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的本意是不是隨順?
答:「真如」這兩個字在梵文裡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詞,意思是「就像這樣」,比較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如是」。「真如」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翻譯,會讓大家特別去注意它。有關佛學的名詞,大家不要把它拆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查字典,因為這樣組合而成的意思並不是原來的意思。我們應該直接找經教的定義。就像剛才講的「一切法真如」「名為真如」,這是經教本身的定義。不要分開去查,那個是外行人用的方法。
問:引發極喜、心境平和等境界相怎麼除去?比方說我們念「楞嚴咒」引發極喜或者心境平和這種境界相。
答:你不管有什麼境界相,包括剛才講的看到海、看到雲,這裡面都有能見、所見。你要馬上起一個作意──能見和所見「唯是一心」。這樣一來,又重新把自己浸泡在「一真法界」裡面。
問:入初地以後的意根心所有法會增多超過十八個嗎?
答:以後不要問這種問題,因為你離初地還很遙遠,跟你講了,你也無法驗證,問這種問題不是很多餘嗎?
心法只有八個,但心所有法是無限量的,就看你怎麼分類。佛陀為初地菩薩說百法明門,為二地菩薩說千法明門,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門……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諸法明門。一地一地修證上去,法(包括心所有法)的分類就越分越細。分類是一種權巧方便,並非絕對。分類得好,可以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並不是入初地以後意根心所有法才會增加,而是只要有實際上的需要,就可以作更仔細的區分。
問:佛經中的「見」是什麼意思,是看見嗎?
答:不一定是看見,意思有很多種,需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時候是指了解或者證得。
問:入初地以後會有念心所出現嗎?
答:凡夫、賢聖乃至究竟佛一樣都有念心所。念心所讓你能夠憶念過去的事情。佛有時候會講久遠劫以前他是什麼情況,這也是意識的念心所。但念心所也是功能差別,若離業力與妄想,它們什麼都不是。
大家不要問超出見道位太遠的問題,特別是入地以後的問題。現階段你最應該求的是破參、不退轉。在見道位前後的修行,大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包括普賢行願、真如三昧和四依三量。你如果能夠遵循四依三量去看書、去做觀行,你就能夠慢慢自己進入門道。修行不能跳級,你問很遠以後的問題,就算我從經教裡面找出答案來回答你,這樣對你又有什麼用呢?只是增長一些未經實證的知識、增加大腦的負擔而已,這正是無明。
問:破參是不是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五陰?
答:第八識如何出生五陰是屬於生起現行的部分,懂得這個算是破參。但完整的破參,還得知道第八識如何積集種子,如何了別根身、種子。
問:關於開悟必須要知道第八識如何了別根身、種子以及如何積集種子生起現行這幾個必要條件,是否有明確的經教依據?是後代中國禪師定的標準嗎?
答:大乘見道就是證解阿賴耶識,這可以在中國禪宗和法相唯識宗的著作當中找到依據,包括《宗鏡錄》和《成唯識論》,完整的論證請參考真觀的《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和《實證佛教導論》。既然是證解阿賴耶識,當然要完整地知道能藏、所藏和執藏三個意義。第八識的了別性和集起性是所藏的功能。破參的人知道所藏和執藏,但是要等他能夠轉依真如,才算是懂得廣義的能藏。
問:末那識的慧心所了別六塵的大變動,想心所了別什麼?
答:《成唯識論》卷3:「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成唯識論》卷5:「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遍行攝。」因此,末那識的想心所了別的才是五塵的大變動。末那識的慧心所與意識的慧心所一樣,都是無明的相反。末那識原來的無明是在五陰當中去誤計我和我所,如果把這些誤計去掉,不再有無明,就變成慧心所。這裡的慧,並不要求是出世間慧,因此凡夫證實某種事理,也可以稱爲慧。
問:第八識如何了別根身、器界、種子?這個了別方式如何尋找?
答:《實證佛教導論》裡面有寫。不過,你不要參第八識如何了別器界,因為這不是初悟的人所能現觀的。你只要參第八識如何了別根身、種子就好。
問:還是從參第八識的集起心入手嗎?
答:要從緣慮心(第八識了別根身、種子)和集起心(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入手。有關參禪的秘訣我不方便講太多。你如果沒有發起真如三昧就破參,很容易變成早產兒。早產兒就是破參而沒有辦法轉依真如的人,他若是退轉而謗法,會有下無間地獄的危險。就算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也不想讓你冒這種風險。所以大家儘量在發起相似真如三昧後再來找我,我會跟你個別提示參禪的秘訣。未發起真如三昧的人要是破參,我還是會跟你印證。真觀曾經聲明不幫人家勘驗,現在這麼做也是不得已,因為已經知道密意的人若是不跟他印證,他可能隨口說出去,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問:老師為什麼不幫人勘驗大乘見道?
答:只要在密室口說手呈,開悟的真假很容易勘驗,但是開悟的人是否轉依,卻極難勘驗,除非他已發起真如三昧。有的善知識好像沒弄清楚這個,只看人家破參、知道密意,沒有仔細觀察人家是否轉依,便一律印證為明心、大乘見道,實際上這些人很多都沒有見道的功德。被錯誤印證的人若有自知之明,發現自己沒有解脫功德和般若慧,便會對印證他的老師喪失信心。無自知之明的,便落入增上慢,有些為了角逐名位而自讚毀他,甚至曲解戒律惡意打擊正當的修行人,這些人下三惡道的機會比未破參的人還要大。因為這個緣故,真觀只幫人家勘驗是否破參開悟,不幫人家勘驗是否明心、大乘見道。
問:未開悟的人怎麼判斷別人是否有見道的功德? 答:可以從見地和德行去做判斷。從見地判斷,主要是看他說了義法還是不了義法。如果只會說不了義法,甚至對已經破參的人,也說不了義法,就可以從比量判斷,此人不具足見道功德。「恒順眾生」是檢查德行的重要指標,能夠經常隨順別人,必有過人的德行。反過來說,經常需要別人去隨順他,就是修行不好。要是自認為「菩薩法師」,所以別人必須隨順他,就是見地與德行兩方面都有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