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和法義無關,不用管它。接下來這個部分很重要:「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幾句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全篇的重點。為什麼呢?諸法是一切法。剛才用色、受、想、行、識來函蓋你在人間所碰到的事情。比方說這個桌子是色法,人是五蘊的集合。人間的各種法都離不開五蘊,只有一個東西沒有講到──意根,意根也是一切法當中的一法。「諸法空相」是說,這一切的法其實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像剛才麥克風掉到地上,這是一件事,以佛法來講,這個也是一個法相。我現在舉起手來,把五指豎起來,這也是一個法相。你要知道,一切的法統統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既然是由第八識所出生,就統統都是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法相,這個就是「諸法空相」的意思。
剛才我解釋過了,比方說你去看電影,你覺得有畫面生起,可是你可以不看影像只看那個螢幕,那個螢幕一直在那裡,你不能說它有生起,對不對?某個影像消滅了,這個螢幕有沒有消滅?沒有。你把諸法看作是第八識以後,諸法就不是諸法,而是第八識,第八識不生不滅,諸法也就不生不滅。大乘見道者就是這樣看待諸法,跟你看電影螢幕是一樣的道理。諸法既然是第八識現起的法相,它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就是涅槃。佛教講涅槃是常、樂、我、淨,它離開一切的法相。不生不滅就是常。樂是指離開苦受、樂受的那種樂,一般人會認為沒有苦也沒有樂,出世間聖賢認為這個才是真正的樂。我,剛才講第八識就是我,因為祂就是生死輪迴當中不變易的主體。淨,是離開垢淨的那種淨,是真正的清淨,完全的寂靜。所以叫常、樂、我、淨,這個就是涅槃。換句話說,諸法存在的當下,就是涅槃,《心經》是這麼講的。
剛才講過,「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什麼都沒有,就不應該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永恆的存在,而不是一無所有。佛教把法分成兩個體系: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有生(出生)、住(暫時的停留)、異(改變)、滅(消滅),有為法一定會有這四個變化。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它是永恆的存在。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省略中間的不住、不異,不就剛好是不生不滅嗎?所以這裡的「不生不滅」是指無為法,如果把「空」解釋成什麼都沒有,在這裡就解釋不通了。所以,《心經》的「空」是指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是永恆的存在。更準確地說,第八識是真妄和合,祂能藏的心體從來不改變,所藏的種子卻念念變遷,這兩個和合無法分割就是第八識。
諸法是指蘊、處、界一切法。前面講的五蘊,只是舉例說明,因為這是初步觀行的下手處,事實上諸法都是第八識所生,全都與第八識不相異。後面的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和四聖諦,也都是諸法所函蓋的範圍。只要用語言文字說得出來,或者是某一種觀念,只要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存在,都叫做諸法。
諸法,三界萬法,全部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第八識本身沒有相,你觀察不到第八識,但是第八識的種子流注出來,現起一切的法相,所以這一切的法相就等於是第八識的法相。這就是「諸法空相」。
《心經》用「空」來代表第八識,比方說這個杯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你看到這個杯子,就等於看到第八識。同樣的道理,你觀察到的一切法相,統統都是第八識。這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比方說大海起波浪,你看到很多的波浪起起伏伏,但是如果你只看水呢?水的元素有沒有改變?有沒有增減?統統都沒有。同樣的道理,你如果把諸法都當成第八識,統統都是第八識,一直都是第八識,從頭到尾都是第八識,這樣不就是不生不滅嗎?
什麼叫做「不垢不淨」呢?比方說,你看到一個品德很糟糕的人,你就說「這個人很骯髒」;看到聖賢,你就說「這個人真是清淨」,這就是有垢有淨。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你只看第八識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樣就沒有所謂的骯髒,也沒有所謂的清淨。這就是不垢不淨。
那什麼叫「不增不減」?統統都是第八識,當然不會有增減。如果杯子破掉,你會講「杯子破掉,少了一個杯子」,但是以第八識來講,破掉的杯子也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出生的,原來的杯子跟破掉的杯子都是第八識的種子,所以它們根本就沒有增減。就好像海浪,浪在那邊起起伏伏的,可是如果以海水來講,它有增減嗎?沒有增減啊,對不對?
你明白整個都是第八識、空的法相,統統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安住在這個理念上面,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這個彼岸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佛法有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差別。世俗諦離不開相、名、分別,例如觀察大海波浪起伏。勝義諦則是以正智緣於真如。明白諸法皆是第八識所生就是正智。因為有正智,所以緣於諸法空相,安住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如境上面。世俗諦和勝義諦是同時存在的,就好像你可以說大海起波浪,也可以說海水從未有改變。所以,大乘見道者還是可以了別諸法,只不過在了別諸法的時候,他們也同時知道,以勝義諦來說,根本就沒有法相(例如地、水、火、風),更沒有一切法的自性(例如堅、濕、暖、動)可說。這是大乘見道者於相而離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