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八卦週刊

岳靈犀按,筆者輾轉收到以下的迴響,這應該代表一部分讀者的想法,現在披露於後:

作者為什麼會認為女人都是充滿欲望的人呢?然後這男人自以為是的隨順。不可思議!這樣的描述簡直是對女性極大的污蔑與誹謗。作者講的法義是好的,但這樣描述女性,極不贊同。

……

作者不了解女性到底希望有什麼樣的男人,或者什麼樣的男人才能教化她,那個安德絕對會離得遠遠的。寫成這樣,和不了解女性有很大關係。唉!就算轉輪聖王有千夫人,但也絕不是安德這樣的人。

岳某對於這位讀者的評論,有幾點說明。

第一,筆者所描述的「魔女」,並不是一般女性,但她們顯然存在於社會當中。小說經常有極端的情節,這樣情節才會有張力,讓人能夠察覺自己內心深處的塊壘與執著。「魔女」這個詞已經強烈暗示,她們是他化自在天的魔女下凡,以美好的欲愛境界考驗修行人,聲聞人和出家菩薩嚴肅拒絕,在家菩薩則依《菩薩戒本》懷著慈悲心而隨順接受。所謂的隨順並不是只對淫女隨順,而是「恆順眾生」,要是菩薩的配偶不同意,菩薩就會優先隨順配偶而拒絕淫女的求愛。讀者如果耐心地看完腳注的經教,就會知道筆者這麼主張,完全是有依據的。

第二,轉輪聖王有千妻,這是佛經的明文記載。配偶的因緣不可能在一世當中憑空產生,甚至也不是一世兩世的因緣,而是點點滴滴累積下來的。未來如果有千妻,可以合理推知,過去世的配偶(包括露水姻緣[1])也不會太少,筆者即是依這樣的推理安排情節。

第三,菩薩恆順眾生,眾生有種種不同的心性,因此菩薩必須以各種身相,度化不同的眾生。《楞嚴經》說: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2]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同事」是四攝法之一,這裡講的具體內容,甚至包括姦(婚外性行為)、偷(偷盜)、屠(屠宰牲畜,在古代視為賤民)、販(商人在古代地位低下),這些善巧方便,讓人瞠目結舌!雖然,能這麼做的菩薩,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不是小菩薩們所能望其項背的,但發菩提心以後,還是要漸次學習,將來才能成就這些大菩薩的功德,這在《菩薩戒本》當中已有體現。那位評論的讀者期望有一個專情的配偶,要是有久學菩薩以配偶的身分來度她,自然也會隨順,這個部分她絕對可以放心。

第四,在人類的歷史上,男女平權和一夫一妻制出現得相當晚。大部分的時代,女人沒有完全行為能力,甚至被視為男人的財產,可以隨意處分。佛經記載歷劫的往事,女人的地位也同樣低賤。在那種時代,大部分的女人甘願做王侯的偏房,這比平民百姓有更多的保障。即使在現代社會,還是有很多女人寧可做富貴人家的情婦,也不願嫁給貧窮的打工仔。《常勝王往事》橫跨兩千個大劫,讓讀者能夠以超高的視野看待世界,某些角色的價值觀,不免與現代主流有相當的出入。

第五,菩薩的位階達到某種高度,就要發願:「即使有人來索要身命都應當布施,何況是妻子眷屬財物!」這個時候,他會在婚前附帶條件「如果有人索要妻子,她必須無條件接受」,要是她同意,他才跟她結婚。因此,做為大菩薩的妻子並不容易,必須有相當的修為才做得來。要是你修為不高,以配偶的身分來度你的久學菩薩也不會顯示太高明的修證。大部分的人過去世與久學菩薩的善緣很淺,甚至有惡緣(例如輕蔑、毀謗、占小便宜等等),在救度順序中自然靠後,別說做為久學菩薩的眷屬,有的人甚至連尋訪這樣的老師都了不可得,只能在邪師門下修習外道法,無法得到解脫。

第六,有情的習性千差萬別,修行人的稟性也就千差萬別,雖然如此,最終都能究竟成佛,何況是小小的轉輪聖王!貪欲重的人雖然繫縛也重,但是他們會追求美好的境界,不會取證涅槃,最終必能學習菩薩法。以這一點來說,他們遠遠勝過沒有貪欲的人,後者很容易跟聲聞法相應,早早便取證涅槃,遠離成佛之道。《維摩詰經》說「一切塵勞之儔,為如來種」(一切的煩惱都可以作為成佛的種子)便是這個道理。《大般涅槃經》[3]說,菩薩要把煩惱當成坐騎,運用煩惱去成就菩薩道,聲聞人才要遠離煩惱。

第七,小說原本就是假的,甚至現實世界也是夢幻泡影,希望大家別認假為真,看到轉輪聖王有千妻,便起了希冀或拒斥之心,這樣不管是否成就,都是凡夫輪迴境界。修證當中最困難的事,是捨棄有所得的心態(誤認有為法是真實存在),只有這樣才能出離三界。

另一位讀者說:「都是成年人,男女之間那點事,不必那麼詳細。如果有些人想看這些方面的小說,大可不必在學習佛教的公眾號裡看。」

大家應當知道筆者的為人,我不蹭流行熱點,更不會迎合低級趣味以追求流量。之所以在小說中描寫性愛,是因為我明白,這是欲界有情執著最深沉的地方,有些人不擇手段地追求,有些人則視之如洪水猛獸,避之猶恐不及,還有一些人表面正經八百,私下卻男盜女娼。讀者在看這些情節的時候,應當觀察自己內心的情緒反應,檢查自己在這個時候有沒有取相分別,認假為真。

筆者第一次寫長篇小說,主要的目的是以具體的事例,說明菩薩道修行的方法。注重的是法義的論證和實際的修行,而不在描寫和修辭。小說有一部分涉及性愛的情節,這在人生當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在傳統的佛學著作,總是被刻意迴避和打壓。佛弟子要是繼續以這種假道學的態度面對性愛,遲早會被在隱晦中逐漸壯大的欲望所反噬。跟一般網絡小說比起來,《常勝王往事》對性愛的描寫已經很少,不能再減。盼望大家能以開放的心態,看待這些性愛的描寫。諸法平等,性愛也是諸法當中的一法,同樣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能以平常心看待性愛的人,才能以平常心看待諸法;能夠以平常心看待諸法的人,才能發起真如三昧,證入七住永不退轉。岳靈犀在此預記,將來一定會有人讀《常勝王往事》而大乘見道。

好了,說明到此為止,以下回歸到小說本身。

──────

台北市,《八卦週刊》總編輯辦公室。

採訪部經理跟總編報告:「我接到賢傑娛樂線人的電話,內容十分勁爆,我打算立刻動員人馬,做全面的調查訪問。」

總編:「什麼內容?」

「金獎導演李行健正在拍的《生死相許》裡頭的床戲是真槍實彈。」

「有這回事!」

「沒錯,而且裡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顏值之高,即使在娛樂圈也不多見,何況『魔女舞團』也參與了床戲的演出,肯定吸睛。李行健非常低調,一直沒有開記者會,很少人知道他在拍《生死相許》,我們要是抓住這個機會,來一次專題報導,雜誌一定會熱銷。」

「你有什麼計畫?」

「『魔女舞團』一向口無遮攔,可以挖到很多新聞,直接派人去採訪即可。男女主角可能不會接受採訪,但可以跟他們的經紀人要照片,另外再派一組人員去跟拍,看能不能拍到一些私密照片。」

總編指示:「立刻按你的計畫進行。最重要的是掌握時機,採訪最勁爆的新聞,搶先刊出來,作為獨家報導,寧可放棄部分事實,絕對不要驚動其它媒體。」

「好的,我立刻派人去調查和採訪。」

──────

一週之後,賢傑娛樂,公關部會議室。

公關部經理唐浩遠:「這一期的《八卦週刊》報導《生死相許》引爆熱點,有正面的部分,也有負面的部分,因此請各位過來商量,看要如何處理。正面的部分,是男主角夏安德和女主角翁麗莎顏值超高,吸引了大量的粉絲,負面的部分是男主角和兩位女主角三人同居,有人認為他們關係不正常。我的想法是,《生死相許》至今尚未辦過記者會,正好趁這個機會舉辦,炒熱題材,順便澄清一些誤會。」

李行健:「我也覺得開記者會的時機到了,這可以造成未映先轟動的效果。」

安德的經紀人陳錦綉:「三個未婚的成年人自願生活在一起,原本就不干別人的事,不但不需要多做解釋,反倒可以利用這一點,操作成新聞熱點。安德這麼帥的男生,竟然愛上一個其貌不揚的女生,這可以鼓舞許多女性影迷,讓她們產生憧憬。」

麗莎的經紀人賴淑芬:「安德比較喜歡採菊,跟麗莎提分手,但麗莎離不開安德,因此三人便一起生活。」

唐浩遠:「這怎麼跟劇本的情節一模一樣?」

李行健趕忙解釋:「只是巧合而已,劇本早就寫好,後來才找到男女主角。」

採菊的經紀人蔡莉香:「這正是可以操作的地方。我們不用刻意去提,但大家自然會注意到電影與現實的高度雷同,要是有人問起,便說是巧合,越是輕描淡寫,大家越會捕風捉影,這樣就把電影炒熱了。」

唐浩遠、陳錦綉、賴淑芬都點頭稱是,只有李行健沉默不語。李行健知道,絕對不能把真相講出來,偏偏大家自然會往那個方向猜測。

賴淑芬問:「床戲弄假成真的部分需要解釋嗎?」

李行健答:「這已有《色,戒》的先例,社會大眾並沒有什麼批評,反而稱讚演員為了藝術而犧牲的精神。」

唐浩遠總結說:「看來問題不大,可以放心炒作一波熱度,過兩天就召開記者會,你們各自準備一下。三位經紀人請提點自家藝人,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公眾,娛樂圈的一些慣例,要事先告訴他們,記者可能會問什麼,要事先準備,不要偏離我們剛才的規劃。」

──────

賢傑娛樂,三號攝影棚。

李行健私下告訴三位主角:「《八卦週刊》的事你們應該知道了,公司決定過兩天召開記者會,趁機炒作一波熱度。這是你們第一次面對公眾,要注意什麼事情,經紀人會告訴你們,我這邊只有一件事跟你們說,電影和現實的高度雷同,一定要輕描淡寫,特別是這一世的部分,只要電影情節裡面有的,你們都儘量不要說。公司決定,我們自己不宣揚,而讓大眾自行發現,這樣反而能形成熱點。另外,劇本原來用的是你們的名字,現在也要改成別的名字,免得落人口實。」

三人皆點頭稱是。

不久,三位經紀人也到攝影棚,分別跟自家藝人提點注意事項。


[1] 短暫的男女關係。

[2] 聲聞阿羅漢沒有後有,因此能夠奉佛勅令應化世間的阿羅漢,都是菩薩阿羅漢(八地以上的菩薩)。

[3] 《大般涅槃經》卷6:「譬如有龍,性甚妬憋,欲害人時,或以眼視,或以氣噓,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惡獸,或聞聲見形,或觸其身,無不喪命。有善呪者以呪力故,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皆悉調善,任為御乘。如是等獸,見彼善呪,即便調伏。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見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復不生畏懼之心,猶行魔業。學大乘者亦復如是,見諸聲聞怖畏魔事,於此大乘不生信樂,先以方便降伏諸魔,悉令調善堪任為乘,因為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調魔已,不生怖畏,於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作如是言:『我等從今不應於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礙。』」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