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是2022年1月10日下午7:30,我是吕真观,很高兴再来跟大家分享「实证因明学」,我们现在是讲到《瑜伽师地论》〈正教量〉,大家先来看一段课文:
正教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正教量,是指佛所说的言教,或者是从佛听来的,或者随顺佛所说的法。这又要符合三个条件: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正教量是很重要的知识来源,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这是跟陈那的因明学作比较。世亲有四个很有名的弟子,陈那是其中之一,但是非常遗憾,陈那的因明学从头到尾都是错误。陈那的因明学没有三量,只有现量和比量,没有正教量。这个大家自己去查陈那原著法尊解释的《集量论略解》,这个已经收入中华电子佛典当中。这种事情很严重,错的东西,如果不把它揪出来,大家花很多时间一直研究下去,浪费时间事小,严重的话还会因为谤法而下三恶道。
今天是腊八节,汉传佛教的地区相传这一天是世尊的成道日。南传佛教有一个卫塞节,时间是新历五月的月圆日(通常是阴历四月十五日),将佛陀诞生、成道、涅槃,于同一日纪念,跟汉传佛教的日期不同。到底哪个才是对的,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日期不是那么重要,诸佛菩萨还是会知道我们的用心。
连续好几年,在腊八节当天,我都会发表一篇疏文。以前我都发在豆瓣网,但是新的法令即将实施,所以我这次把疏文发在脸书「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粉丝专页。疏文特别提到,讲这个因明学是要大家不再误入陈那的「戏论因明学」。在玄奘去印度的时候,陈那的因明学正是火热的时候,所以玄奘也翻译了陈那的著作,这只是保存印度的文献,并不是保证陈那著作的正确性。
陈那的因明学比《瑜伽师地论》晚,这可以从三个人的关系得知:无著、世亲和陈那。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最初世亲诽谤大乘,没看过就骂,无著假装重病快要死掉,把世亲找过来,让他念经给自己听。世亲在念大乘经典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哎,不对哦,这个明明就是很胜妙的东西。糟糕,骂错了!」他非常后悔,想把舌头割掉来谢罪。无著就劝他:「你这舌头可以诽谤大乘法,也可以用来弘扬大乘法。」所以世亲后来就开始学大乘法,又弘扬大乘法。
《瑜伽师地论》据说是无著在禅定的时候,到兜率天宫听弥勒菩萨说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的。所以,我认为陈那在建立因明学的时候,应该是参考了《瑜伽师地论》,但是他并没有看懂,产生误会,后人也跟着错下去。《瑜伽师地论》在讲现量的时候,有立下几个条件:非不现见、非错乱境界、非已思应思。他一看到「非不现见」,就以为一定要肉眼看到;看到「非已思应思」,就以为现量不是已经想出来或者或准备要去想的,所以用思维去确定下来的知识,他都认为不是现量。
我讲过,那个是跟法智相应的现量,《瑜伽师地论》有关于现量真正的定义是「决定义是现观义」,也就是说,能够百分之百确定而不会有怀疑的知识是现量。
什么是「已思应思」呢?《瑜伽师地论》讲现量那个地方,对「已思应思」所举的例子很不好理解,可是在讲比量的地方所举的很多例子,可以发现「思」是一种研判,而且这个研判是找到一个可能性比较大的。「比」是一个象形字,两个人同一个方向,靠得很近,表示接近、靠近的意思。在这些例子当中,论主都是用「比知」这个词。这样大家就可以知道,比量的意思是接近事实,而不是说已经完全证明。很可惜的是,陈那没看懂,误以为「思」就是意识的思惟,才会把意识的思惟全部都视为比量。
陈那又觉得正教量这个分类不重要,干脆把它拿掉。这也是一个很恐怖的错误。你去找《集量论》来看,看前面几句就找得到,不用到很后面。等一下会讲为什么不能把正教量这个分类拿掉。
如果一个古代的科学家突然间拿到牛顿运动定律的论文,他一定非常高兴,虽然还要再去做实验来确认,但是只要重新做这个实验,他知道的东西马上跟牛顿一模一样,你说这种知识有没有价值?我们做观行也是一样,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完全要靠自己摸索,你觉得一辈子弄得出来吗?
正教量是过来人的经验,直接告诉你最重要的知识,你只要把那些部分验证一下,就可以省掉大量的时间。大部分的人都重视正教量,不重视正教量的人是缘觉种性,这样的人不想找老师,也不去参考别人的修证报告。《萨婆多毘尼毘婆沙》说:「缘觉百劫,声闻二、三身亦可得也。」也就是说,有人教只要两三生,完全靠自己摸索,必须一百个大劫才能证得涅槃。
像现在大家跟着真观学《实证佛教修行方法》,有的人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已经证果了。有的人原本佛学知识就很充分,他一边看一边修正错误的观念,书还没看完,他就已经证初果了。所以说正教量重不重要?为什么陈那可以把叫正教量直接拿掉,没有这个分类?
真观对正教量的定义是什么?听实证者的报告所得的知识,叫正教量。这跟《瑜伽师地论》的文字不太一样,但仍然是相通的。我们来看这个定义,佛陀是不是证得了三乘佛法?他跟我们讲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他亲证的东西?用我的定义来解释,很显然符合道理,对不对?我这么定义把这个正教量的范围扩大一点,凡夫对于片断的真相有了现量,据此所讲的话也称之为「正教量」。我这么定义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这些片断的真相经过适当的组合跟扩充,就可以变成出世间现量。例如,六见处是出世间现量,但这里面有很多是世间智者也可以现观的。也就是说,世间现量和出世间现量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要讲对了,依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不用管是不是证果的圣贤讲的话。《地论》的定义当中说到「或随彼法」,表示随顺佛说的义理也算正教量,因此凡夫有时也可以说出随顺佛法的话,在这个范围当中,也可以视为正教量。
正教量要「不违圣言」,就是不能跟其他实证者所说的相违背。这里面也隐含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主张不能自相矛盾。
「不违法相」是说不能违背现量,否则不能构成正教量。
我以前曾经讲过正教量跟比量的差别,比方说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很难在此世得到验证,我一定是比较相信有三乘菩提,为什么?即使在我证果之前,我还是比较相信三乘菩提,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证得三乘菩提,他们讲的修证方法有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就算我还没有证得,我还是会相信。
假设佛经刚传到中国,也还没有人开始去念佛,你心里面是不是有点怕怕的,担心也许不是想象那么好,对不对?但是,三乘菩提的修证方法给人踏实的感觉,要超过极乐世界很多,因为它里面有方法,符合逻辑,告诉你怎么样子去修到这个果位。在这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比量。所以我曾经讲过,在三量里面,你会比较相信比量,而不是正教量,但是正教量它本身讲的很清楚的时候,它也会产生比量的效果。
正教量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来源。如果人家没有把那么多细节写出来,你自己要去做观行,浪费的时间是很惊人的。两三辈子可以证得的东西,如果没有老师教,要一百个大劫,你不需要这样吧?我想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有的人硬是不找人教,我知道一个正觉同修会退转的亲教师,他发了一个愿,将来不要靠老师而开悟。这是缘觉种性的愿,但莫名其妙的,他就发了愿,他自己也没有察觉到,这个是缘觉种性的愿。发这种愿就是在自己障碍自己,浪费自己的时间。
古代的因明学有一种定义,因为信赖而接受他的说法,这个称作为正教量。这是很常见的知识来源,但常会构成问题。你小的时候信赖父母,接下来信赖老师,大一点信赖电视新闻和报纸(知名的媒体)。我想聪明的成年人不会再认为父母、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特别是已经在做老师、父母的人,你会知道,你不是一个全知的人,难免会讲错。既然是这个样子的话,靠这种信赖关系产生的这种知识来源,并不是那么可靠。
另外就是公务员的报告,很多人会相信,但是事实上不一定是真的。二战之前,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看着纳粹不断侵略他国没有处理,直到纳粹把波兰瓜分,英国终于受不了,跟德国宣战,几个小时后,德国的潜艇就把英国的民用邮轮击沉,死了好几百个人。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马上出来讲:「这个不是德国潜艇击沉的,这个是英国自己干的,诬赖到我们这里。」很多德国人相信戈培尔。戈培尔有一句话名言:「谎话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纳粹德国撒的谎,多到算不清楚。
孔子曾经讲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第一个要让老百姓有饭吃,第二个是要有国防,第三是,政府有公信力。子贡问:「如果很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个,要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就先把国防武力撤除掉。」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没有军队,比方说一个岛国,可能就几千个人,你让它弄一个军队有什么用呢?人家开一条船过去,就可以把它全毁了,它建立军队根本就不能怎么样,所以干脆就不设立军队,这个是有的。
接下来又面临一个问题了,老百姓吃饭和政府的公信力哪一个比较重要?孔子说:「宁可没饭吃,也要维持政府的公信力。」孔子的理由是,人迟早会死,但是「民无信不立」,人民要是不相信政府,整个社会都会动荡不安。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会不会欺骗员工,或者讲话不守信用?你只要做过几次,被下属发现了,你这个老板就完了,以后人家就不再相信你,就算是条件待遇一样,员工一定会想办法跳槽。
你听真观讲课,我把经教举出来给你看,你说:「你讲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是有依据的。」这个公信力是从经教来的。从古以来,有很多开悟的人常常引用的那些经教,等于是大家都共同投票去支持,例如《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禅师经常引用,他们不太引用《大日经》。对于这种很少人引用的经典,你要小心一点,要优先读大家经常看、经常引用的经典,尽量不要去读那种有怀疑的经典,因为正教量这种东西,不是那么靠得住,等下我会讲从哪个地方看它靠不住。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