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就是英文的therefore,表示前面已經講完了,你如果知道前面的道理,後面的你自然會演繹出來。「空中無色」,你要注意一下噢,如果你把「空」解釋成空無,在這個地方就說不通了。「空中無色」要解釋成:對第八識來講,沒有什麼色不色的,因為色就是第八識,大家都是第八識,沒有法相的差別,稱為「空中無色」。如果這個「空」是指空無,你覺得「空中無色」是有智慧的話嗎?「在空無當中沒有物質」──如果有人這樣解釋,這叫廢話,人家會以為《心經》是很爛的經典。你把《心經》解釋成「所以在空無當中是沒有物質的」,這有什麼好講的?你知道在第八識裡面,用第八識來看待,沒有物質法相差別,這樣才是勝妙!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講五蘊與第八識打成一片,沒有差別對待相。
「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是內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是外六入處;內六入處、外六入處合稱為十二處。十二處都是第八識所生,只要是第八識所生,都可以把它當成是第八識,既然統統都是第八識,就沒有法相可得。
「空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講十八界的法相也不可得。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和六識。
「空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的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總共是十二支。「無明緣行」意思是說,因為有無明的緣,就會有行。行是身、口、意行的意思。十二緣起今天沒辦法解釋,請你參考《實證佛教導論》第六章。《心經》只講第一支跟最後一支作為代表。有無明就會流轉生死,把無明滅盡就能離開生死,但是在一真法界當中,根本就沒有這些差別對待相。「無明」是一切法當中的一法,「無明盡」也是一切法當中的一法,它們都是第八識所生。
就像電影的播放機已經開啟,它要播放什麼都可以。電影只是聲音跟光線,就可以讓你以為有千軍萬馬。第八識更厲害,祂可以出生六根、六塵、六識,你住在這個境界裡頭,根本不知道自己(拍著自己的胸示意說)這個主體是第八識所生,然後生存的環境也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生,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就是活在一個夢境裡面,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會曉得。這是整個佛教的核心法義,你要是能夠在現實當中觀察到,就會證實相般若。它是聞思修證的第四階段。
「空中……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叫做四聖諦。苦,就是痛苦跟煩惱。集,就是造成痛苦跟煩惱的原因,例如貪愛和邪見。滅,是指涅槃。道是指修行的方法,怎樣修行可以證涅槃。四聖諦為什麼也沒有?你可能會想:滅就是涅槃,涅槃是具足常、樂、我、淨四德的真實法,為什麼講它是不存在的?其實已經大乘見道的人,會把涅槃當成是第八識的顯示,涅槃本身沒有實體,第八識才有實體,涅槃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最後就是「空中……無智亦無得」。為什麼?因為覺知心才有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灰身滅智,就是把身體跟覺知心統統都滅掉。如果有智,就會觀察、分別──分別法與非法,善與惡,明與無明等等。其實,大乘見道者當然有智,他有正智,但是正智只用在世俗諦的分別,當他住在勝義諦的境界的時候,他並沒有在分別。勝義諦的不分別跟世俗諦的分別是同時存在的,他雖然住在勝義諦當中,日常生活當中該分別的仍然是不會弄錯,看到杯子,他一樣可以拿來喝水,但是在勝義諦的層面,他知道諸法都是第八識的顯示。也就是說,以勝義諦來講,是「無智」,但是以世俗諦來講,大乘見道者有正智。這個東西請大家要理解。「無得」,就是無所得,無所得才能夠解脫。你有所得,就會怕它失去。勝義諦沒有一切法相可得,但是以世俗諦說他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請大家注意一下,「空中無色」一直到「無智亦無得」,都是同一句,不應該用句號分開。這是說,在「空中」(勝義諦中)才是遠離一切的法相,但是以世俗諦而言,這些法相仍然是存在的。
以前有一個小孩子學《心經》,唸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他嚇了一大跳,趕緊摸摸自己臉上的眼、耳、鼻、舌,問他的老師:「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心經》說沒有?」這個小孩子長大之後,就是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价禪師。希望大家讀經典時也能這樣,隨時都要與現實做比對,因為這就是觀行,你只要有這個習慣,將來一定會開悟明心。你現在知道上面的道理,就可以答覆他:「依勝義諦言無,循世俗諦說有。」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成就正覺,成就了實義菩薩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