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开悟与传承】第一节 大慧宗杲禅师的生平

有关宗杲的生平,最重要的文献,当为祖咏所编的《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依其序文所标的日期「淳熙癸卯四月望日」,此书应成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距宗杲去世刚好二十年,许多门人弟子仍在世间,可以参考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内容相当可靠。宁宗开禧乙丑年(1205年)又参考「江西莹云卧书」(晓莹《云卧纪谭》)[1]删入六十余处,此即是现存于《佛教大藏经》七十三册和《中华大藏经》七十七册的版本。《年谱》成书很早,传说神话的色彩很少,绝大多数皆是信而可征。后来的史传,差不多都是依据《年谱》的内容传述宗杲的生平,本节亦是直接取自《年谱》。

北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十一月十日巳时,宗杲生于安徽宣州宁国县[2],俗姓奚。据说他在出世之前,母亲曾经梦见一个神人护卫着一个「黑颊隆鼻」的僧人进到卧室,自称是岳北人,醒来时发觉自己已怀孕。宗杲出生时,白光从产房中透出来,看到的人都很惊异。

其家语记载祖先光禄常说:

昔汉于公为狱吏,后曰:「余理狱多阴德,子孙必有荣显者。」预高其门闾,庶以容车马往来。吾建隆三年预旨收河东,所至城邑,保护生灵免涂炭者,不可以数计,后子孙当有享吾德者。[3]

三岁时,祖父奚仲,看宗杲神彩仪态不同凡响,认为他可能就是祖先所预记的人:「光禄屡记子孙享其所积之德,今将百载,未见吾宗有符其语者。余观此子生吾家,神仪秀发,异事多显,但恐世间富乐不能羁绊耳。」

宗杲长到七岁,「形体岐嶷,气宇如神,不喜戏玩,语不妄发」,别的小孩子都怕他。家里时有僧道来访,他就站在父亲身边,听人家讲话。听完之后,竟然都记得住,亲族们都很讶异。

宗杲出生之后,家道日微,十岁时更因一场火灾,家产付之一炬。亲族间因此戏称他为「善财」(按,与「散财」谐音)。宗杲自述,当时一直不明白这个戏称的由来,后来读了《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多年前的疑团顿时而除,不觉失笑。

十三岁时,入乡校读书,才十三天,便因和同学游戏,丢掷砚台误中老师的帽子。不但害父母赔了三百钱,他自己也因而辍学。父亲责备他,他答:「与其读世间书,还不如出家探究出世法。」父亲倒觉得他是出家的料子,可是母亲却不肯答应。

到十六岁时,父母知道宗杲意志坚决,便许他出家。先在质县一所寺院暂住,但宗杲随即发现这所寺院不是理想的归依处,住没几天,便弃之而去。《年谱》记载:「不就槽厂,弃去。」槽厂的典故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4],谓出家前随众服劳务之处所。同年九月,又到东山慧云院,礼慧齐为师。

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径山杲禅师〉记载:

先是元丰戊午[5],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6],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7]

慧齐认为他就是丁生所预言的人,于是为他取法名「宗杲」,意思是「大兴宗教,照明浊世」。

次年于景德寺受具足戒。宗杲学禅,亦从此年起。

十八岁。参奉圣初和尚。初和尚教他看「圣问法眼:『如何是学人自己?』眼云:『是汝自己。』」这个话头。奉圣初和尚,生平事迹不详,「奉圣」当系寺院名,「初」应为法名其中一字。

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十九岁。开始到各地游历,参访善知识。到太平州隐静杯渡庵,方丈很礼遇他。原来,前一天晚上,方丈梦见伽蓝神(关羽)告诉他,云峰文悦禅师[8](996 - 1062年)将至,要他好好款待。宗杲莫名其妙,但人家把文悦的语录给他看,他竟然非常熟悉,看过一遍,便能记诵。从此以后,大家都认为他是云峰文悦再来人间。

大观二年(1108年),二十岁。参洞山道微禅师[9],二年之间,「曹洞宗旨」一时参得。《年谱》引用〈为方敷文普说〉[10]:

微却有悟门,只是不合将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类,许多家事来传。被我一传得了,写作一纸,牓在僧堂前。大丈夫参禅,岂肯就宗师口边吃野狐涎唾?尽是阎老子面前吃铁棒底。

宗杲在两年之内,便把曹洞宗「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类问题的「标准答案」会通了。这当然是道微禅师教的。可是,他认为拾人牙慧,根本不能敌得生死,所以不把这些「标准答案」当一回事,全部公布在僧堂前,让大家一起浏览。可以想见,当时道微一定很难堪。闹了这风波,宗杲是不能待下去了。笔者研判,这位道微禅师应该还没有开悟,否则不会把禅当成记问之学来教徒弟。不过宗杲讲话还留些余地,说「微却有悟门」,此处所谓的「悟门」,应该是指对佛法文字上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开悟。

大观三年(1109年),二十一岁,至洪州泐潭山宝峰寺[11]处挂搭,奉命到宣州募化。这个道场的主法和尚为湛堂文准禅师,宗杲奉命募化,足见他已经选定湛堂文准作为依止了。文准是宗杲遇见克勤之前,最重要的老师。

大观四年(1110年),二十二岁。《年谱》引用〈为然侍者普说〉[12]:

四月八日,遇奉圣初和尚上堂问话毕,初顾视笑曰:「宝峰化主[13]何不出来?」我即出问:「承和尚有言:『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为复是神通妙用?为复是法尔如然?」答曰:「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进云:「鸾凤不栖荆棘树,燕雏犹恋旧时窠。」答曰:「三年不相见,便有许多般。」进云:「只如适来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么生?」初便喝。进云:「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头取拄杖稍迟,我便云:「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拍手一下,归众。你看!我那时何曾安排来?

这是宗杲自述,他回去参访以前教授过他的奉圣初和尚。他问初和尚:「承和尚有言:『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为复是神通妙用?为复是法尔如然?」初和尚重复他的问话「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当作回答。宗杲很不满意,以机锋回敬之。「鸾凤不栖荆棘树,燕雏犹恋旧时窠」的意思是说:「你还在玩这旧把戏!」

宗杲问他:「『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是怎么回事呢?」初和尚大喝一声,宗杲却认为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初和尚回头想拿拄杖子打他,动作稍慢了些,宗杲抢先说:「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意思是说,所谓的机锋,都是随机应用,迅如电光,哪里还需要思索呢?然后拍手一下,便入列归众。那时宗杲未悟,作略却不让大师,日后回想这段往事,也不禁为自己喝彩。

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二十三岁。化募已足,回到宝峰。

政和二年(1112年),二十四岁。担任湛堂文准禅师的侍者。[14]年底时,文准看到他留指甲,说道:「想东司头筹子不是汝洗。」宗杲听了惭愧不已,乃自愿担任净头,负责打扫厕所,九个月后才回任侍者。

按,宋道诚《释氏要览》:「屏厕……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15]现在的潮州话,「东司」仍是指厕所而言。[16]宋宗寿《入众日用》:「右手提水,入厕换鞋,不得参差。……不得多使筹子。」[17]故东司头筹子应是一种竹片,其用途相当于今之卫生纸,但用后可清洗,供反复使用。清洗筹子,必须很干净,留指甲的人干这种活很不方便,是以文准有此一说。

政和四年(1114年),二十六岁。文准之机语,宗杲颇能对答,然文准终不许可,每谓为:「杜撰禅和。」一日,文准告诉宗杲:「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时理会得,教你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有一件事不是,你还知么?」宗杲答:「什么事?我不知道。」文准说:「你现在只差一个关键知见没有通透。因为这一点没有通透,所以在方丈室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清醒时有禅,才睡着时便无了。如何这样子,如何能敌得生死?」宗杲承认,这正是他自己也怀疑的地方。

政和五年(1115年),二十七岁。文准去世,临终前介绍宗杲去参访克勤圜悟禅师。文准平日说法,不许抄录,宗杲乃凭记忆诵出,集成语录,托惠洪觉范(1071 - 1128)为序。

惠洪禅师,筠州人,俗姓喻,本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卒于南宋高宗建元二年(1128年),得年五十八岁。[18]著有《僧宝传》《林间录》《冷斋夜话》等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僧。陈自力先生曾说:

惠洪集禅、教、史、诗于一身,其言行举止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其著作涉及宋代文化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表征,惠洪的出现,无论在禅宗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19]

惠洪是宗杲的长辈,宗杲曾作〈寂音尊者〉[20]形容惠洪:

头如杓,面如楪,口无舌,说无竭。
是而非,同而别,种空华,抽暗楔。
死木蛇,活如蝎,击涂毒,脑门裂。
是阿谁,甘露灭?

其中的「击涂毒,脑门裂」,用的是禅门典故,谓有人在鼓皮涂毒,击此涂毒鼓,闻之者死。这个譬喻,是形容说法微妙,能断闻者我见,死却凡夫身命,得涅槃果。大慧宗杲以此赞誉惠洪,可见他对惠洪的推崇与肯定。

政和六年(1116年),二十八岁。前往荆南见丞相张商英,求撰文准和尚塔铭。商英说:「被罪于兹,未尝为人做文字。今有一问问上人,若道得即做;若道不得,与钱五贯,裹足归兜率参禅去。」宗杲答:「请相公问。」问:「闻准老眼睛不坏,是否?」「是。」「我不问者个眼睛。」「问什么眼睛?」「问金刚眼睛。」「若是金刚眼睛,在相公笔头上。」「老夫为他点出光明,令教照天照地去也。」宗杲于是近前说:「先师多幸,谢相公作塔铭。」商英笑一笑,便答应了。

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记载:「湛堂死,师谒丞相张公无尽,求准塔铭。无尽门庭高于天下,士亦小许可见。师一言而契,即下榻,朝夕与语,名其庵曰『妙喜』[21],字之曰『昙晦』。」[22]宗杲又称「妙喜」,最早的典故在此,后来普安郡王赵眘也沿用这个庵名,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亲题「妙喜庵」三字送给宗杲。宗杲去世那一年,普安郡王赵眘登基为帝,是为孝宗皇帝。孝宗皇帝把宗杲生前所住的明月堂改名为「妙喜庵」。

政和八年(1118年),三十岁。参访潜庵清源禅师[23]、海会守从禅师[24]。

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三十一岁。依兜率慧照禅师[25]席下,参草堂善清禅师[26]、灵源惟清禅师[27](二人皆晦堂祖心禅师法嗣)。

宣和二年(1120年),三十二岁。「再谒张商英于荆渚,同唐子西[28]馆于府第之西斋,为法喜之游。」辞行之时,商英特地交代他:「子必见圜悟,吾助子往。」宗杲遂于十月离开,张商英则于十一月去世。

宣和四年(1122年),三十四岁。抵达京师开封,原本准备往蒋山依止克勤圜悟,听人家说:「江淮岂此老久留?都下有阙,必此来也。」遂暂依咸平寺普融道平禅师[29]法席。咸平寺为太宰王大观[30]之功德寺,王大观经常来寺,与宗杲特别投缘,经常和宗杲谈论。如此一来,却引起旁人的嫉妬。王大观遂邀宗杲住在府第花囿。太宰阖府敬事供养,四事[31]丰美,凡有所需,皆府中供给。

宣和六年(1124年),三十六岁。九月,朝廷下诏克勤接掌开封天宁寺。宗杲听了很高兴,心里想:「此老实天赐我也!幸早届都城,速慰所愿。」他屡次向太宰辞行,打算先到天宁寺等候克勤。不料,太宰全力挽留宗杲,甚至密令仆人把他的行李锁到仓库里,不肯让他走。后来,克勤已经快到开封了。宗杲不得已,只好拜托好友关无党,拿走行李,偷偷地离开。

宗杲心想:「当以九夏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余为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谩自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弘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庶他生后世不失为佛法中人也。」他买了一部《华严疏钞》,一起带到天宁寺去。所谓的「妄以余为是」,应该是为宗杲胡乱印证的意思。宗杲参访过不少禅师,其中有若干人肯定宗杲,但宗杲明知自己不行,如果克勤也这般胡乱印证,他反而会大失所望。

宣和七年(1125年),三十七岁。四月初一,宗杲至天宁寺挂搭。四月初二,克勤入院。五月十三日,克勤拿云门禅师的一段公案做为开示。「有一个僧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答:『东山水上行。』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不会这么答,我会答:『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听到这里,忽然斩断了前际后际,全身流汗,「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静倮倮处」。克勤说:「你修到这步田地,倒也不容易,只可惜死了不能活。」要他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宗杲每开口,克勤即说不是。如此折腾了半年之久。

有一天宗杲拿起筷子,原本要夹菜,怎奈疑情正浓,筷子伸出去到了中途,竟忘了自己在干什么,好一会不曾移动。克勤看在眼里,便道:「这汉参得黄杨木禅。」宗杲答道:「这个道理,恰如狗看着热油铛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大约是说,参禅虽然辛苦,但兴致来了,无论如何都舍不掉。这也可见他功夫绵密,二六时中,皆恒持相续,不曾暂断。克勤说:「只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

按,「黄杨木禅」到底是什么意思,颇费猜疑。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本地……产材质坚密的黄杨木,乡下人常常用绳索系身,悬空下垂到溪谷绝壁间,把黄杨木从高崖上砍下,每段锯成两尺长短,背负入城找求售主,同卖柴一样。碗口大的木料,在本地人眼中看来,十分平常。这种良好木材,照当地人习惯,多用来作筷子和天九牌。[32]

笔者查阅其它网站资料,也发现黄杨木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制作筷子的上好材料。所以,「黄杨木」应该是指宗杲所用的筷子而言,「黄杨木禅」实为戏谑之语。

又有一天,宗杲问克勤:「您以前问师爷法演:『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师爷是怎么回答的?」「他答:『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我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他答:『相随来也!』」克勤说完,宗杲已经洞悉其中密旨,便答:「我会了!」克勤便以公案一再的勘验他,发现他真的开悟了,心里很开心,便跟他说:「你现在知道,我从来不曾欺骗你们了吧!」这个时间,应该是在宣和七年年底。

克勤遂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又命其分座训徒。这是指定宗杲,作下一代的掌门人。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拿着一把粗黑的竹篦子,纵横丛林。没多久,便声誉卓著,十方归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竹篦子,相当于戒尺或禅板,往往做为示现机锋的工具,包括打人在内。

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三十八岁。四月,丞相吕好问[33]奏赐紫衣,号「佛日大师」。「佛日」是宗杲受赐的第一个称号,但后来因为得罪秦桧,宗杲被勒令还俗,这个称号从此就不再用了。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34](1127年),三十九岁。元月,金人攻入开封。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记载:「会女真之变,其酋欲取禅僧十辈,师在选中。已而得免,盖若有相之者。」[35]《年谱》记载:「时女真之肆骄,取禅师十数,师为首选。克勤遣惇上人侍行。有西竺密三藏,俱馆金明池上,日与论义,密深敬服。虏酋壮,师不少屈,由是一众获免其行。」[36]

按,金明池开凿于北宋太宗在位之时[37],为宋朝皇室观水嬉宴之所在,相当于皇室之渡假区。[38]由此可知,金人乃是视为贵宾而礼遇之,非俘虏可比。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二月条记载:「金人取详通经教德行僧数十人,待遇颇厚。」应即是宗杲等人所遇之事。大约是金政府高层笃信佛教,故而选取有名望之高僧,欲请往北地弘法,宗杲等人不肯屈从,金人也不敢过度逼迫,后来便将宗杲等僧人释放了。

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岁。赴江西云居山省觐克勤,当时云居山有许多人早已开悟,但克勤却空着首座的位子等宗杲过来担任,以致当时大众颇有不平之心。冬至,有昭觉道元禅师[39]出问:「眉间挂剑时如何?」宗杲答:「血溅梵天。」克勤于座下以手势止住问答说:「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从此之后,大家都佩服宗杲,不再质疑他的本事。

按,「眉间挂剑」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临济义玄禅师的传法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40]谓禅者察觉妄念的心,真照无边,如吹毛剑[41]似的。「眉间挂剑」,是将吹毛剑挂在眉间,随时砍断川流不息的妄念。然而,临济义玄的传法偈已经说了,这个心只是「似他」,和清净本心相似而已,并不就是清净本心。真正的清净本心,是离名离相,未悟的人弄不清是什么的。照见妄念的心,用了之后必须立刻修治,否则会像吹毛剑钝掉一样,没多久就不管用了。宗杲答:「血溅梵天。」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会死得很难看,血溅到梵天那么高。」

建炎三年(1129年),四十一岁。闰八月,克勤离开云居,返回四川。宗杲在云居山后古云门旧址,兴建云门庵,至次年(建炎四年,1130年)春天完成而迁入,仅余开善道谦、荐福悟本等二十余人从学。

绍兴四年(1134年),四十六岁。二月,作七闽之行。三月,至长乐。有林适可司法[42]创庵于洋屿,邀请宗杲住持。「庵居才五十三人,未五十日,得法者十三辈。」本书专章论述之吴伟明,即于此时悟道。

绍兴五年(1135年),四十七岁。正月,郎中蔡枢邀请他到天宫庵说法。泉南给事江安常创新庵于小溪之上,称为「云门庵」(与江西云居山的云门庵同名),邀请宗杲住持。宗杲有时自称「云门」,乃是依庵名自称。本书专章论述之李邴、蔡枢,即于此处悟道。克勤于此年于蜀中去世,临终前嘱托其弟子丞相张浚,务必请宗杲出世弘法。讣音迟至明年,方由张浚遣人传至泉南。

绍兴七年(1137年),四十九岁。张浚回到朝廷,聘请宗杲住持临安府(杭州)径山。并请泉州太守刘子羽敦促宗杲启程。宗杲乃冒着大暑,于五月初离开泉南,至七月十七日方才抵达临安,而于七月二十一日在明庆寺开堂说法。宗杲遣道谦通书张浚,道谦于途中悟道,留在零陵张浚公馆半年,指导张浚的母亲秦国太夫人计法真,于此年冬天悟道。此年,张九成访宗杲不遇,宗杲回访,但闲话家常,未曾论及禅法。宗杲事后告诉门人:「张侍郎不假师承,有个自得处。」[43]

绍兴八年(1138年),五十岁。宗杲住持径山一年,慕名而来求法者,已将近千人,「皆诸方角立之士」,「由是宗风大振,号临济再兴」。道谦回到径山,宗杲在半山亭远远看他走过来,便说:「这汉,和骨都换了也。」六月,计法真到径山请宗杲普说。

绍兴九年(1139年),五十一岁。「是年龙象骈集,坐夏者一千七百。」

绍兴十年(1140年),五十二岁。「创建千僧阁,时侍郎张公九成、状元汪公应辰登山问道于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十三岁。千僧阁告成,由参政李邴作记。四月十四日张九成父丧百日,至径山供养僧众,请宗杲说法。宗杲升座,盛赞九成所悟的禅法如神臂弓,并说偈曰:「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子细拈来看,当甚臭皮韈。」五月,张九成和宗杲因此被论列诽谤军政。九成暂准居家持服。宗杲则被褫夺僧籍,敕令缴还原先赐与的紫衣,编管衡州[44]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五十四岁。居衡州廖通直知县之西园,「四方纳〔衲〕子云委川会,攍粮景从」。在衡州贬居期间,常有士大夫登门拜访,或书信致问。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十九岁。李邴于去年去世,死讯传到衡州,宗杲作祭文遣僧致奠。他感叹地说:「泉南道友零落殆尽,今唯蔡郎中一人而已,不若生祭之。」便替蔡枢也写了一篇祭文,请人一并带到泉南。不料,祭文尚未到泉南,蔡枢竟然也死了!

绍兴十八年(1148年),六十岁。作〈寄无垢居士〉:「上苑玉池方解冻,人间杨柳又垂春,山堂尽日焚香坐,长忆毘邪杜口人[45]。」清厉鹗《宋诗纪事》,收于卷九十三。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十二岁。因为一则画相自赞:「身着维摩裳,头裹庞公帽。资质似柔和,心中实躁暴。开口便骂人,不分青白皂。编管在衡阳,莫非口业报。永世不放还,方始合天道。」[46]又遭趋炎附势者诬讪。六月二十五日,命移梅州,十月初三到达贬所。梅州位于广东[47],地处偏远,医药落后,仍有门徒百余人相随而来。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解除居住限制,随行僧徒已有六十三人客死异乡。[48]

按,当时有许多信徒,聘画工画宗杲肖相,然后请宗杲题字于上,上面的题字便是宗杲对自己的形容。这样的画相请回去,是作为供养之用的。《年谱》绍兴二十年(1150年)条记载:「庄彦质未画师像,预以素缣求赞。云:『只此便是妙喜真,何用画工更忉怛?彦质抬眸子细看,南无急性王菩萨。』」这显然是一个特例。由此可知,大多数人都是先有肖相,再求宗杲题自赞。供养宗杲肖相的风气很普遍,《年谱》绍兴二十五年条记载:「师自衡迁梅六年之间,遐陬远俗,靡不从其摄化,家绘其像,敬事虔肃,有若临淮之大士、南安岩之定光。」供养宗杲肖相的,还包括士大夫在内。从《语录》第十二卷的〈大慧普觉禅师自赞〉[49]可知,曾经求过宗杲肖相自赞的士大夫,有李汉老(李邴)、吴元昭(伟明)、郑尚明(郑昂)、蔡子应(蔡枢)、蔡正卿、蔡春卿、储彦伦(惇叙)、赵邦礼、许寿源、廖季绎(通直)、朱主簿、江少明(安常)等十二人。宗杲的出家弟子求宗杲自赞的,也不在少数。让宗杲贬到梅州的自赞,应该就是题在宗杲画相上的,此则自赞并未收于《语录》。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十八岁。正月二十一日,离开梅阳。太守派官兵护送,居民扶老携幼送行。二月,遇张九成于灨川。二月底或三月初,县尉黄元绶[50]于渝川江亭迎接宗杲,随后得其印证。秦国太夫人计法真病危。张浚三走宜春,好不容易遇到宗杲,请他兼程前往长沙,赶到时计法真已去世了。十月,朝廷命宗杲住持明州[51]阿育王山。十二月,访天童山正觉宏智禅师及诸邻峰。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六十九岁。十月,天童宏智去世,遗嘱交托后事与宗杲处理,宗杲夜半得闻,立即赶往天童山。十二月,主持天童山正觉宏智禅师的丧事。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七十岁。正月初十,朝廷命宗杲住持临安府径山。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十一岁。七月二日,普安郡王赵眘,也就是日后的孝宗皇帝,派宦官黄彦节请宗杲于山中说法。次年,复亲书「妙喜庵」三字及制真赞,题「文囿赞真呈妙喜」,致赠宗杲。

按,文囿,即赵眘之号。赵眘身为郡王,而对宗杲恭敬若此,一方面是他本身崇尚佛法,另一方面也可见宗杲确是望重一时的大禅师。

孝宗皇帝隆兴元年(1163年),七十五岁。六月,回家乡宣州宁国县葺治祖坟。七月初一,回径山。孝宗皇帝赐号「大慧」[52]。七月十二日,宗杲有些病症,似乎将不久人世,「大众力请说法于千僧阁,以为末后垂训」。宗杲没有答应。七月十四日,「夜有大星陨于寝室之后,流光有声」,宗杲听了说:「是我该走的时候了。」八月初二凌晨,法鼓震裂,似有不祥的预兆。初九黄昏,门徒恐怕宗杲行将去世,都聚在宗杲寝室不肯散去。宗杲挥手要他们离开,说:「我明天才会走。」

八月十日,宗杲亲自写遗奏给孝宗皇帝,又写信给张浚和汤思退二位丞相,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护持佛法。最后,付嘱门徒:

吾自夏及秋,不美饮食,虽无甚疾苦,而幻体日见羸劣,盖世缘止于此也。汝既应缘一方,宜更坚持愿力,以报佛祖深恩,是吾之望。临行以数语为别,各宜悉及。

此时有了贤侍者等请写临终传法偈。宗杲厉声说:「无偈便死不得也!」但经不起大家的再三恳求,宗杲还是写了一偈:

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

写完之后,把笔一扔,慢慢的躺下来成吉祥卧姿,便与世长辞了。

〈大慧普觉禅师塔铭〉记载:「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大慧禅师宗杲示寂于径山明月堂。皇帝闻之嗟惜,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赐谥『普觉』,塔曰『宝光』。」[53]

《年谱》说,宗杲说法有「八处九会」。「八处九会」依时间顺序应该是:云居山、洋屿、天宫庵、小溪、径山、衡州、梅州、阿育王山、径山。其中只有八处,但径山去过两回,所以称之为「九会」。

〈大慧普觉禅师塔铭〉记载:「师寿七十有五,坐夏五十八年,僧俗从师得法悟彻者,不啻数十人……惜其沦没山林,惠利之不博加于人也。」[54]宗杲三十七岁悟道,七十五岁去世,弘法三十八年,其中有十五年被放逐于衡州、梅州,除此之外他大多居住在江西、福建等人口不多的地区。像京城这种人烟稠密的地区,他停留弘法的期间,合计不超过十年。要是他留在临安府的时间更长些,一定会有更多得法的弟子。


[1] 晓莹是宗杲的及门弟子,曾跟随宗杲至衡阳、梅阳二地服侍老师,也参与前后两次的径山说法之会,所著《云卧纪谭》出于亲见耳闻,是很可靠的文献。

[2] 今安徽省宁国县。参见潘桂明(199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403,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3]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元佑六年条。

[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CBETA, T48, no. 2008, p. 348, a14-23)

[5]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

[6]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

[7] 《僧宝正续传》卷6 (CBETA, X79, no. 1561, p. 577, b12-15 // Z 2B:10, p. 306, a1-4 // R137, p. 611, a1-4)

[8] 《禅林僧宝传》卷22 有传:〈云峰悦禅师〉 (CBETA, X79, no. 1560, p. 535, c1 // Z 2B:10, p. 264, c16 // R137, p. 528, a16)《建中靖国续灯录》卷8有传:〈南岳云峯文悦禅师〉 (CBETA, X78, no. 1556, p. 690, a18 // Z 2B:9, p. 68, d2 // R136, p. 136, b2)

[9] 丹霞子淳禅师法嗣,见《禅灯世谱》卷9 (CBETA, X86, no. 1601, p. 467, a18 // Z 2B:20, p. 331, a2 // R147, p. 661, a2)

[10] 以下文字,并未载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1] 今江西南昌。参见潘桂明(199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404,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12] 以下文字,并未载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3] 宗杲当时在宝峰挂搭、奉命募化,故称其为「宝峰化主」。

[14] 担任侍者,便可以经常听到禅师的开示,所以这是表示文准有意栽培宗杲。

[15] 《释氏要览》卷3 (CBETA, T54, no. 2127, p. 300, a21-24)

[16] 「『东司』在潮州话中意为厕所。在1958年版《大辞典》『东司』条第二项解释:『东司即厕所, 为厕神登司之转谓。』」2006/8/20撷取自
http://www.czyes.com/html/Article/czms/mssh/200605/5304.shtml。

[17] 《入众日用》卷1 (CBETA, X63, no. 1246, p. 557, c19-24 // Z 2:16, p. 473, c1-6 // R111, p. 946, a1-6)

[18] 参考黄启江〈僧史家惠洪与其「禅教合一」观〉,原刊于《大陆杂志》1991年4月出版,145-153页,下载自「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网址: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hs02.htm和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hs03.htm。

[19] 陈自力(2005),《释惠洪研究》,页6,北京:中华书局。

[20]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2(CBETA, T47, no. 1998A, p. 859, c18-21)

[21] 按,妙喜为不动佛所在之国士。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3:「妙喜世界不动如来」 (CBETA, T10, no. 279, p. 339, c24-25)

[22]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6 (CBETA, T47, no. 1998A, p. 836, c16-19)

[23] 潜庵清源禅师,生平事迹见《罗湖野录》卷2 (CBETA, X83, no. 1577, p. 391, a11-22 // Z 2B:15, p. 497, a2-13 // R142, p. 993, a2-13)

[24] 机语见《建中靖国续灯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守从禅师〉 (CBETA, X78, no. 1556, p. 775, b5 // Z 2B:9, p. 154, a8 // R136, p. 307, a8)

[25] 《嘉泰普灯录》卷10〈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 (CBETA, X79, no. 1559, p. 356, a10-17 // Z 2B:10, p. 87, c10-17 // R137, p. 174, a10-17)

[26] 《嘉泰普灯录》卷6〈隆兴府泐潭草堂善清禅师〉 (CBETA, X79, no. 1559, p. 326, a6 // Z 2B:10, p. 57, c14 // R137, p. 114, a14)

[27] 《嘉泰普灯录》卷6 〈隆兴府黄龙佛寿灵源惟清禅师〉(CBETA, X79, no. 1559, p. 325, b19-p. 326, a5 // Z 2B:10, p. 57, a15-c13 // R137, p. 113, a15-p. 114, a13)

[28] 唐庚,字子西,官提举京畿,《宋史》卷443有传。

[29] 《嘉泰普灯录》卷8〈东京智海普融道平禅师〉 (CBETA, X79, no. 1559, p. 337, b14 // Z 2B:10, p. 69, a8 // R137, p. 137, a8)

[30] 此一王大观,生平事迹待考。《宋史.王临传》王临字大观,仁宗庆历年间,在朝为官。此一王临,非此处之王大观。

[31] 四事,谓衣服、饮食、汤药、卧具。

[32] 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2006/6/28撷取自
http://www.millionbook.net/mj/s/shencongwen/xx/005.htm。

[33] 吕好问,字舜徒,《宋史》卷362有传。

[34] 靖康之祸,徽、钦二帝被掳,五月赵构登极,改元建炎。

[35]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6 (CBETA, T47, no. 1998A, p. 836, c28-p. 837, a1)

[36] 按,此段于《大慧普觉禅师年谱》误载于靖康元年条。

[37] 见《宋史》卷4。

[38] 见《宋史》卷15。

[39] 昭觉道元禅师,为克勤得法弟子,见《五灯会元目录》卷2 (CBETA, X80, no. 1564, p. 26, a6 // Z 2B:10, p. 480, b10 // R137, p. 959, b10)

[40] 《五灯会元》卷11 (CBETA, X80, no. 1565, p. 223, a23-24 // Z 2B:11, p. 196, c8-9 // R138, p. 392, a8-9)

[41] 吹毛剑是指很锋利的剑,吹毛发向剑刃,毛发即被斩断。

[42] 司法,即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林适可司法,「适可」疑其字也,其名不详。宋李刘撰《四六标准》卷32〈回杨司理蕃林司法木〉,其中「蕃」「木」作小字。此一位林木司法,或即林适可也。

[43] 《联灯会要》卷18 (CBETA, X79, no. 1557, p. 158, b6 // Z 2B:9, p. 364, d8 // R136, p. 728, b8)

[44] 今湖南衡阳。参见潘桂明(199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406,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45] 「长忆毘邪杜口人」,《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作「长忆毘耶多口人」,当以《宋诗纪事》为是。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一节〈张九成〉。

[46]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二十年条。

[47] 今广东梅县。参见潘桂明(199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406,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48]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二十五年条记载,宗杲曾于〈答经略方公务德书〉感叹的说:「往岁南迁,参随僧行,零落瘴乡六十三人,义难以忘。今之所存,于兹无几,间或熏炉茗盌,必异于众,盖不忘南荒朝游夕处之义也。」

[49]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2 (CBETA, T47, no. 1998A, p. 860, b22)

[50]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作「邑宰黄元绶」,今依《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更正为「县尉黄元绶」。参见本书第七章第二节〈黄元绶〉。

[51] 今宁波。参见潘桂明(199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407,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52] 大慧本为《楞伽经》中,与佛陀对答的菩萨。

[53]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6 (CBETA, T47, no. 1998A, p. 836, b17-19)

[54]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6 (CBETA, T47, no. 1998A, p. 837, b4-11)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