟之标的。蔡枢描述其所悟之标的:「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不变不易,赤骨历地,着一丝毫不得,直饶千佛出世,亦无摸索处。」此部分是说,他所悟的心体,是原本就存在的,未来也不会消灭,在任何时候这个心体都是不变不易的。它远离世间一切法,对它来说,根本就无有一法可得。这个心体是无形无相的,即使千佛出世,也捉摸不到它。

本书第二章第一节曾论述,禅宗的开悟即是证解阿赖耶识。依照《成唯识论》所说,阿赖耶识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其心体亘古长存、无有变异,所含藏的种子则不断的流注变迁。蔡枢此处的描述,应该是偏于心体的部分而说的。

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卷二:「搕[扌*(夭/韭)],粪也。」蔡枢信中写做「榼」,应系形近而误。「阿罗」的意义不详。「搕[扌*(夭/韭)]阿罗」,四个字合起来,意思应该是污秽之物。「菩提、烦恼,真如、涅槃,皆为剩法;花梢柳眼,种种胜妙境界,尽是榼[扌*(夭/韭)]阿罗,应时瓦解冰消,庆快有不可胜言者。」意思是说,他已经明白了无相法,这是远离一切分别对待相的。

令蔡枢开悟的,是「赵州柏树」的公案。但回过头来看「狗子无佛性话」,蔡枢只觉得这个公案已经不再是公案,再也没有办法拘碍他了。再看「竹篦子话」,也能够充分了解其中暗藏的关键。也就是说,蔡枢从一个公案透入,同时也懂得其它的公案。

《年谱》记载:「师之所答,备于《语录》。」不过,《语录》中只有宗杲回答李邴的信,并没有回复蔡枢的信。因此,在文献上并没有宗杲为蔡枢印证的直接证据。但是,《年谱》也没有否定蔡枢的记载,依《年谱》的体例,这应该是肯定蔡枢的。

法宏、道谦所编二卷本的《普觉宗杲禅师语录》,也记载这件事:

李参政汉老、蔡郎中子应、储大夫彦伦、李教授端友,一日同会云门庵。因师小参,举赵州栢树子话:「有颂曰:『庭前栢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诸人:既是打破赵州关,为什么却寻言语?」良久云:「当初将谓茆长短,烧了元来地不平。」李参政闻之,豁然契悟,谓师曰:「若无后语,某亦不省。」李端友私谓蔡子应、储彦伦曰:「不是李汉老参得禅,乃是李参政参得禅。」子应曰:「不然!参政公不是三家村里汉,须是他自肯始得。」彦伦曰:「子应之言是也。」[13]

李端友的话语有些戏谑,意思是说,李邴官大学问大,所以参得禅。蔡枢认为,这样讲话不公允。储彦伦也赞同蔡枢。可惜这里只记载李邴豁然契悟,没有办法据此判断蔡枢是否因此而悟。

笔者判断蔡枢已悟,主要是依据宗杲所作的祭蔡枢文。李邴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去世。次年,宗杲在衡州得到消息,为李邴写了一篇祭文,请一位出家人带过去祭拜他。宗杲感叹的说:「泉南道友,零落殆尽,今唯蔡郎中一人而已,不若生祭之。」[14]便戏谑的写了一篇祭蔡枢文,请人一起带去泉州:

致祭于灵岩山下,半风半颠大脱空居士之灵:惟灵铁器,市里牙人,脱空场中主,将黑豆换人眼睛,只做这般伎俩。将谓阎老不知,一向起模画样,而今死去见渠,看你有何凭仗?镬汤炉炭横行,剑树刀山逆上!我侬闻说欣然,呆汉攒眉惆怅。人情敢不周旋,薄奠聊陈供养,郭郎线断俱休。呜呼哀哉!尚享![15]

「郭郎线断」,典故出自北宋工部侍郎杨亿[16]的〈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敎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17]郭郎,是小丑,此处为小丑形像的傀儡。郎当,为败事、不整治之意。杨亿是「广慧琏禅师法嗣」[18],也是一位悟道的士大夫。这首〈傀儡〉诗大不简单。宗杲曾拜访台州宝藏本禅师,听到本禅师上台念这首诗便下座,即肯定他而炷香拜之。[19]「郭郎线断」意思是说,人死了,便像傀儡的线断了,身体再也没有办法动作了。

蔡枢人还没死,宗杲就替他写祭文,骂他半疯半癫,又咒他下地狱。这个玩笑开得够大的了!若不是已悟道的人,谁能堪得起这样的玩笑呢?「镬汤炉炭横行,剑树刀山逆上!」意思是说,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即使是在地狱当中,也一样的清凉自在。已经悟道的人,对自性清净心的这一个体性非常的清楚,看到这篇「生祭文」,必然会心一笑,不以为忤。在此之前,宗杲只有对他自己的师父克勤才说类似的话。[20]所以宗杲说:「我侬闻说欣然,呆汉攒眉惆怅。」显然,宗杲是把蔡枢当成和自己同一类的人,李邴死后,他便是「泉南道友」尚存的最后一人。

很巧的是,这篇「生祭文」作成之后,还没送到泉州,蔡枢竟然真的死了!那年是绍兴十七年,推算起来,他至少是六十六岁,还不算早死。宗杲在原来的祭文后面,补上一段:「呜呼!始以前文与公相戏,此意未达,公已瞥地。二俱偶然,初无实义。公既去矣,文焉敢弃,就而祭之,是法如是。」[21]这篇「祭文」还真的派上用场了。


[1] 《居士传》卷31 (CBETA, X88, no. 1646, p. 239, c11 // Z 2B:22, p. 454, d17 // R149, p. 908, b17)。

[2] 常安民,字希古,卭州人,《宋史》卷346有传。

[3] 张所,青州人,登进士第,历官为监察御史,《宋史》卷363有传。

[4] 刘安世,字器之,《宋史》卷345有传。

[5] 1119 – 1125 年。

[6]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宋史》卷320有传。

[7] 《福建通志》卷33。

[8] 《福建通志》卷68。

[9] 《福建通志》卷62。

[10]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11]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12]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13]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卷1 (CBETA, X69, no. 1362, p. 634, b19-c3 // Z 2:26, p. 37, b17-c7 // R121, p. 73, b17-p. 74, a7)

[14]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15]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16] 杨亿,字大年,《宋史》卷305有传。

[17] 刊于宋陈师道撰《后山诗话》。

[18] 《续传灯录》卷3 (CBETA, T51, no. 2077, p. 488, b19)

[19] 《嘉泰普灯录》卷16 (CBETA, X79, no. 1559, p. 389, b12-17 // Z 2B:10, p. 120, d10-15 // R137, p. 240, b10-15)

[20] 绍兴六年,宗杲的老师克勤死讯传到泉州时,有人问:「云门圜悟老师迁化向什处去?」宗杲答:「入阿鼻大地狱去也。」参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六年条。

[21] 载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五年条。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