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真觀2016/3/12
講於武漢市洪山區隱形人咖啡館
問與答
問:剛才你講五蘊身和第八識的關係,如同電腦永久與暫存記憶體。我們這個人雖然是假的,但是我們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第八識的,所以說真假是可以互動的,是不是這樣理解?
答:沒錯,你理解得太好了!第八識和五蘊身是互為因果的關係,這就是我們可以究竟成佛的原因,不然真的永遠是真的,假的永遠是假的,兩個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
問:就算我們是在夢幻、在遊戲當中,但是我個人認為曹雪芹也是很投入地在做這個夢的。
答:是的!我們剛才講過真跟假的關係,假不異於真,對不對?佛教有不一樣的修行方法,小乘修行人是自己得到涅槃就好了,但大乘修行人(菩薩)卻是不一樣的,菩薩在夢幻當中是很認真、很用力地想讓大家知道:這些統統都是夢,不要傻傻地冤枉受苦。這是大乘跟小乘修行方法不一樣的地方,在夢裡很用功、很認真都不礙事,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夢,不然就會冤枉受苦。
問:你說「通靈寶玉」是在影射第八識,還有更多的證據嗎?
答:《紅樓夢》第25回〈通靈玉蒙蔽遇雙真〉是在講,如果賈寶玉忘失了「仙壽恆昌」,而迷失在聲色等假法上面,通靈寶玉也救不了他。第117回,賈寶玉開悟以後,要把通靈寶玉拿給和尚,婢女襲人極力阻止,賈寶玉說:「我已經有心了,要那玉何用?」心是第八識的別名,這表示通靈寶玉確實是在影射第八識。
賈寶玉銜玉而生,意謂第八識跟著每一個人一起出生,從來都不離開我們。只要你能夠「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第八識就能夠幫你「除邪祟、療冤疾、知禍福」。曹雪芹想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心」才是重點,而不是那塊石頭。
問:賈府和甄府是不是在影射什麼?
答:賈府就是「假府」,它是影射現象界。甄府就是「真府」,它影射真如福地或者涅槃界。
現象界,也就是我們活著的這個地方,在佛教裡面叫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合稱,《法華經》有「三界火宅」的比喻,意思是說現象界無常,會被痛苦與煩惱不斷地煎熬著,就像是身處燒起來的房子一樣。在《紅樓夢》裡面,賈府即是「假府」,這是在影射「三界火宅」。與之相對的,即是甄府(真府),這是在影射三界外的涅槃界。
大家應該都聽過「涅槃」,只是不一定明白它真正的意義。有人說:「涅槃就是死,說『某個人入涅槃』,就是這個人死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阿羅漢死掉的是五蘊假我,真我則會保留下來,稱之為涅槃。佛教講涅槃有四個特徵:常、樂、我、淨。常,是說涅槃是永恆的存在。樂,是說涅槃沒有一切的憂悲惱苦。我,是說涅槃是真我,是生死輪迴當中不變易的主體。淨,是說涅槃是純善的,無法被污染。
真如、涅槃皆不可見。只有現象界是可見的,因此小說的情節都發生在賈府而不是甄府。我們若要修行,也必須借假修真,透過五蘊身來汰換第八識所含藏的染污種子。
問:你說每個人都有的第八識有不可變化的部分,這種不可變化的部分應該怎麼理解呢?
答:不可變化的部分,在邏輯上來說,就是不生不滅,在現象界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所有的現象一定都會毀壞。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曾經大鬧地府,把生死簿拿出來篡改。你想想看,假設真有這麼一回事,這個世界就沒有辦法公平了。可想而知嘛!只要有一個像孫悟空這麼厲害的角色,威脅閻羅王把生死簿交出來,然後他把自己的這個部分一改,他要改多少就是多少。他原來幹了很多壞事,把它改成是做好事,本來短命變成長命,本來應該做乞丐的變成國王,這樣可不可以?要是可以,一定會發生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假設所有的因果報應都很公平,記錄因果報應的東西一定是放在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破壞它,乃至魔王或者是佛陀也不能改變它。為什麼連佛陀也不能改它呢?如果可以改,我就去求佛陀:「三個阿僧祇劫才成佛太辛苦了,請幫我改一下,明天就成佛,好不好?」如果可以改,佛陀很慈悲,肯定幫你改。那為什麼不能幫你改,因為因果簿放在一個非常安全、大家都拿不到的地方。你想能不能放在現象界?現象界所有的東西都會毀壞。地府會被孫悟空下去鬧,放在天宮、龍宮都不安全。那要放在哪裡?只能放在三界外,也就是涅槃界,涅槃界必須是永恆的存在,不然因果簿還是會壞掉。
能夠記錄保存因果報應的東西必須是永恆的。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世一世輪迴下來,往前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叫「無始」。我以前做一件好事或一件壞事,祂都能夠記錄下來,記錄這麼長的時間,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就是「不生」,往後沒有消滅的時候就是「不滅」,所以祂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必須在涅槃界。
問:既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記錄業行的東西,那因果報應這個規則是只適用於一個人還是適用於每一個個體呢?比如我前世有一個因,在我的第八識裡面對應著一個果,別人有個相同的因,會不會也有相同的果呢?如果一樣,那這套規則又是儲存在什麼地方呢?
答:因跟果是有固定規則的,比如殺人就會得到短命報,布施會得到富貴報,這種規則屬於第八識本身的功能體性,所以它也是儲存在三界外,你沒有辦法去破壞它。這在佛經裡叫做「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如果講是誰去創造它,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
問: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東西記錄因果,這些因果報應為什麼要被記錄下來呢?
答:法爾如是。
問:那如果這是被假設的呢?比如這個杯子是可以裝水的,這是它的一個功能,為什麼因果報應一定要被記錄下來它才能夠存在?它為什麼不能直接存在,不被記錄下來?
答:從因到果要經過一段時間,如果不被記錄下來的話,要讓果報現起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剛剛好。
問:為什麼剛剛好就能證明它是被記錄的?
答:這是一種事理,比方說剛才講的例子,如果說這個人過去世把人家右手砍斷,那他現在出生的時候也恰巧沒有右手,你就會想到這種巧合應該是有因果關係的,假設我是一個有宿命通的人,我去觀察每一個人,發現過去的業跟現在的果都有一種相應性,你就會知道是有一個東西把業行記錄下來,然後恰如其分地顯現出果報。
這裡運用的是邏輯歸納法。如果只發生一、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當作是巧合,但發生了很多件都是這樣恰如其分,你應該要想到因跟果是有規律的。有規律性,你就可以想見它必須要被記錄下來,不然經過那麼多世,怎麼會知道該怎麼去酬償因果?
問:小說的結局是賈寶玉出家,甄寶玉入世,本來是一邊真一邊假,到最後的結局真和假變成一塊,那這本書其實寫的不就是一真法界嗎?
答:對,可以這樣講,是整個打成一片的。正像我剛才跟大家講的,一邊是涅槃界,一邊是三界萬法,涅槃界的第八識產生了三界萬法,它們中間是一條虛線,一旦你把三界萬法都看成是功能差別、種子以後,虛線就不見了,整個都打成一片,變成是一真法界。這裡沒有真、妄乃至一切的差別對待相,比如善惡、男女、前後、上下、凡聖等等。我們說自己是凡夫,佛菩薩是聖賢,凡夫與聖賢就是差別對待相。如果以聖賢的觀點來看大家,我們每一個人統統都是佛──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是佛。那我們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凡夫?因為你有業力和妄想,在這當中去取相分別,就變成「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個真正的如來就變成一個凡夫,這個凡夫也是你自己認為的,在諸佛菩薩眼中,你仍然是如來。
問:心理學上面有時候對人講:你不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要做你自己。那如果我不喜歡自己的性格,我可不可以通過修行來改變它,有沒有必要這麼做呢?
答:你的問題可以拆解成三個問題。一、我們到底可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答案是可以。二、如何改變它?三、有沒有必要這麼做?
性格在佛法的體系裡面屬於行蘊。行蘊是身行、口行、意行,但並不是說你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叫做性格,而是說你有某些身、口、意行的傾向。比如說我生性小氣,一點點小事情就會發脾氣,這件事情屬於意行,有時候再加上身行或口行。一件事情是一個行為,如果我有做這件事情的傾向,這種「傾向」還是屬於行蘊。
我們改變性格時,要注意方法。有的人會說:「我從明天開始就再也不小氣了!」你想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想用這種方式去改變,你一定會不斷碰到挫折。應該要怎麼辦?你要隨順真相去改變。真相是什麼?真相就是一真法界。你必須讓自己安住在「一切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只有第八識才是真實」,或者「這些有為法都在顯示第八識的常樂我淨」,要是能夠經常做這種思維,你一定會產生根本上的改變。
我修夢幻泡影觀很多年,常常覺得整個世間如夢如幻很不真實。曾經有人問我:「這樣不是很不踏實嗎?若什麼都是假的,還怎麼活下去?」我跟他講:「不真實才好。」你覺得人生是苦比較多還是樂比較多?一定是苦比較多嘛!你知道那是不真實的苦,那不是輕鬆很多嗎?如果現在有人來罵你,你就想「哦,夢中有一個人來罵我」,你需要發脾氣嗎?那感覺一定就不一樣了,對不對?所以我們用的修行方法是這樣,把整個三界萬法──包括自身的五蘊全部都當作是一真法界當中顯示出來的影像,不在這當中去取相分別。除了「莫失莫忘,仙壽恒昌」,還要記著這些有為法都是在顯示一真法界,你用這種方法去改變自己的身口意行,就會比較容易做到。
如果你有小氣的習慣,會不會明天就變得不小氣?不會,改變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的。如果哪一天你又因為小氣而發起脾氣來,你要怎麼辦?提醒自己「我發這個脾氣也是如夢如幻」,發脾氣就發脾氣,不用管那麼多,只要繼續安住在如夢如幻的觀行當中,就一切無礙。
第三個問題是:有沒有必要改變?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凡夫永遠是凡夫,無法擺脫煩惱。
問:我想問一下,佛陀處於涅槃,而我處於紅塵俗世,為什麼我一定要去學佛,就算修行到他的境界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你有沒有苦或者煩惱?
問:是為躲避苦嗎?躲避跟承受又有什麼不一樣?
答:我只能說你承受的苦還不夠嚴重(大家大笑)。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還有閑暇和閑錢來咖啡館聽這個演講。如果你生活在亂世呢?那可是很慘的。如果下地獄,到油鍋裡面待一分鐘,你要不要?這種機會是存在的。你嘴上講得輕鬆:「佛跟眾生不是一模一樣嗎?你在涅槃,我們在紅塵裡面,一樣是平等啊!」理論上是沒有錯。但是……
問:《心經》講「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些都是空,雖然你覺得下油鍋是很痛的,但其實這種痛也是假的。
答:《心經》是佛陀講的話,問題是你證明了沒有?萬一佛陀講錯了怎麼辦?結果你下油鍋的時候想:「這是假的,可是為什麼這麼痛啊!」你要知道妄想堅固以後就形成業力,煩惱與痛苦雖然是假的,卻一樣會讓你痛不欲生。所以大家不要講得輕鬆「眾生可以不用求解脫,反正我甘願」。主要還是大家日子很好過,福報很好。真正碰到痛苦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講這種話了。這是機率和輪轉的問題,等到你碰到極重的苦,才想要求解脫,那就來不及了。
問:還有一種狀況就是那些高僧大德,他們還是會遇到病痛,但是他們能夠坦然受之。
答:那是因為他們有智慧力,智慧力可以幫他們承受痛苦。沒有真參實證的人,到那個時候才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空,這些都是假」,還是解脫不了。到時候你會說:「騙人的,這哪裡是空,哪裡是假,我痛得這麼真實。」一旦面臨自己的痛苦,你沒有辦法再用別人的話去說服自己。雖然《心經》是佛陀講的,但你沒有去實證,就對它不能肯定,碰到煩惱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解脫,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所以你必須要把聽聞來的道理,在現實當中去證明,自己能夠確認「這是一個不可推翻的真理」,這樣才能夠拿來對治煩惱。
問:如果我跟一位高僧同樣得了一種癌症,我痛不欲生,他能夠坦然受之,這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就是一個過得痛苦一點,但承受的都是一樣的。
答:身體的痛苦是一樣的,但是凡夫還有心理的痛苦,聖人卻沒有。凡夫會想:「我現在要死了,但是我不願意這樣啊!」這種執著性改變不了,會讓他心理飽受折磨。但如果是一個聖賢,他心理的痛苦要麼就沒有,要不然就非常的少,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你可以去觀察,同樣是得癌症的人,有的人覺得沒什麼,有的人就痛苦得不得了。
問:你一直講的第八識,佛教裡面又叫「阿賴耶識」,祂和「如來藏」還有「心」是什麼關係?
答:大家要注意,「如來藏」在佛經裡面有不一樣的意思:一是指等覺菩薩以下的第八識,因為如來藏表示「如來」是隱藏起來的,究竟成佛的時候「如來」已經全部顯現,不能再叫如來藏。二是指第八識能藏的心體,以這個部分來講,祂就是不生不滅。
「心」在佛經裡面也有不一樣的意思,有時候就是指第八識,像剛才講的「三界唯心」,這個「心」就是「第八識」;有時候又是指「前六識」;有時候又是指「意識」。真正的意思,要看上下文來判斷。
問:有一句話是「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心造,由心所滅……」這個「心」是指哪一個呢?
答:這是阿賴耶識的所藏義。(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個意思。經教出現「阿賴耶識」或者它的同義語時,我們要看上下文,才會知道它所指的是哪一個意思。)我們剛才講,能夠包含資料的東西就叫「能藏」,它一定是不生不滅的,所含藏的這些資料(種子),就像硬盤裡的資料,是會被改變的,種子可以流注出來。CPU裡的資料就是0和1的代碼組合,你說它是什麼東西?什麼都不是!但當資料向外輸出的時候,透過周邊設備去解讀這些東西,對使用者就產生意義了:可以變成畫面、聲音,乃至可以打印出來。六根相當於周邊設備,它能夠依業力與妄想解讀資料。所藏的內容對外輸出就變成三界萬法。「由心所造」就是說它有所藏的功能,它所藏的種子變成三界萬法。
問:老師提倡實證佛教,聽說佛法是教人覺悟的,我們一般人要怎麼去覺悟呢?
答:這必須要經過聞、思、修、證的次第。「聞」就是聽聞,聽聞的時候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好過沒有聽。「思」是第二個階段,聽了之後經過思維能夠聽懂。第三個階段是「修」,就是把聽懂的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對治你的煩惱。到最後就可以「證」,你可以證得果位,斷掉一部分的煩惱,讓這些煩惱永遠不會再生起。《心經》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教所說的「實證」是在斷煩惱上面去證明,不然講什麼都是假的。
問:我想問人所處的世界和「心」的關係。
答:它們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我們剛才講過,這個假我就是五蘊,假我作善、作惡可以改變真我,改變後真我會保存一個版本。這種關係有點像是我們通過鍵盤去輸入,就會改變硬盤裡的內容。
問:不斷地生成新的又覆蓋原來的版本。
答:對,並且新儲存的這些資料也可以對外輸出,變成以後你的樣子,這個就是互為因果。
五蘊與各別有情的第八識互為因果。世界則是與共業有情的第八識互為因果,所以關係很複雜。我們做觀行,不能從這麼複雜的地方入手,只能從五蘊與第八識的關係當中入手。
問:那比如說你可能每一世都有一些業力、功德,那怎樣在今生的修行過程中去覺察到真正的我呢?
答:真我、第八識非常微細,如果沒有人教,幾乎沒有發現祂的機會。眾生一定要跟佛菩薩結下善緣,才會碰到真正的菩薩法師。有了善知識的教導,只要再專心聽法、繫心思維、如法修行,就能找到第八識,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問:《心經》有一句話:「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應該要怎麼解釋?
答:《心經》說的道理還是離不開一真法界。《心經》裡講的「空」是指第八識(真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色法不異於第八識,第八識不異於色法。為什麼?因為「真寶玉」(第八識)跟「假寶玉」(色法)一個是真版,一個是假版。然後又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其實也就是第八識。所以到最後就是「諸法空相」,三界一切的有為法統統都在顯示第八識的法相。因為諸法空相的關係,諸法也就變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本來是有為法,因為你這樣去觀察,知道它根本就是第八識顯示出來的法相,所以全體都是一真法界,這個一真法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個道理就是般若波羅蜜,意思是「得第一義,度一切法到彼岸」,它可以讓你遠離妄想,滅掉一切的差別對待相,安住在一真法界,直到究竟成佛。
問:後面講的「遠離顛倒夢想」是不是像你講的真跟假可以顛倒過來?
答: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告訴大家不要把一真法界割裂開來,以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因為這些都是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因為有業力與妄想加到上面,它才變成是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明、老死這些法,也是有為法,都要把業力跟妄想添加在裡面才會變成你所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想到的樣子。如果你的業力與妄想跟別人不一樣,你就會看到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沒有業力與妄想,就是涅槃,無知無覺。有些人以為涅槃裡有覺知心,其實沒有。涅槃也不是有一個東西在守著清淨的境界。涅槃就是無知無見,這樣才能夠離開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凡夫都是有知有見,不過這些知見也是依業力與妄想而有,你以為自己有知有見,所以是個凡夫,但在諸佛菩薩的眼中,一切的凡夫也是無知無見,常在涅槃。我現在只能簡單說明,詳細說明至少需要一、兩個小時。
問:我其實很喜歡佛學,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很喜歡把佛學當作哲學或真理去探索,這樣可不可以?
答:對佛教這邊來講,一定是可以的。你的困擾可能是基督信仰允不允許你這麼做,這是個問題。
剛才已經講過,你今天來這裡,你將來成佛的道路已經鋪好了。其實佛菩薩不在意你是不是基督徒,而是在意你有沒有「真人」。我可以現前觀察到你有真人,所以我知道你一定會成佛。說「你一定會成佛」仍然是騙你的話(不了義法),因為五蘊不是真我,而「究竟成佛」卻是用五蘊去判斷的。真我一向都是如來,所以《華嚴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完全不欺騙你的話(了義法)要這麼講:「你現在是現在如來,過去是過去如來,未來是未來如來。」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我可以跟大家講,今天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有真人,所以大家都是現在如來、過去如來和未來如來。
問:有一位蕭平實老師,不知道你對他有什麼評價?
答:我不評價人,因為我們提倡四依、三量,裡面有一條是「依法不依人」。如果你針對某一個法義來問我,在我知道的範圍,我會很樂意跟你說,但如果問對一個人有什麼評價,我會告訴你:「他是現在如來、過去如來和未來如來。」我用同樣的方式去評價一切有情,這是真正的評價。一般人說的評價,像好人、壞人,凡夫、聖賢,都是針對五蘊身作的評價,這樣取相分別,我們心行就不平等了,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們懂得佛法之後,要安住在一真法界平等的狀態,對於一切有情,都平等地把他看待成如來,這才是「無為有處有還無」。
問:我是影迷,曾經聽你講《黑客帝國》(台灣譯為《駭客任務》)《楚門的世界》還有《七重外殼》的評論,你當時怎麼樣從這裡面找到佛學角度的靈感呢?你是怎麼把這些東西跟佛法聯繫起來的呢?
答:真觀是一個修行人,我的修行方法是觀察世間的現象,找到隱藏的真相。我看小說或者電影,儘量挑選能夠反映現實人生的作品,如果幻想得很離譜,像《愛麗斯夢遊仙境》,現實中找不到跟它相應的東西,我就不愛看。雖然是幻想,但是它反映了現實人生,我就會去看。我不是生在富貴人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女性朋友……現實中不可能去經歷賈寶玉的人生,但是透過小說,我多少可以體會到他的經歷。《紅樓夢》描寫了一百多個人的生活經歷,寫他們所受到的憂悲惱苦,乃至最後怎麼樣去開悟,讓我們彷彿經歷了許多世。在我看來,這種觀行跟現實生活中的觀行,價值是平等的,而且更有效率。在電影、小說中,你要是能夠看到東西,你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一定也能看得到。有些作品根本是懂得佛學的人寫的,《紅樓夢》和《西遊記》是特別明顯的。很多小說或電影能夠破壞你的偏見與成見,改變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明的小說或者電影能夠提供強烈的反省,所以文學評論很強調「顛覆」這兩個字。
另外,學佛的人把世間看得太透,有時候會讓人變得心灰意冷,走向出世,成為自了漢。修習菩薩道的人要有熱情,不能把別人的痛苦當成是不相干的,看電影、讀小說可以讓我們更理解他人的感受,加深度眾生的悲願,這也是我喜歡用小說和電影來介紹佛法的原因。
問:看電影和讀小說做觀行,是以現量的方式還是比量的方式去體驗?
答:不一定,這是取決於你能不能確認。如果你能夠排除掉一切合理的懷疑,百分之百或幾乎百分之百地確認下來,這就叫做現量。有些事情,雖然是寫在小說裡面,但是它也在現實生活當中出現過,只是先前你沒有注意到它的意義,當你讀小說時反省到這一部分,它就是現量。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經驗,讀小說時覺得很有道理,那就是比量或正教量。
另外,讀小說的時候會有許多心理反應,你觀察到自己的這些心理反應,全部都是現量。
問:你上次講《盜夢空間》(Inception,台灣譯為《全面啟動》)與佛法的時候,講人生是一場夢,但有人在夢境裡不願意醒過來。現在心理學上面有一種嗜夢團體,他們把夢記錄下來,然後去探索夢中的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去看待它,因為心理學的流派不一樣,看待夢境就不一樣。佛法是怎麼看待這種「探夢」的呢?
答:這叫「夢中說夢兩重虛」。在佛法上來講,這個現實就已經是夢了,在夢裡面再去弄一個夢就更加虛無縹緲了。做這種研究會有一些作用,我們不能說它沒有價值。但對於我們來講,更需要認識的是現實生活,連現實生活都是假,都是夢幻泡影,這個才讓人驚駭!我要跟大家講,佛教的開悟是確有其事,開悟的內容就是知道第八識出生三界萬法,知道現象界(三界萬法)統統都不真實,只有第八識才是真實。必須通過這種開悟,才能夠從根本上轉變你的身口意行。
很多人主修戒律,雖然他不樂意,卻勉強自己做到,這樣就是繫縛,被戒律捆綁了。比如我很想抽菸,但因為怕老婆罵,所以就不抽菸了,你覺得我是個自由人嗎?當然不是!學佛也是一樣,初學者必須遵守戒律,但是久學的人心裡面根本沒有戒律這回事。為什麼呢?戒律管的是五蘊,但五蘊什麼都不是,《心經》說「五蘊皆空」,又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請問要怎麼戒?《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夢幻,都不是真實法,有什麼好戒的?所以一旦你懂得真實法以後,你就不再理會戒律,但不理會戒律並不是說你會去做壞事,因為你是安住在一切如夢如幻的境界,你知道五蘊身是虛假的,不需要為了虛假的存在而去損害別人,因為認識真相而不做壞事、得到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聖賢。
但剛開始認識真相的時候,不可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這是我要跟大家講的實話──要經過一連串的修行,才能究竟解脫。所以佛教分見道位、修道位跟究竟位。「見道」就是知道真理、知道方法,接下來才是修道,乃至究竟成佛。
見道位之前是資糧位和加行位。資糧位要修集福德資糧,好像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準備乾糧才能出發,不然途中會渴死餓死。加行位是尋求見道的階段,你要知道第八識有什麼體性,然後去參究,在現實中找到祂。
問:你剛才講久學的菩薩對犯戒這件事不是很在意,比如說一個菩薩犯了五戒,他面前有一盤肉……
答:你對五戒有一點混淆,吃肉並不犯殺戒,五戒裡面的殺戒是殺人殺到死。
問:如果他殺人殺到死……
答:菩薩雖然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但他知道若把某個人殺掉,對很多眾生有利,他就會去做。比方說希特勒在二戰的時候被人暗殺過好幾次,只是運氣很好都沒死。你說暗殺他的人有罪嗎?沒有罪。因為他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去暗殺希特勒。一個得到解脫的人,不會有戒相留在心裡面。諸佛菩薩還可以示現做很多奇怪的事情,只要能夠利益眾生,他什麼都做。
問:很多人受了戒就不敢吃肉了。
答:《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只規定出家弟子不能吃肉,並沒有禁止在家弟子。禁止食肉的應該是《梵網經》菩薩戒,這也是出家戒。
久學菩薩只守一條「取相分別」戒。輕微的取相分別稱為犯戒,嚴重的取相分別稱為破戒。經教依據是《楞嚴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實證佛教導論》395頁有這段經文的解釋,有興趣的人請參考。
問:佛教的理論有自己的體系,但是其他宗教或哲學也自成體系,彼此之間要如何溝通呢?是否要有共同的基準呢?
答:你講的沒有錯,溝通一定要有共同的基準。真觀提出兩個基準原則:一、真相的位階高於宗教的經典,只要符合真相,即使它與宗教經典所載不符,我們仍然要接受。二、國家法律和世間善法高於宗教戒律,任何人不得假宗教之名違背國家法律和世間善法。如果大家能夠接受這兩個原則,就不會各說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