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影客
禅宗自初祖达摩从天竺传来以后,初期只在极少数人范围内流传,直到六祖惠能这一代,才正真发扬光大。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免不了与本土宗教的冲突、融合。禅宗最终能在汉地「一花开五叶」,是长期以来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离不开之前历代祖师的传法铺垫,更离不开六祖惠能禅法的开演接引。研究惠能的著述对于后世学人参禅悟道以及弘扬汉传佛教有重要意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惠能所讲,也是唯一一部非佛陀所讲而被称之为「经」的论著。《坛经》对于禅宗开悟的标的及其特征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本文将以此为契入点展开考察。本文所引经典文字,若无特别说明均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No. 200)。
一、开悟的标的: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是说禅宗不重视佛教经典。毕竟禅宗也是佛教的一支,其传承的内容不会超出佛经的范围。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二祖慧可印心,五祖弘忍为六祖惠能讲解《金刚经》开悟,永嘉玄觉禅师读《维摩诘经》开悟,这些事例都证明禅宗开悟的内容其实都不离经教。
禅宗开悟的标的就是真心,所谓开悟就是观察并确认真心的运作。《楞严经》中佛陀讲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不停地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自性清净又能洞察一切,依着妄想行事,由于妄想不真实,所以才有六道轮回的发生。反过来讲,只要认明了这个真心,就可以解脱出离六道轮回。整个《楞严经》都是在讲如何找到这个真心以及修行的歧路,经中明确指出「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也就是说如果找到有一种不同于前七识局限于境界的了别作用,那个便是真心。关于真心,在《宗镜录》等禅门论著中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实际上很多经典对这个真心有描述,只是使用的是不同的名字,譬如《央掘魔罗经》中的「如来藏」,《心经》中的「空」,《金刚经》中的「如来」,《楞伽经》中的「真识」「藏识」,《解深密经》中的「阿陀那识」,《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第八识」,有人考证甚至连《阿含经》中的「我」「世」「神」实际指向的都是这个真心。
语言文字都只是人为的施设,只有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才有可能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经教的语言文字都是佛陀和佛弟子在开演佛法时,根据当时的约定俗成以及受众的理解能力,而作的人为设定。即使讲的是同一件事,如果讲述的时间、地点、受众等环境发生了变化,具体讲话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也很容易理解。譬如你想要描述同一事物,对成年人和儿童,你肯定不会用同样的说法,如果面对外国或其他民族的人,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说法的差异就更大了。另外,由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百分之百地呈现某一具体事物所有的特征和细节,只能呈现其主要的、部分的特征和细节,当说话的人想要呈现的重点产生变化时,其描述的语言文字也会相应变化。以苹果为例,若要教人用视觉去寻找,我们会重点说明其颜色和外形,若要教人用味觉去寻找的话,我们则会重点说明其味道。此外,讲话内容在记录、整理、传抄、翻译等环节也都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产生差异。以上种种便是不同经典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名称与描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那又凭什么认定,经典中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指向同一事物呢?因为所用的名字虽然各不相同,但描述的内容却惊人的一致,据此推断其所指的外延必然是同一个。
关于经典语言文字表达的变迁,不是本文考证的重点,更详细的内容留待日后有机会专门论述。《坛经》在谈及真心时,也用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譬如「菩提」「佛性」「自性」「本来面目」「真如」等等,以下结合《坛经》内容略举如下: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名称:「菩提」。特征描述:「本来清净」。
「本来」是说不需要修行,原来就是那个样子。「清净」是说不与烦恼相应,佛教把能引生后有的东西称之为烦恼,也就是能把你牢牢束缚住,让你停不下来的东西。反之,就是「清净」,也就是能让你离开束缚,趋向于解脱的东西。这里主要显示真心不需要修行,本自具足清净的特征,也就是《成唯识论》所讲一切有情平等共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名称:「佛性」。特征描述:「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是古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这句话意思是即使拿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出家的修行人来比较,他们的佛性也都是一样的。这里主要显示真心的平等和无差别性,也就是《华严经》所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名称:「菩提」。特征描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偈子,因为与一般人所理解的《心经》的「空」特别类似,因此常被人误解为是惠能开悟以后所说。其实这里描述的只是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相,自性清净的特性,也就是《心经》说那么多的「无」的真实意涵。五祖对此偈的评价是「亦未见性」,其中虽有保护惠能的因素,但说的也确实是一个事实,不然也没必要后来再为惠能讲《金刚经》了。
4、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名称:「自性」。特征描述:「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这个偈子才是惠能的开悟偈子,是惠能「言下大悟」以后才说的,也是因为这个偈子,五祖才对惠能说「汝为第六代祖」。「本自清净」指真心不与烦恼相应;「本不生灭」指真心永恒存在;「本自具足」指真心一切有情本来就有且功能完备,并非修行以后才有;「本无动摇」指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相,不会因顺逆境界而动摇;「能生万法」指真心能出生一切有情和世界,《华严经》则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5、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箇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名称:「本来面目」。特征描述:「不思善,不思恶」。
这段对话经常被人误解为一念不生的禅定境界就是真心,其实这里只是说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相而已,如《维摩诘经》所讲的「诸入不会」。
6、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名称:「佛性」。特征描述:「非常非无常」。
「非常非无常」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描述为「非断非常」,说的是真心既有永恒不变的一面,也有无常变化的一面。若全体永恒,则凡夫永远是凡夫,佛也永远都是佛,不存在修行成佛的可能;若全体无常,则没有东西可以摄持因果不坏,因果报应成为虚设。关于这点《成唯识论》讲得更清楚。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
阿赖耶识、空性、佛性都是真心的异名。阿赖耶识是非断非常,「恒」是说祂无始以来总是同样在发挥作用,没有一霎那间断,是三界、六道轮回出现的根本因,能收藏因果种子令不坏失。「转」是说祂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能流注种子现起果报并非一成不变,也能为七转识保存受熏的种子。阿赖耶识的「恒」显示其非断,「转」显示其非常。
这段文字非常深奥,若不是有人将其中的义理公开出来,现在已经很难理解。《成唯识论》讲阿赖耶识有三层含义:能藏、所藏和执藏,对其具体所指却讲得不是很清楚。实证佛教学派创始人吕真观认为:「能藏是指能够持种的心体,所藏是指所藏的全体种子,执藏则是会导致生死轮回的染污种子。」这种说法很好地解释了「非断非常」这一核心法义。能藏的心体永恒存在,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令不坏失。所藏的种子念念变化,能收藏七转识新熏的种子,也能流注既有种子出生一切法。所谓种子其实就是三界万法的另一种形态,阿赖耶识把种子流注出来就是三界万法,三界万法谢灭就变回种子,收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与三界万法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执藏的能够导致生死轮回的染污种子则可以在阿罗汉位被彻底断除。经典对于阿赖耶识不同的描述,可以分别对应这三层含义:「不生不灭」「非断」说的是能藏的心体,「念念生灭」「非常」说的是所藏的种子,阿罗汉位消灭的是执藏的染污种子。有些人看到经典讲阿赖耶识是可以被消灭,就以为阿赖耶识全体都是无常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证阿罗汉后断的只是烦恼种子,阿赖耶识还在,只是改称为异熟识而已,这在《成唯识论》中早有辩证。除了异熟识之外,阿赖耶识在《成唯识论》中其实还有很多名字,譬如:第八识、心、阿陀那识、所知依、种子识、无垢识等等,这些名字都只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真心的某些具体特征而已。
7、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名称:「真如」。特征描述:「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所谓「起念」,指的是发挥作用。真心的作用与前七识截然不同,祂不了别一切境界相,却能了别根身、器世界和种子。真心主要的作用是积集种子和生起现行,实际上祂能了别的只有种子,一切法对祂而言都只是种子。因为真心一直存在,所以我们才能起心动念,如果没有真心执持,身体立刻就会坏掉,因此真心也被称为持身识(阿陀那)。
综上,对于禅宗开悟的这个标的,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特征:祂无始以来永恒存在,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不是因修而得。祂不了别一切境界相,对境不会起贪嗔,不会动摇,本自清净,没有烦恼;祂每一刹那都在运作,能够了别根身、器世界和种子,出生三界一切法;有真心的执持,我们才能起心动念,若离开真心,身体立刻坏灭。这些知见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真心,也有助于我们鉴别真悟和假悟,对于大乘修行和佛学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参禅的重点:
所谓参禅就是寻找确认真心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教门,也就是通过经教描述的语言文字来找到真心。二是宗门,也就是不用经教的语言文字,以直接呈现的方式,来帮助学人找到这个真心。从教门悟入很难,经典记载籍教悟宗的仅有永嘉玄觉等极少数人。仅仅依靠宗门也很难让人开悟,譬如打地和尚,有人来问就只是打地一下,一辈子一个得法弟子都没有。只有如六祖惠能、大慧宗杲等把教门与宗门结合的祖师,才有可能真正将禅宗发扬光大。《坛经》关于开悟事例的记载,也有被后人整理为禅宗公案的。所谓公案就是被记录为公共档案的禅门事迹。禅师的机锋都是应机而设、直指真心,既然是直指,就必须身体力行,而不是在语言文字上探究,因此解读公案就好比锯解秤砣,对于参禅修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于《坛经》记载的开悟事迹,本文把重点放在古文字的理解和教理的分析上,结合前文关于真心特征的总结,希望能帮助读者找到自己参禅的重点。有了正确的知见,只要再值遇真悟的禅师,便有机会一窥佛门的真义。
1、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箇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重点:「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箇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守着一念不生的定境。参禅是一个寻找确认的过程,观察本身也包含在一念之中,如果真的一念不生,又如何寻找?这里主要是说做观行时要尽量排除外部的干扰因素和内心影响注意力的杂念,而非单纯的修定。「不思善,不思恶」之前已经讲过,说的是真心不了别境界相;「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说的是真心时时处处与我们同在,并支援我们的一切行为。这几点结合起来就是参禅的重点:降低对境界的攀缘,关注自己的行为,找出其中不受境界影响的了别性。
2、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重点:「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佛教所揭示的是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相,佛陀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个真相,再把这个真相讲出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教,这个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宗出教」。如果你善于观察的话,也可以从如实观察和逻辑思维中总结出部分的真相,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就要依赖能够帮你找到真相的老师。这里所说的老师有两种,一是佛和佛弟子留下的三藏十二部言教,二是你能够遇到的能用教门和宗门帮助你开悟的禅师。有些东西,有人教与没人教差别很大,尤其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真相,如果没有过来人引导的话,你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自悟,除非你是已悟的再来人。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重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很多人认为一定要做什么(行善)或者不做什么(持戒)才是学佛,其实不然。行善和戒律是一切有理性判断能力的人所共许的修行方法,并非佛教特有。佛法不共外道的主要是智慧的修行,也就是通过发现真相来转变认知,以此来改变行为模式,只有这才是真正一劳永逸的修行方法。「佛法在世间」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时下流行的「人间佛教」——也就是把佛教浅化为人人都懂的世间善法或者成功励志、心灵鸡汤。这里不是说世间善法等等不好,只是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法,学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解脱。你要教就教,想学就学,但是不能打着佛教的旗号,因为佛陀可不是这样说的,把这些浅化的世俗知见当成是佛法来传播,很容易把佛教末法化,与谤佛无异。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佛法所要宣说的真相其实都隐藏在世间法的表相后面,想要实证这个真相,必须从观察世间法入手,离开对世间法的观察,想要发现真相,就好比要在兔子头上去找到犄角一样不可能。
4、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幺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一本无西天以下二十七字)。」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
重点:「说似一物即不中」「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
「恁」是怎的意思,「幺」应该是「么」的笔误,「什么物?恁幺来?」是惠能问怀让:「(你所悟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证明?」怀让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即使我能把祂说出来,那也已经不再是(真心)了。因为语言文字都是妄心的境界,而真心是离言离相的。「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真心可以通过一定的修行方法来实证,但是即使不修行祂也不会被污染。「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这个不会被污染的就是诸佛所护念的(真心),你是这样,我也是一样。真心不会被污染主要是因为祂不会了别一切的境界相,找到语言文字和境界相之外的了别功能,那个便是真心。
5、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重点:「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分别亦非意」
「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意思是为什么不来取证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呢?「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真心)本来就不生不灭。「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本来就不动的(真心),又怎么会有快慢的问题?「汝甚得无生之意」,你对这个无生(的真心)了解得很透彻。「无生岂有意耶?」,无生(的真心)难道还会像意识那样思维分别吗?「无意,谁当分别?」,不是意识的话,又是哪个在分别呢?「分别亦非意」,(真心)即使分别也与意识不一样。真心了别的是根身、器世界和种子,意识能了别的只有各种境界的差别相。真心对于器世界的了别不是初学者能够观察的,学人参禅应该把观察的重点放在祂如何了别根身上,根身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身体。
6、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菴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菴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一本无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云: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重点:「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
外道以觉知心为我,因此再怎么修定,都不可能真正舍掉觉知心。《楞严经》讲「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使灭掉了一切的见闻觉知,心中守着清净的禅定境界,那也只是意识在分别定境的法尘而已,并非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是真心才能真正做到的事,所以玄策才会讲「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
「常定」「大定」就是真心的自住境界。「不见有有无之心」「妙湛圆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心如虚空」「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指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不出不入」指真心的作用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你找不到祂何时开始,何时终结。「不定不乱」,制心一处叫做定,真心不住一切法,所以不能称之为定;四处攀缘叫做散乱,真心不攀缘一切法,所以也不能称之为乱。「体用如如」「应用无碍」「性相如如,无不定时」是说真心不被一切境界所扰动,能如实地摄持因果不坏。
参禅不等于修定,修定修得再好也只是「法尘分别影事」的意识境界,参禅的重点是找到这个「不出不入」「不定不乱」「常定」却又「离前尘有分别性」的真心。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并非所有的文字都有解读,主要是因为有些内容笔者也读不懂,与其勉强解释,不如承认无知,留待将来再考证。最后再提醒一点,以上只是教理,不要以为学了这些就懂了。禅门讲求的是「不立文字,机锋直指」,禅师指导学人是这样,勘验也一样。遇到真悟的禅师,你只会滔滔不绝地把这些学来的教理讲出来可不行,你必须不用语言文字,在禅师面前把真心直接呈现出来,有时禅师还会让你换一种方式呈现,或者让你讲讲其中的原理,这些都通透了才过得了关。若身边无真悟的禅师,学人也可依照前述真心的体性自行勘验,这里另举《宗镜录》勘悟十问部分内容以供参考:「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喫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悟后再读般若系经典,你会发现整个般若系经典讲的都是这个真心,诸佛菩萨诚不欺我,依之而行必能圆成佛道。
三、参禅的误区:
(一)以取相分别为修行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偈讲的是持戒修善,也就是建立在戒律上的修行。五祖对此的评价是「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对神秀的评价是「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2、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真心的自住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抓着语言文字不放,很难与真心相应,更不可能契入胜义谛。
什么是取相分别呢?就是人为设置一套价值标准,然后根据意识的价值判断来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人为设定的价值标准不一定符合客观真相,容易被神棍利用骗财骗色,或被宗教狂热分子利用来干坏事。二是即使价值标准没问题,也没法保证百分之百得到落实,尤其是在重大烦恼现前的时候,意识根本做不了主。三是无法从根本上解脱烦恼。着相修善不能说是错,只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多做好事有助于为自己将来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但与解脱烦恼没有直接的联系,福报耗尽照样会堕落。只有发现真相,才能真正解脱烦恼。声闻乘的真相是「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灭除五阴以后还有个常、乐、我、净的涅槃」,大乘的真相就是证悟这个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没有烦恼的真心。排除一切合理的疑惑,以所验证的真相为依据的行为规范才能确保全面的贯彻落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共戒。有了道共戒,才能开始佛法内门修行,之前都只是积累善根、福德资粮的外门修行。
(二)以打坐为修行
1、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2、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3、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4、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常坐不动,妄不起心」都是说的打坐修定。有一点禅定经验就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六祖说这是邪见,并且告诫「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这样的人不要理他。对于薛简所说「得道必须打坐修定」的观点,六祖回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见道靠的是意识心的证悟,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
禅定是共外道的修行,打坐修定很容易入门,修定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轻安的乐受,因此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常、乐、我、净的真心。现代社会吸引人的外缘很多,修定入门虽易,深入极难,即使修成了也很容易退失。而且修定只是暂时的压制烦恼,并不能断除烦恼,必须同智慧观行结合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佛门不共外道的是智慧修行,也就是用过观察和逻辑思维发现和验证真相的过程,通过观察「若坐若卧」,找到这个「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和「诸法空寂」的真心才是参禅,而非空心静坐。
(三)以不分别为修行
1、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2、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幺长。」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知一法守空知」「对境心不起」都是面对境界,意识故意不了别。意识不了别并不代表事物就不存在,就好比有人冲过来打你,你自己闭上眼睛不看,就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行,闭上眼睛或者假装看不见只是自欺而已。有人看到经典讲真心不了别一切境界,就以为只要不分别,那个不分别的就是真心了。其实这只是误解,真心的不分别是本来就不分别,而不是修行了以后变成不分别,意识心只要存在,就一定会分别,即使是究竟佛转识成智以后,意识也还是在分别,只是分别的结果都符合客观真相而已。参禅就是要通过意识的分别来找到真心,什么都不分别又如何找到真心?
(四)认为讲常住法就是外道
1、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认为「佛法就是一切无常」「讲常住法就是外道」,类似的观点还有「佛法就是一切无我」「讲有我就是外道」,这种观点自从佛教诞生就一直存在。《大般涅槃经》的明医乳药喻讲的就是这件事。在六祖惠能的时代也不例外,不然薛简也不会有此一问。现在佛教进入末法时期,这样的错误观点竟已经渐渐发展成为教界和学界的主流,这里不得不用六祖的话再次提醒。其实外道所说的常住法与佛教的常住法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前者是试图将本来无常的东西修成永恒,后者则是本来就永恒。前者对境界能见闻觉知,后者对境界无知无觉。不管是一神教或多神教的造物主还是喇嘛教的乐空双运,他们所认定的永恒都是有知有觉的,只有道家的道,能跳出这个窠臼,但是由于道家否认这个道能够实证,又让自己的主张沦为玄学,因此只有佛教才有真正可以实证的永恒。有见闻觉知根本不可能永恒,因为见闻觉知即是变化,有变化即非永恒。有见闻觉知也不可能远离烦恼,因为顺境生贪,逆境生嗔,不顺不逆也有忙烦的行苦。只有本来永恒的东西才能永恒,只有无知无觉的东西才能没有烦恼。稍具理性思维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一点,只是真正找到这个本来永恒、无知无觉的真心比较困难而已。不能因为自己找不到而否认,毕竟已经有很多人找到了。如同相对论,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能证明,你不能因为自己无法证明就盲目否定,除非你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伪。
(五)认为烦恼真实有
1、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认为烦恼真实有,急急忙忙想要灭除烦恼,入无余涅槃——这是典型的二乘见解。对于实证真心的人来讲,一切法都不异于真心,所谓烦恼只是因业力和妄想而产生出来的幻境。《圆觉经》讲「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灭除幻境最关键的是实证这个真心,知道一切境界都是真心所显,将一切法摄归真心,即是不生不灭的一真法界,根本不需要灭掉五蕴身去入那个无余涅槃的化城。
四、总结
禅宗在唐末发展至巅峰以后,传承日趋衰落,到明末核心法义已经基本失传。民国以来,随着民族自信的丧失和崇洋思潮的泛滥,「大乘非佛说」逐渐在教界和学界占据主流,汉传佛教也进入到末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东南亚的小乘佛法和藏传的喇嘛教信众的快速增加,现在已大有取代汉传大乘佛法的趋势。汉传大乘佛法是现存文献资料最多、佛法修证义理最完整的一支,抛弃了汉传大乘的修行方法,不仅会导致将来没人可以成佛,连小乘的解脱道也将无从证得,佛法将很快在这个世界消亡,这是所有佛弟子都无法承受的结果。
《坛经》是印度佛教和汉地文化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弘化一方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现在质疑大乘经典的人不在少数,但参禅学道的人基本都不会否定《坛经》,本文通过对《坛经》语言文字的撷取分析,尝试让读者了解大乘佛法修证的核心义理,以此来恢复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受文章篇幅及笔者能力所限,本文选取解读的内容只占《坛经》的一小部分,相对于博大精深的汉传佛法而言,更是沧海一粟,更多的大乘法宝藏,有待读者亲自去探索、发掘和验证。经教的语言文字都只是指月之指,智慧修行的关键是顺指望月,而非盯着手指争论不休。文中解读不一定符合六祖本意,如果存在核心法义以及实证方面的错误,还请读者不吝指正,如果争论的只是手指名相的话,恕不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