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達摩祖師曾叫四個弟子來陳述他們的所學,慧可什麼也沒有說,只是上前禮拜,卻得到達摩初祖的印可。之所以印可慧可,而不印可其他弟子,是因為只有被印可的人是開悟的。禪宗便是這樣,一代傳一代,都是以心傳心,形成傳承。
禪宗發源於印度,最初並未在中國廣傳,直到唐朝六祖惠能以後,才大為興盛。宋朝是禪宗最鼎盛的時期。而從元朝開始衰敗,到了明清以後,開悟的人已寥寥無幾,現代人誤解禪宗尤其嚴重。有的學者,認為禪宗是外道法,是婆羅門教;或者說禪宗是借佛教的軀殼,而賦予的是道家的生命。
要了解禪宗,要從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偈子入手:「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是指語言文字的教化,而禪則是不用語言文字直接指示清淨本心,讓人明心見性,最終能夠究竟成佛。沒有語言文字又如何指示呢?是通過機鋒,例如棒、喝等。比如大慧宗杲禪師喜歡拿著一把竹篦子,竹篦子相當於戒尺。如果有人來問:「什麼是佛?」可能還沒等他問完,這個竹篦子已經打下去了。這就是一個機鋒。再比如,大慧宗杲禪師有時會拿起竹篦子,對弟子說:「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喚作什麼?」這是一個公案。公案是禪師指導學人的過程,記載為公共檔案。公案並不是完全沒有語言文字,但它的關鍵點,是在沒有語言文字的部分。雖然從文字上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要了解公案,還是要先了解這些語言文字的意思,才能夠進一步參究。
上面這個公案當中,「喚作竹篦則觸」是指與第一義諦相牴觸,因為第一義諦是離言離相的。臨濟禪師的付法偈就寫道:「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關於離言離相,大家還可以參考《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有三十二位菩薩在一起論說什麼是入不二法門,輪到文殊師利菩薩時,便說:要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相,才叫做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請維摩詰居士講什麼是入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卻只是默然不語,沒有講話。文殊師利菩薩便讚歎維摩詰居士是真正離開語言文字相,直接顯示實相。而相對的,前面的菩薩則是語言文字的教法。
所以,禪師拿出這個竹篦子,你如果喚作竹篦,則與實相境界相牴觸,因為實相境界是離言離相的。你如果說這個不是竹篦,就違背了世俗諦。世俗諦,就是世間智者的共同認識。「試道看」,就是問:你說這是什麼意思?
這一招其實是首山省念禪師開始用的。首山省念禪師很喜歡拿著竹篦子到處逼問人,後來有一位葉縣歸省禪師把竹篦子奪過來折斷丟在地上,這時候首山省念禪師就大喝一聲:瞎!(好像是在罵:你這個瞎子!)但是葉縣歸省禪師沒有被這一喝嚇到,仍然禮拜首山省念禪師,然後離去。後來,禪門史傳便將他列為首山省念的得法弟子。
我們這裡不去解釋公案。不解釋倒還高明,一旦解釋便會落入敗闕。民國時代,有一位法學家吳經熊,寫了《禪學的黃金時代》,開了現代人解釋公案的先河,他解釋很多公案,每一個都不同。有人評價這叫做「鋸解秤鉈」,也就是拿個鋸子把秤鉈鋸開,看看裡面是不是也是鐵。人家已經說,要離言離相,而他卻還要在語言文字裡打轉。如果可以用語言文字,禪師為什麼不自己講呢?
以教門來講,禪宗所悟的心,或者說直指的這個心,就是自性清淨心。禪宗也有自己宗奉的經典。據載,達摩初祖曾傳給二祖慧可四卷本的《楞伽經》,然後跟他講:要用這個來印心。《楞伽經》所說的心,就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有很多別名,藏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等等。而另一個宗奉《楞伽經》的宗派──法相唯識宗──有一部《成唯識論》明確指出:大乘見道就是證解阿賴耶識。因此,我們可以從經論確定,禪宗的開悟就是證解阿賴耶識。
禪宗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便是禪師能夠不用語言文字,直接指出自性清淨心,讓人開悟。教外,是指「語言文字以外」,千萬不要誤解為「佛教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