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一位朋友,也在〈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下面留言,他說:「我讀《金剛經》的時候不會驚懼,但是我看到你的解釋非常驚訝。」這段留言已經被他自己刪掉了。他很有分寸,對於不同的說法不會立刻毀謗,只要他能保持這種理性的態度,我相信他不久之後就會找到符合三量的解釋。現在我要告訴這位讀者:真觀把《心經》隱藏的道理告訴你,所以你才會驚訝,但這還不算是真正的秘密。如果有人直白地把大乘見道的真相講出來,九成九以上的人都會驚疑,就像佛陀在《金剛經》警告的那個樣子。
有人講:「《金剛經》很簡單啊!就是緣起,每一個法都是其他的法假和合而成的,所以『所謂法,即是非法,是名為法』這個公式可以貫通整部經。比方說『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因為眾生是五陰的假和合,根本就沒有常住相可得,所以說眾生非眾生。反正每一個東西都是這樣。」他按照這個公式解釋《金剛經》,似乎都解釋得過去,他就覺得:「《金剛經》我統統都懂了!」我想問大家:「你在讀《金剛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好像就是這個樣子,是不是?」你們不講話,我就當你們也是這樣子囉!(大眾笑。)
如果你真以為《金剛經》就是這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把經文好好地精讀過,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某一句經文解釋不通,必須把原來的想法放棄掉,再去尋找合理的解釋。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哪怕整部經只有一句經文解釋不通,你就要把它放棄掉,重新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就好像一個警官負責偵辦一個凶殺案,他會依據已知的證據建立一種假設,縮小蒐證的範圍,如果發現某一個證據會把這個假設推翻掉,他會建立另一種可能的假設,然後再去求證。
《金剛經》講:「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大家讀過這句經文吧?(有人回答:讀過。)你如果承認這句經文,我就要考考你了:「這句經文的『如來悉知』是指什麼呢?」如果是指佛陀的意識能夠了知眾生的心行,那會非常的麻煩。假設你已經成佛,你是如來,我們現在不要講那麼多眾生,只要這屋子裡面每一個人的想法你的意識統統都知道,你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肚子餓,你要知道我肚子餓。我很高興,你也要知道。我很生氣,你也要知道。如果是這樣,你就不能入二禪以上的禪定,因為二禪以上是無覺無觀的禪定,必須守在一個不觸外塵的定境裡面。你已經成佛,卻不能入二禪以上的禪定,豈不是連俱解脫阿羅漢的證量都不如?甚至你也不能睡覺,因為睡覺的時候意識斷掉,你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只要持續了知幾個眾生的心行,你就要發瘋。如果所有眾生的想法你統統都知道,那還得了!你根本活不下去了嘛,對不對?然後,你再想一想:剛才用「所謂法,即是非法,是名為法」的公式理解《金剛經》,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嗎?如果不行,你是不是該放棄原來的想法?
再者,須菩提聽到《金剛經》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有沒有想過:「須菩提是何等人物,他在聽《金剛經》的時候痛哭流涕,感動得不得了,為什麼我讀《金剛經》的時候卻沒有這樣的感動?」世尊又警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就更讓人不解了!你有看到哪個善男子、善女人懷疑《金剛經》嗎?好像很少,似乎佛教徒統統都能夠接受《金剛經》。既然這樣,佛陀又何必慎重其事地警告大家?如果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經文有「我若具說」四個字,這已經告訴你,佛陀並沒有把最重要的部分明白地講出來;佛陀知道,有些法一般人受不了,驚疑之下會造作毀謗正法的惡業,所以不把它直白地講出來。由此可知,須菩提的痛哭流涕是有原因的,隨後那段話是在講:善知識開示第八識體性的時候,如果有人接受「心」(第八識)的本性清淨,沒有懷疑,就能產生實相般若的智慧,這個人已經成就第一希有的功德,因為他已經大乘見道,將來必然能夠成佛。換句話說,《金剛經》講的仍然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能出生三界萬法。
用第八識來貫通《金剛經》,你可以看看合還是不合。比方講,你的色身是第八識所出生的。你過去世造善比較多,應該出生為人,色身是你的果報,這個果報是依照善惡業而現起的。你過去世造善造惡的時候,第八識幫你記錄起來,然後在每次生命終結的時候,來一個總結算,你該有什麼色身,祂就出生什麼色身給你。所以世間人說「你是一個人」,但是在大乘見道者來看,你只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所以他認為你「非人」。為什麼大乘見道者也說「你是人」呢?這只是為了溝通方便,隨順世俗諦而說。這樣就可以簡單地說:「所謂人者,即是非人,是名為人。」第一個「人」是隨順世俗諦有法而說,接下來的「非人」是按照勝義諦空法去講,這樣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就是大乘見道者所認識的「人」。
第八識即是自性如來,所以「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是指第八識了眾生心行。真觀《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一節:
第八識有酬償因果的功能,所以它必然能夠了知每一個有情過去的心行。例如一個人過去世經常禮拜諸佛塔廟,他的果報就是「有所發言,人皆信伏」,實際上這個人拜佛的時候,別人並不在場,但是此世聽他說話的人,卻會對他產生莫名其妙的好感,願意相信這個人所說的話。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過去世經常輕慢諸佛塔廟,別人就會對他產生莫名其妙的厭惡,不願意相信他所說的話。這是因為第八識能夠了知眾生心行,所以別人會在初次見面時,便由第八識流注種子,影響第七識,產生相應的態度,達到酬償因果的作用。
《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
唯識經典說,第八識能夠了別種子。第八識透過種子而了別眾生的心行,所以不會引生煩惱。每一個有情的第八識,都能了別無量眾生的種子,這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禪宗講開悟,就是明白第八識的功能,這要透過祂的緣慮(了別根身、器界、種子)和集起(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功能去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