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現量,現是現在的現,量是度量衡的量。量這個字相當於知識的來源,現量是現前觀察所得的知識;或者某些知識雖然不是現前觀察所得,卻是依邏輯歸納法或演繹法得到的結論,這也屬於現量,因為你對於這個知識的肯定跟現前觀察所得沒有兩樣。
什麼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當的證據,可以做八九不離十的推測跟研判,卻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這就是比量。比,是相鄰的意思,也就是跟現量相差不遠,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種叫正教量。古代的經論定義,佛所說的經典,或者聖弟子所說的論,都可以當成是正教量。我給它一個比較符合現代觀念的定義:從有現量經驗的人那裡聽聞而來的知識,叫做正教量。我們的知識大概可以分成上面這三種。
自命科學的人,你跟他講話會覺得很累,因為他喜歡把自己不曾驗證過的知識當成科學。聽聞而來的知識,如果以三量來區分,頂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學精神的人會要求到現量,而不會滿足於正教量。自命科學的人卻把書本或者網絡查來的資料當作科學,然後很武斷地陳述他所謂的科學看法。我們學過物理、學過化學,可是我請問你:「你親自驗證過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專門學科學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學知識一定是看來的,你並沒有親自去做實驗,對不對?比方說,你怎麼知道水是由兩個氫原子跟一個氧原子組成的?你怎麼去驗證它?也許當初你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曾經叫你去燒氫氣,氫氣燃燒會跟氧氣化合成水蒸汽,你從這上面得到一些知識。可是,就算你曾經做過這個實驗,也只是比量而已。為什麼?因為你只知道氫和氧混合在一起燒會變成水,但是裡面哪一個成份占多少,你還是不曉得。你受過科學的教育,應該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應該有科學理性的態度,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隨便下斷言。
所以,我們在接受佛法的時候,你要檢查它是否符合事實。有很多命題我們暫時驗證不了,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到底是不是事實。如果你不把它弄清楚,萬一它只是一場騙局,最後你會說:「我信仰宗教,嚴守戒律,不斷做好事,但是後來發現死掉以後什麼都沒有,早知道這樣,我還不如吃喝玩樂過一輩子,那多好!」所以我跟大家講,你先要去找證據,看輪迴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