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住菩萨
《心经》说:「诸法空相……无智亦无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七住菩萨能够以自身现量与以上的经教全部印证无误。
心意识最重要的秘密,是「如实不见一切法」,因此七住菩萨即是《解深密经》所说的「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有人可能会问:「《解深密经》并没有明白地讲这是七住菩萨,你为什么这么判定?」真观是以自己的证境跟经教比对而得知的。「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明白心意识的秘密,但只有法住智,而没有涅槃智,这显然是见道以前。「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则有涅槃智,自然是菩萨见道。二者是接着讲的,可以看出见道前后的差异。
见道菩萨证解阿赖耶识
《大乘阿毘达磨契经》: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成唯识论》解释「胜者」:
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成唯识论》的白话解释:
有的注释家认为:见道位以上的菩萨能现观阿赖耶识,因此称为胜者,他们能证解阿赖耶识,所以世尊为他们开示唯识经典。有的注释家则认为:所有的菩萨都是这里的胜者,虽然他们在见道以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可是他们能够信解,追求转依于唯识性,所以也为他们说唯识经典。
这两种说法不同,但都共同承认,见道者能证解阿赖耶识,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见道的内容就是证解阿赖耶识。
那么,见道前到底能不能听闻唯识经典呢?答案是可以,但只限于基础的,而不是过于艰难的唯识经教。甚至,见道以后听闻唯识经典,也不能超过自己的现量太多,不然的话,一定会落入臆想,反而对自己有害。见道者已证「唯识性」,再怎么说不会退转,跳级学习高深的经典,害处还是有限。六住以前,还没有证「唯识性」,要是跳级学习,很容易曲解经典,落入增上慢,反过来毁谤真见道的菩萨。
前面讲过,「法相唯识」和「一切法真如」是同义语。七住才能证「唯识性」,明白「法相唯识」的真义。六住以前,因为无法以现量验证「唯识性」,虽然学习高深的唯识经教,仍然无法突破六住,即使没有退转,最多也是在原地踏步。
真见道
《成唯识论》: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白话解释:
先前的「真见道」证唯识性,后面的「相见道」证唯识相,真见道比相见道重要,所以《唯识三十颂》偏说真见道。前面的真见道属于根本智,后面的相见道属于后得智。
七住能够证解「法相唯识」的义理,因此说七住是真见道。
相见道
真见道之后,要依照「依智不依识」的原则,以现量观察逐一确定诸法与第八识的关系,并逐一体验诸法的真如性。
《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根本智,随后讲无五蕴、无十八界、无四圣谛,则是后得智。
《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第五节〈赖耶缘起〉属于后得智的范围,六住以后基本可以看懂,但要七住以上的菩萨才能以现量体验十二缘起的「性空」。
如果没有根本智,却强行阅读唯识典籍,不但不能增长后得智,反而会增长疑惑,甚至产生大邪见。
这里是告诉大家,修习菩萨道必须注重根本,相见道的修证必须有真见道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基础,就是跳级学习,非常危险!
七住菩萨必有初果的证量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其中的「空无我人主」,意思是说,他发现一般人所以为的「我」「人」「主体」并不存在,这和声闻见道者的见地是一样的。「毕竟无生」则是大乘见道者才有的见地,意思是说,诸法其实从来没有出生过,相当于《心经》讲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你能够以现量验证「诸法其实从来没有出生过」,就是无生法忍。
七住菩萨所处的位置,相当于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转凡成圣的起点,他的智慧刚好过了一个门槛,可以让他永不退转。只是这样而已。他还是常常会被有为法所系缚。这可以从以下的经教看出来。
其力未充
《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问曰:「颇有明知生而不生相,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虽自明见,其力未充,而为生所留者是也。」
又问:「颇有无知不识生性,而毕竟不为生所留者不?」答曰:「无!所以者何?若不见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
「明知生而不生相」,就是实证诸法从来都没有出生过,已经能够转依。「为生所留」,就是对生起的假相产生贪嗔等系缚。为什么转依以后对很多事情还是会有执着,没有办法一下就离开三界的系缚,这是因为「其力未充」,智慧力还没有充实起来。但它告诉你,绝对没有人能不缘着般若波罗蜜离开三界的系缚。
七住菩萨虽然能够转依真如,然而智慧力仍然有限,不足以对抗无始以来的习气,经常受到有为法的系缚,但只要提起正见,立刻就能摆脱系缚,直到再度忘失正见。要是没有见道的智慧,而以戒律和禅定强行调伏其心,还是会经常处于不安当中。
初果造十恶业[1]
有的人越级看了一些典籍,认为初果没有那么容易证。其实,初果只断「见所断烦恼」,没有断「修所断烦恼」,必须开始修行,才能渐次断掉「修所断烦恼」。
窥基《异部宗轮论疏述记》:
「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述曰:十恶业道预流犹造,唯除五无间以极重故,以此凡圣难可分别。
问:如何初果得不坏信,造十恶业[2],犹有坏戒?答:入观证净,出观行恶,亦不相违。
问:若尔,应入观不疑三宝,出观便疑。答:疑但迷理,初果总无。十恶业道,其事微细,初果犹有。
白话解释:
初果人不造五逆罪,但还是会造作十恶,所以跟凡夫差不多。
问:初果已得不坏信,为什么还会造作十恶业,毁坏五戒?答:初果在观察时清净,不观察时便不清净,这并不矛盾。
问:如果这样,应该观察时不疑三宝,不观察时便怀疑三宝。答:不明白道理才会有怀疑,初果明白道理,所以没有怀疑。十恶道这种事比较微细,初果还是会有。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初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如果说初果那么难,为什么《阿含经》有那么多听闻一次佛法就证得初果的记载?经典并没有说他过去世修了多少个大劫。主张证初果很难,或者擅自增加证初果的条件,说必须有未到地定,都会使得众生失去信心,不愿修学。
《异部宗轮论疏述记》跟南传《增支部经典》的说法是一致的,后者说:「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杀害其母……杀害其父……杀害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血……破僧伽。」并没有说具足正见者不毁犯其它恶行。
初果入三解脱门[3]
《大般若经》:
菩萨摩诃萨以空、无我行相摄心一趣,是名空解脱门。
菩萨摩诃萨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愿解脱门。
菩萨摩诃萨以灭、寂静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相解脱门。
白话解释:
菩萨以空义摄心,入于解脱,称为空解脱门。
菩萨以苦和无常摄心,见到有为法的过患,能够息灭对有为法的愿求,称之为无愿解脱门。
菩萨以寂灭摄心,入于解脱,称为无相解脱门。
初果入三解脱门,但尚未形成三昧(定),因此「其力未充」,在失念的时候,仍然会造作十恶业。
初果要是不断忆念正见,由于正念相续,终于形成正定,原来的三解脱门就成为三三昧。由于有三三昧,解脱功德增上,便薄贪嗔而证得二果。
大乘见道者缘般若波罗蜜修成的定境,称之为真如三昧。有真如三昧的见道菩萨,必有声闻二果的证量。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五者佛性。」因此真如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这是看佛性所需的定境。一旦见性,就是十住菩萨。《大般涅槃经》:「十住菩萨虽见佛性未得明了。」
三乘见道者不落恶道的原因
《瑜伽师地论》: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
若业非是明了所作,或梦中作,或由无覆无记所作;或不善作,寻复追悔对治摄受;又于一切清净相续所有诸业,如是皆名不增进业。当知异此名增进业。
无相作意,映夺一切众相。
烦恼增进,便落入三恶道。所谓的烦恼,是指经常有不寂静相持续运转,例如老是想着别人欺负自己,很不开心。
七住菩萨如实不见一切法,因此经常以「无相作意」处于「清净相续」的状态,这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增加烦恼。你只要经常思惟「不是句」(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就能成就「无相作意」。
见道者透过以上的观察,便可以知道自己具有凡夫所没有的功德受用,因此可以用智慧确定:自己不可能下三恶道。虽然未来世会忘失过去世的正见,但见道的无漏法种,使他在未来世仍然会修学佛法而再度见道。
菩萨道与解脱道位阶的差异
菩萨道与解脱道的修行方法不一样,但菩萨也证解脱果,只不过时间不一定。
因为声闻见道比大乘见道容易,因此菩萨可能先声闻见道再大乘见道。如果菩萨一直没有声闻见道,那么他最迟会在大乘见道时圆满声闻见道的功德。菩萨也可能先证得声闻二果、三果、四果,才大乘见道。
要是菩萨先证二果,才大乘见道,这时候他虽然已经薄贪嗔,但并不习惯缘于「诸法实相」,因此还是没有真如三昧,甚至阿罗汉初次大乘见道,也不一定能立刻发起真如三昧。
声闻阿罗汉要是回心大乘,因为留惑润生的缘故,解脱道果位立刻降为四果向,必须等到八地才会成为菩萨阿罗汉。
如来始觉
《圆觉经》: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白话解释:
一切的如来,在他们因地修行的时候,都是以智慧觉了无明的本质,知道无明就像眼病患者看到空中出现的花朵,也像梦中的人,其实并不是人。有了这样的觉悟,就能离开生死轮回。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只要能够了达无明,便能免于流转。
真观按,七住菩萨实证一切有为法本来无生,这当然也包括无明,因此这个经教也是在描述七住菩萨的证境。
《圆觉经》很难,看不懂不要强行钻研。这一段是少数适合住位菩萨看的,文字虽然不一样,实际上跟诸法空相、般若波罗蜜、不是句都是一个意思。要是现起贪爱,你想七住菩萨会怎么处理?有些人可能会修白骨观、不净观来对治,但菩萨不能这么修,因为这么修会增强「无明实有」的执着,与菩萨法「一切诸法本来无生」的核心法义背道而驰。七住菩萨会立刻观察:「所谓的贪爱,其实什么都不是。」当他这么观察的时候,贪爱仍然会依习气的惯性而停留一段时间,但只要经常这么观察,烦恼习气就会渐次降伏。
初住菩萨就应该经常思维这个法义,这可以让你发起真如三昧而晋升五住,也可以让六住菩萨转依真如而晋升七住,甚至也是七住以上的菩萨不断思维,直到究竟成佛的法义。
菩萨修行的方法
《圆觉经》: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初住以上,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修行,但要七住以上的菩萨才能以现量体验「离幻」的正觉。
如何知幻?如实观察,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
只要企图追求有为境界,即使那是破邪显正的世间法,见性、过牢关、初地等出世间法,一样是有所得的心态。必须时时「知幻」,以对治有所得的心态。
「不作方便」包括不净观、白骨观、无常观、观想、数息、禅定等等的方便法。「亦无渐次」表示七住以后都是用这个方法,不必区分六种性、五十二位阶等等。
现前境界

蓝色象征智慧法门,乃是以冷静的态度和清晰的方法,证得清凉的寂灭境界。图形的设计理念取自《楞伽经》的「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由此显示大乘见道的实证境界。画面中只有手掌和阿摩勒果,而读者您,正是能证菩提的有情,与「如来」不异。能见闻觉知的七转识,与所见的六尘万法,二者打成一片,唯是一心,这正是大乘见道者所安住的证境啊!
[1] 此处的初果包括菩萨初果。
[2] 按,十恶业是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嗔、痴。
[3] 此处的初果、二果包括菩萨初果、二果。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