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王往事】第二十三章 能藏、所藏、執藏

照惠:「我們主張有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因此與斷滅論不同。」

安德:「如果一切無常,為什麼可以說『某人從此世去到後世』?」

照惠:「由相續相似建立同一性。」

安德:「所以只要時間夠長,到最後可能完全不同?」

照惠:「沒錯。」

安德:「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原本的欲界有情,成為三界人天導師,兩者之間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按照你的理論,應該沒有眾生可以成佛。」

照惠:「……。」(沒有回答。)

安德:「再請教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常住法,為什麼會有異熟果報?」

主持人:「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果報分為兩種,一種是現世報,一種是異熟果報。異熟果報是指下一世或更久的未來現起的果報。」

照惠:「就好像夢中見到美好的境界,愚痴的人睡醒之後仍然對夢境起貪著,同樣的道理,業行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這個過去的業行,還是能夠產生果報。」[1]

安德:「你這個譬喻並不合適,因為異熟果報的現起可能相隔百劫、千劫以上,而愚人回憶夢境,仍是同一世的事。」

照惠:「……。」(沒有回答。)

安德:「再請教一個問題。愚人只要回憶美好的夢境,便會不斷地起貪,如果你的譬喻有道理,應該同一個業行會不斷地現起果報,但現實上並非如此。」

照惠:「就好像一切的境界相,都是沒有自性的,但是眼睛有飛蚊症的人,卻只能看得到毛髮,而不是看到其它東西,由此應知,已經成熟而感得果報的業,就不會再次感得果報了。」[2]

安德:「『眼睛有飛蚊症的人只能看得到毛髮,而不是看到其它東西』,這件事本身是需要解釋的,你怎麼還把它當成自明之理,用來套用到『已感果的業不會再次感果』?」

照惠:「……。」(沒有回答。)

安德:「你一直用譬喻來支持自己的理論,但不同的譬喻會支持不同的主張,因此譬喻並不是有效的知識來源。例如辜鴻銘曾經用一個茶壺配多個茶杯的譬喻,支持一夫多妻制。但是如果換成一隻蜂后配多隻雄蜂的譬喻,就可以支持一妻多夫制。」

照惠:「異熟果報為什麼能夠準確地現起,是很深奧的,這是究竟佛的智慧境界,要是隨便用比量推測,容易破壞緣起法,所以佛不准許大家問。」[3]

安德:「所以,你承認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是嗎?」

照惠:「我們都還沒有成佛,我回答不了,你也回答不了。」

安德:「我雖然無法究竟了知緣起法,仍然可以簡略回答這個問題。果報所以能夠準確地現起,是因為每一個有情都有一個『業報管理系統』記載自己跟其他有情之間的恩怨,要是果報可以相隔久遠劫才現起,就表示這個『系統』也必須存在這麼久。然而,業報是無始以來的存在,往後也沒有結束的時候,因此可以知道,這個『系統』必然是永恆存在的。」

照惠:「果報無常,記載果報的資料必然也無常,怎麼可以說『系統』永恆存在?」

安德:「果報的資料固然無常,不妨礙『系統』永恆存在。就好像硬碟的資料不斷變更,仍不失為『永久記憶體』。」

照惠:「……。」(未繼續發言。)

安德:「還有一個問題請教司空教授。你主張沒有常住法,要怎麼解釋《雜阿含經》的『涅槃是不壞法』?」

照惠:「《雜阿含經》的原文是:『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修行人斷除無明和貪愛之後,滅掉五蘊。而五蘊的滅相是不會壞滅的,這不壞的滅相就是所謂的涅槃。」

此時蔣逸人附耳跟安德講話,安德點點頭,隨後便詢問照惠:「按照你的說法,滅相原本是不存在的吧?」

照惠:「不錯!」

安德:「你承認涅槃是無為法嗎?」

照惠:「承認。」

安德:「《雜阿含經》說,有為法生、住、異、滅,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滅相既然是有生之法,就是有為法,怎麼可能不消滅?難道你認為,有為法可以變成無為法?」

照惠:「……。」(沒有回答。)

安德:「再請教你一個問題。既然沒有常住法,凡夫死後為什麼不會入無餘涅槃?」

照惠:「凡夫有無明,既有無明,就會有行,有行就會有識,有識就會有名色,也就是下一世的五蘊。」照惠按照佛經講緣起法,並沒有詳細解釋。

安德:「你所謂的『識』是指什麼?『名色』又是指什麼?」

照惠:「《緣起經》定義『識』為六識身,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名色』則是五蘊,這也是《緣起經》的定義。」

安德:「所以是此世的六識身為緣,出生未來世的五蘊?」

照惠:「是的。」

安德:「除此之外,此世的六識身與未來世的五蘊還有什麼關係?」

照惠:「此世的六識身會形成習氣,影響未來世的五蘊。例如貪習重的人,未來世貪習還是很重。」

安德:「六識是無常法,死後散壞,為什麼會影響下一世的五蘊?」

照惠:「佛經說,因緣法極為深奧,必須佛才能究竟了知。」

安德:「所以,你承認自己無法答覆?」

照惠:「難道你有辦法?」

安德:「因緣法固然極為深奧,但是緣覺乘的修行人仍然可以現觀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因此在未成佛以前,雖然無法徹底了解緣起法的所有細節,仍然可以現觀緣起法的核心義理。」

照惠:「如果可以的話,請你解釋由『識』到『名色』的核心義理,我也很想知道。」

安德:「此世六識身的習氣,會以『種子』的形式保存於阿賴耶識當中,阿賴耶識能藏的心體不生不滅,因此可以保存種子到未來世。」

照惠:「阿賴耶識應該是種子的集合體,它與五蘊互為因果,既然這樣,阿賴耶識應該是無常法。」

安德:「阿賴耶識有三個意思:能藏、所藏、執藏。你講的是阿賴耶識的所藏。我剛才講的是能藏。」

照惠:「能藏和所藏有什麼差別?」

安德:「譬如倉庫是能藏,裡面放的物品就是所藏。物品搬到外面,譬如種子流注形成三界萬法。物品搬到裡面,譬如業行熏習第八識。」

主持人忽然說道:「對不起!我可以插幾句話嗎?」

安德和照惠都點頭同意。

胡茵蒙:「觀眾朋友可能不知道,夏安德居士剛才的話,對我來說有多麼震撼!《成唯識論》說:『阿賴耶……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我讀過的唯識著作,都把三個意思混在一起。但聽了安德的說法,這三個意思應該是像辭典一樣,要按照上下文選取最合適的意義,而不是三個意義全部都用上。我的理解對嗎?」

安德:「是的,你的理解非常準確。」

胡茵蒙:「這個說法是你的創見嗎?」

安德:「不是。這在2010年出版的《實證佛教導論》[4]已經提出來了,只不過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胡茵蒙:「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這樣就可以明白,有的經典講阿賴耶識是可以斷滅的[5],有的經典卻講,阿賴耶識到成佛的時候仍然是寶貝[6]。」

安德:「能夠滅掉的阿賴耶識,其實是執藏,也就是能引生『後有』(輪迴)的染污種子。所藏是全部的種子,它與五蘊互為因果,所以也跟五蘊一樣,念念變遷。能藏的心體則是無為法,無法被改變,直到成佛的時候,仍然是寶貝。」

照惠:「我以前不知道能藏、所藏、執藏真正的意義。今天聽了安德居士的高論,顛覆了我的佛學知見。我承認自己的理論有缺陷,輸了這場辯論。」觀眾沒想到,一向堅執己見的司空照惠,竟然會公開認輸,不由得交頭接耳,現場有些騷動。

「太了不起了!」胡茵蒙興奮地喊道。「今天這場辯論真是太了不起了!夏安德居士說理精闢勝妙,不同凡響;司空照惠教授光明磊落,在真理面前,勇敢地拋開自己的成見。他們兩位都值得我們學習。觀眾朋友,讓我們一起為兩位菩薩鼓掌致意!」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觀眾對今天的結果很意外,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


[1] 這裡是引用月稱《入中論》:「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覺後猶生貪,如是業滅無自性,從彼亦能有果生。」小說畢竟不是論文,沒有交待得那麼詳細,敬請見諒。

[2] 這裡是引用月稱《入中論》:「如境雖俱非有性,有翳惟見毛髮相,而不見為餘物相,當知已熟不更熟。」

[3] 引自法尊《入中論講記》:「汝所問果因何由不亂,未達空性證一切種智,佛不許問。以業果微細,乃佛智境,非凡夫境。若以比量妄推測,易壞緣起,或致狂亂,故不許問。」

[4] 呂真觀《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一節第一項〈阿賴耶識的三個意思〉。

[5] 《本事經》:「滅阿賴耶,斷諸徑路。」《增壹阿笈摩》:「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

[6]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