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是真观最重视的经典之一。它讲的是大乘了义法,只要反复地阅读它,很快就能闻思成熟,发起修所成慧。经中还有不少线索,可以让人破参见道,唐朝永嘉玄觉禅师即因阅读此经而悟道。因为这部经特别有价值,所以,真观为破参的学员讲解此经,好让破参的学员以经印心,并且能够深入真如三昧而不退转。如今,此经已讲授完毕,遂由予乐整理成文,分享予大众,但愿大家都能够契入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
由于真观的提倡,真如三昧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重点,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只作语言文字上的讨论,而没有实际上修习,不免流于纸上谈兵。还没有发起真如三昧的人,应该反复精读此经,只要闻思成熟,融会贯通大乘了义法,自然就可以发起真如三昧。
大乘见道的要件是证解阿赖耶识,并且能够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只要能够转依真如,不久之后必定发起真如三昧。如果破参之后,一直没办法发起真如三昧,很可能是一直没有办法转依真如。破参属于见地,只要在密室口说手呈,很容易勘验;转依则是心行,很不容易勘验。破参的人若不能转依真如,基本上与凡夫无异。要是他的烦恼习很重,便有可能在道场里面自赞毁他、争夺权位,丰富的佛学知识没有用于修行,反而让他拿来建构自欺欺人的借口。甚至会有一些崇拜权威的徒众跟着他,一起不择手段地毁谤正当的修行人。烦恼习比较轻的,也会因为未能转依,仍然以自身五蕴为重,没有办法生起勇猛的菩萨性,即便看到直道而行的人遭到恶意毁谤,为了避免被连累,他们选择默不作声,以求自保。
真如三昧的发起,可以证明已能持续转依于真如,因此真如三昧的修证非常重要。依照闻、思、修、证的次第,它应该在闻思成熟的时候开始修。真如三昧与大乘「修所成慧」的修习方法非常相似,都是缘于正见而发起定境。但真如三昧所缘的正见为现量,修所成慧所缘的正见是正教量,这是二者的区别。因为二者非常相似,所以修所成慧的定境可称为相似的真如三昧,只要随后破参,证解阿赖耶识,立刻会转为真正的真如三昧。所以相似的真如三昧也可以称为因地的真如三昧,或者(因中说果)直接称为真如三昧也没有什么过失。有的修行人会跳过修所成慧的阶段,直接大乘见道,这样的人必须补修真如三昧,免得退转了。另外有一种人,他们一直没办法区分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只是知道大乘法的密意而已,却被别人认为明心、大乘见道,自己也居之不疑。这样的人必须放下「自认为悟道」的增上慢,熟读《维摩诘经》等了义经,以求转依真如,否则有堕入三恶道的危险。
有一个修行人破戒,去找一位老师忏悔,这位老师教他修取相忏,要求他必须每天痛哭流涕直到见好相为止。实际上他已知道密意,只是还不能承担,也不能转依真如。这位老师没有事先了解他的修证状况,教他修取相忏,几年下来都见不到好相,结果烦恼越来越重,甚至想跳楼自杀。据说,这位老师一向让人家修取相忏,即使对方已经明心见性也不例外。此外,他专门劝阻别人修真如三昧,而不是教人修。
《金刚经》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了义法一定是跟「空、无相、无作」相应。只要取相分别,一定是不了义法。一个修行人如果已经通达了义法,怎么还会去修不了义法呢?所以已经开悟的人还去修取相忏,说明他的转依是失败的;劝已经大乘见道的人去修取相忏,更是错误的教导,不堪作为一名菩萨法师。要是他能够转依真如,却老是教人修习不了义法,乃至用不了义法来抵制了义法,这是毫无道理的!
(有人问: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可不可以修取相忏呢?)还没有明心的人不管用什么方法忏悔,一定会取相分别,但真观会劝他尽量缘文字般若或观照般若修因地的实相忏悔,这好过取相忏百千万亿倍。真观在实证佛教研究中心讲《大般涅槃经》,有一次午间休息,两位学员想把沙发床摊平,他们没有找到隐藏的脚架,便取了两叠包好的书垫在底下。那两叠书是《菩萨道入门经论》,包括《心经》《大乘起信论》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他们知道以后,很不好意思,问我要怎么忏悔。我说:「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真正的如来,知道下面这两叠书只是假名的法,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忏悔;如果你们没办法承担,就每天痛哭流涕直到见好相为止吧!」这两个人很聪明,都选了第一种方法把自己的过失忏除。要知道,若是不取相分别,众生即是佛,这是真正的佛。两尊真正的佛,下面摆两叠假名的法,哪有什么承担不起的!除非自己自甘下贱,不承认自己是真佛,才会承担不了。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从取相分别而来,没有取相分别就不会有「故意」和「过失」。只要没有取相分别,所有的法都与解脱相应,这是本来解脱、一向解脱,从来都是解脱。只要不取相分别,三界万法皆是一心,整个打成一片,统统都是一真法界,根本没有内、外,彼、此,凡、圣,法、非法,乃至种种的差别相统统不可得,能够这样安住还有什么罪、不罪,持戒、犯戒的问题吗?用这种方式,一举将烦恼灭掉,不正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吗?这正是般若波罗蜜,诸佛菩萨最赞许的法门。
大家不要以为必须破参才能修真如三昧。真观在破参之前就在修习真如三昧,在《文艺佛心‧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一文中便讲了真观修习真如三昧的经过。当时我经常思维忆念《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看日常事物、亲朋好友……看整个三界万法,全部都是如梦如幻。那时我虽然不知道第八识是什么,却用这种方式修成定境。这是因地的真如三昧,一旦知道密意,它立刻就变成真正的真如三昧。因地的(相似)真如三昧,所缘的义理是正教量。正教量也是一种正见,忆念正见即是正念,正念相续即是正定。三昧是缘智慧境而出生的定,是定慧等持,和其他的定不同。三量都是正见,但只有现量才能称为智慧。以上是从正见修成正定的方法,操作程序很简单,并不复杂。最困难的部分是正见,主要是因为初学者没有办法区别了义法和不了义法。
区别了义法和不了义法的口诀很简单,但我如果不讲,大家想破头也不一定想得出来。要是不会,就只能修习外门的法,例如供养舍利、礼拜佛像、放生、称名念佛等等,而没有办法进入佛法的堂奥。乃至已经破参知道密意的人,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区别了义法和不了义法,老是在修习不了义法,就没有办法转依真如。所以我常常告诫破参的学员:「破参的人要转依真如,才叫明心、大乘见道,不然只是开悟而已(仍是凡夫一个)。」
有一个出家人,专门供奉舍利,他供奉的舍利不是佛陀肉身火化留下来的,而是在佛像前或者其他舍利旁边突然出现的舍利。他把这种舍利称为「法颂舍利」,以便和「身骨舍利」有所区别。其实这种舍利仍然是身骨舍利,经教才是法颂舍利。他们主要的修行,就是供养礼拜这种舍利,然后让它越来越大,还出生一些小舍利。这种修行方法,只是在修集福德资粮而已,跟佛教的核心义理无关,没有办法解脱三界的烦恼。佛菩提道的核心义理是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而究竟成佛,身骨舍利只是佛陀施设的方便法门,如果大家都懂得般若波罗蜜,就不需要有身骨舍利了。我们要懂得抉择,般若波罗蜜才是了义法,而不是供养身骨舍利和佛像这种法门。
区别了义法和不了义法的口诀很简单:「会让你落入相、名、分别的就是不了义法,能让你离开相、名、分别的才是了义法。」(请多读几遍,免得忘了。)这个判别标准只要你的思辨能力在中等以上,就能听得懂。懂得之后,全心投入,把自己浸泡在了义法当中,也许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发起真如三昧。先前有人到研究中心听课,再把《实证佛教入门》[1]带回去看,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发起真如三昧。还有那位修取相忏差点自杀的学员,他听真观解释《心经》,马上扫除破戒的阴影,立刻发起真如三昧,能够经常住在轻安境界。这些学员都可以证明,真如三昧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法门。
口诀虽然简单,但在实修当中,仍然会遭遇困难,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都落在相、名、分别里面,这种思维和认知的模式很难转变。真观虽然一直跟大家讲了义法,有些人还是会被不了义法所系缚。有一位华严班的学员看到《菩萨璎珞本业经》:「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发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他很紧张,跑来问我:「老师,这个很严重啊!」我问他:「这里有没有落入相、名、分别?」他说:「好像有。」我又问他:「这样是了义法还是不了义法?」他说:「应该是不了义法。」但这是佛说的经典啊!你有没有胆识,可以不理会呢?如果你可以,就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用多久就能发起真如三昧。有的人个性胆怯,就会说:「这怎么可以?佛说的经典一定要遵循到底啊!」真观答:「佛也讲《心经》《金刚经》等等了义法,又教我们要主修了义法,你怎么不遵循呢?」不能主修了义法,要发起真如三昧就很困难了。(有人问:这样会不会落入狂禅?)我们已经发起普贤行愿,至少有世俗菩提心,有些人还有胜义菩提心,怎么可能会落入狂禅?所以不用紧张,只要同时注重三个修学纲领(普贤行愿、真如三昧和四依三量),绝对不会落入狂禅。
《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其实是没有一切的法相,而有真实心第八识、一真法界。这个义理可以让你离开相、名、分别,缘于胜义谛而安住,是真正的了义法。它绝对超过刚刚讲的「若破十戒……三位、十地一切皆失」。(有人说:本来就没有法相,哪里来的三位、十地?)是的!如果认为自己有三位、十地,你就着相了,现在有人帮你把三位、十地的法相断掉,高兴还来不及,有什么好担心的?
菩萨的心行和一般不同,能够远离一切法相是菩萨最高兴的事,他不会想:「好歹我现在也是初住位菩萨,已经进入三贤位,丢了三贤位,便要去三恶道打滚,这怎么得了!」(有人说:能够丢掉一切法相才是好事!)是的。因为涅槃没有一切的相、名、分别,如果还有相、名、分别就不是解脱了。《菩萨璎珞本业经》也说:「三贤十地之名,亦无名无相,但以应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佛子!汝应受持一切佛法等无有异。」由此可知,三贤十地仍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施设的不了义法,真正的了义法是「一切佛法等无有异」[2]。
《维摩诘所说经》记载,他方国土的菩萨问:「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开示佛法的?」维摩诘居士说:「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讲了很多「是什么」,都离不开相、名、分别。他方国土的菩萨听到以后说:「啊?这里的佛竟然是这样开示的啊!」祂们觉得很意外,因为这和祂们所知道的佛法不一样。维摩诘居士解释道:「你们不要惊讶。这是我们的佛世尊为了教育新学菩萨而施设的法门。」他没有讲世尊为久学菩萨讲了什么法,但是聪明人知道:一定是说离开相、名、分别的法。
所以,只要讲「是什么」,就是不了义法;讲「什么都不是」,才是了义法。了义法和不了义法都要用语言文字宣说,所以都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出世间智者所缘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语言文字的境界。但是了义法可以让你离开相、名、分别,缘于胜义谛而安住。
请大家好好思维。想想自己所担心、烦恼的是什么?一定是你认为它「是什么」才会去担心,对不对?比如一个人担心破戒,一定心里面认定某种法「实有」是「破戒」,离不开「破戒」和「恶报」的法相。要是你已经明白「不是句」(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你就知道讲破戒、守戒、善报、恶报都是不了义法。因为我们过去执着蕴处界的法相,所以才会破戒,如果我们不执着法相、不取相分别,一定会恒顺众生:别人不希望的事情,我们不会加在他身上;人家希望我们做的,如果我们有能力,就会主动给他。
真观此世施设的「不是句」,可以让你离开相、名、分别,是真正的了义法,非常契合现代人的根器,请大家经常思维它的义理,它可以让你很快地闻思成熟,发起真如三昧。
按照《大般涅槃经》的记载,佛陀禁止出家人吃肉,而没有禁止在家居士。你认为食肉戒是了义法还是不了义法?「食肉」有没有守戒和破戒的分别?有没有五蕴身和吃肉的法相?如果有,食肉这个戒律就是取相戒,它就不是了义法。
修真如三昧不适合守不了义戒,但是要守了义戒。了义戒只有一条──取相分别。轻微的取相分别称为「犯戒」,比如心想:「我现在想要吃肉,肉很好吃,我就吃肉吧!」严重的取相分别称为「破戒」,比如别人批评他,他气得不得了,但是又辩不过人家,于是给别人扣个帽子,诬以逆罪「破和合僧」。这么大的事,又必须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我是宣说正法的菩萨法师,这个人竟然敢冒犯我,我怎么对付他,他都是活该!」这是严重的取相分别,因此毁破菩萨戒体,叫做「破戒」。(有人问:为什么了义戒也有守戒、犯戒、破戒的分别?)语言文字只是假名而已,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能够解脱,不知道的人自生系缚。
闻思成熟的人必须专修了义法,要是杂修不了义法,真如三昧就不容易发起。更糟糕的是以不了义法为主修,这样真如三昧肯定发起不来。杂修不了义法,真如三昧若有若无,如果能够整个投入了义法,真如三昧一旦现起就不会退失,二者差别很大。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我不能守五戒吗?」真观不会这么说。一旦你懂得了义法之后,你再去修习不了义法也等于是在修习了义法。王安石《梦》诗写得好:「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重点是知道有为法(包括取相戒)如梦幻泡影,不可取着,由此而随顺世俗,修习一切善法,成就如梦如幻的功德。用这种知见和心态随学世间一切善法,就全部都是了义法,不落相、名、分别。
真观菩萨法师
2017-11-29
[1] 这是打印教材,大部分内容已编入《实证佛教修行方法》。
[2] 诸法都是种子所变现,既然都是种子,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差异。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