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王往事】第二十四章 我身是也

HH問:「執藏不知能否往『執持根身、器界、種子的執持功能』方向來解釋?感覺這個方向也解釋得通。」

筆者答:「執藏不能執持根身、器界、種子,執持根身、器界是所藏的功能,這個部分是眾生與聖賢都有的,沒辦法斷掉。所藏包括全體種子,除了有漏的部分之外,還有無漏的種子,另外還有的是屬於功能類的種子,例如地水火風的種子。」

HH問:「我的意思是把執藏理解為能藏心體的執持功能,而能藏則是強調能藏心體本身……當然,這個只是自己主觀猜想,不同的描述只是方便。」

筆者答:「能藏與執藏的定義,一般都是以《成唯識論》為準,我們不適合另外定義,不然別人無法明白我們的意思。」

──────

主持人接著說:「剛才辯論的過程,有些問題司空教授並沒有解答。如果方便的話,是否可以請夏居士為我們開示?」

安德:「開示不敢當,但我有一些看法,大家不妨參考。」

主持人:「第一個問題是,欲界眾生修行成佛,最後與原本的五蘊完全不同,這還是同一個人嗎?」

安德:「生死輪迴當中不變的主體,就是能藏的心體,欲界眾生發心修行,最終究竟成佛,將不清淨的種子全部汰換清淨。這個時候,原本的五蘊跟究竟佛的五蘊已完全不同,但是能藏的心體仍然不曾改變,依這個道理,說是同一個人。」

主持人:「太好了!懂得能藏的道理之後,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沒有常住法,異熟果報為什麼能夠現起?」

安德:「既有異熟果報,已足以顯示有常住法。就好像法官要審判案件時,一定依據被告的犯罪紀錄,否則就無法宣告適當的刑罰。要是果報能夠洽如其分地呈現,就表示呈現果報的時候,業行仍可被查索得到。」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已感得果報的業行,不會再度感得果報?」

安德:「阿賴耶識會以種子的形式記錄業行和果報,它會依照種子的內容現起三界萬法,因此不會再度感得果報。」

主持人:「第四個問題是,涅槃和阿賴耶識有什麼關係?」

安德:「斷掉執藏之後的阿賴耶識,不入名色(不再投胎)而單獨存在,就是小乘所證的無餘涅槃。」

主持人:「你這麼說,有沒有經教的依據?」

採菊翻開《實證佛教導論》[1],指著某處。安德看著書說:「《楞伽經》說:『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又說:『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這就表示,涅槃是滅掉妄想識(七轉識),而不是連藏識(阿賴耶識)也滅掉,不然就跟斷滅見外道沒有兩樣了。」

主持人:「原來經教確實是這麼講的!但《楞伽經》是大乘經,有些人不相信大乘經,你是否可以提出早期三藏的證據?」

採菊指向另一處。安德看著書說:「《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一位婆迦梨比丘因為不堪病苦而自殺,他在臨死時取證無餘涅槃。這時候魔王波旬想要知道婆迦梨的神識去哪個地方,但是卻找不到,這個時候佛陀說:『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七轉識都是有為法,無法在涅槃當中繼續存在,因此可以知道,這個永無所著的『神識』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主持人問:「這在南傳經典當中,有沒有相應的記載?」南傳經典是東南亞國家所傳的巴利文藏經,台灣元亨寺漢譯,已收於《中華電子佛典》。

安德看著書說:「南傳《相應部經典》與此相應的經文為:『跋迦梨善男子,其識不止住而般涅槃。』由於識陰(六識身)在取證無餘涅槃時,即已永滅,故此處的『神識』或『識』都不是指前六識,而是指第八識。佛陀不說神識永滅,而說『神識永無所著』或『其識不止住』。此一開示其實即是宣說:無餘涅槃即是第八識離於一切法而獨存,永不斷滅。」

主持人問:「第五個問題是,滅相是有生之法,請問它何時消滅?」

安德答:「有人觀察才有滅相可說,觀察到的人不再觀察,滅相便隨之消滅。特別是久遠劫以前的阿羅漢,已經沒有人知道它們是誰,更沒有人去觀察他們的滅相,滅相早就不存在了。要是沒有滅相就沒有涅槃,涅槃就是斷滅空。」

主持人:「第六個問題。現象界必然是生滅法,那麼能藏的心體是在什麼地方?」

安德答:「你說的沒錯,現象界必然是生滅法,而處所的概念,只有現象界才有。因此能藏的心體不在哪個處所,它只能存在於涅槃界。」

主持人問:「第七個問題。我注意到,你有時候也使用譬喻,如果譬喻不是合法的知識來源,為什麼你還用呢?」

安德答:「譬喻不能直接做為知識來源,但是可以輔助言語的表達。比方說,業果報系統和客戶管理系統的運作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當我以客戶管理系統作譬喻時,大家思惟的是業果報系統的運作原理。有人這麼說:『當你排除那些不可能的狀況,只剩下一種可能的情形,無論它發生的機率是多麼地小,你應該接受那就是真相。[2]』業果報系統的運作原理便是如此,排除掉常住法,便無法想象它要如何運作,因此我們必須認定有常住法的存在。」

主持人:「感謝夏安德居士精闢的開示!今天的辯論會真是太精彩了,這麼微細的思辨,恐怕沒辦法立刻消化,大家可以等待事後的視頻和文字紀錄,再好好思惟整理。等一下有『魔女舞團』的演出,敬請大家觀賞!」

這是「五洲國際公司」的建議,他們認為,法義辯論不是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有『魔女舞團』的演出,可以提高票房。果然,大家聽到「魔女舞團」即將演出,精神都亢奮起來,立即熱烈鼓掌。

安德搖搖頭,對採菊說:「那麼勝妙的法義,還抵不過『魔女舞團』的演出。」

採菊說:「不用那麼悲觀。他們能聽完法義辯論而沒有開罵,就會熏成無漏法種。」

安德:「真的嗎?」

採菊:「是的。聽完而沒有開罵,稱之為音響忍。聽懂而能接受,稱之為柔順忍。實證『諸法本來無生』的法義,稱之為無生忍。眾生學法,一定是從音響忍開始,有了第一步,將來才可能次第得到成就。」

這次「魔女舞團」主演的舞台劇〈一角仙人〉,取材自《大智度論》。釋尊成佛不久,回到王宮,第一次和自己的獨生子羅睺羅見面。耶輸陀羅讓羅睺羅拿「歡喜丸」給佛陀吃,想讓佛陀還俗,回來做自己的丈夫,卻沒有發生任何作用,大家知道以後,都讚嘆佛陀的定力。佛陀因此講了過去世的因緣。久遠劫以前,婆羅㮈國有一個仙人在山中修道,偶然動欲流精於澡盆,雌鹿誤飲而懷孕,產下嬰兒。嬰兒頭上有一支角,雙足卻像鹿腳。仙人把嬰兒撫養長大,並教他修道,成就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稱為「一角仙人」。有一次下雨,一角仙人不慎跌傷,他生起氣來,用咒術讓龍神不得下雨,造成長久的乾旱。國王得到消息,通令全國:「要是有人能夠讓一角仙人失去五通,我將分半國給他統治。」有一個淫女,名叫扇陀,率領許多美女,假扮為仙女,以歡喜丸引誘一角仙人共為欲事,讓他失去五通,咒術失靈,下起大雨。扇陀不但破壞仙人的道行,最終還騎在一角仙人的脖子上回到國都。佛陀說:「一角仙人就是我,淫女扇陀就是耶輸陀羅。過去世的一角仙人是色界凡夫,被歡喜丸破壞道行,現在我已究竟成佛,再也不可能被破壞了。」[3]

路嫣主演一角仙人和佛陀,鞏艷芳主演扇陀和耶輸陀羅,舞團成員分別飾演其他角色。羅睺羅的戲份不多,由一位小朋友客串演出。歌舞劇原本就很討喜,眾「魔女」艷光四射,舞技絕倫,觀眾無不陶醉其中。音樂和台詞都是事先錄製好的,演員只是對嘴,舞台的燈光和音效配合得很好。由「魔女」來演出「淫女」,讓仙人由色界墮入欲界,簡直太傳神,恐怕很多觀眾都樂意被誘惑呢!演出結束時,全體演員出場謝幕,觀眾站起來熱烈鼓掌叫好,好久好久才慢慢停歇下來。

採菊對安德說:「看到了沒?法義辯論太深奧,大部分的人無法理解,但是以歌舞劇來表現,大家都喜歡看。比較利根的人,很快便能將〈一角仙人〉的劇情與法義連結上。比較鈍根的人,也可以熏習『凡夫可以透過修行究竟成佛』的無漏法種,最後一定可以發起正智而出離輪迴。」

安德說:「這樣是不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4]?」

採菊高興地說:「沒錯!你漸漸懂得度眾方便了,真好!」


[1] 《實證佛教導論》第五章第二節第三項〈第八識獨存稱之為無餘涅槃〉。

[2] 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3] 《大智度論》卷18:「一角仙人,我身是也;婬女者,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

[4] 引自《維摩詰經》。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