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瓔珞本業經》有大乘見道的定義:
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恒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佛子」是佛陀對在場人的稱呼。有人認為要達到某種位階才能叫佛子,但真觀不會這樣理解,因為佛陀「等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不管你的修證有多差,佛陀都把你當成獨生子。
「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這裡的「十住」並不是第十住位的十住,而是指初住位到第十住位。在進入初住以前用凡夫的地位去發起求證佛菩提道的心。這裡的三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有恆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有數不清的眾生都在這個位階,用凡夫位發菩提心,包括主修人天善法或者外道法的人。許多道場也傳菩薩戒,也講成佛,但是他們不明白佛、法、僧的真實義,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成佛,在修證上進進退退。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肯定他們的發心,因為這是成佛必經的歷程,即使是這樣的修行,還是有利於福德資糧的修集。佛陀說這叫「退分善根」,他們有善根,但是善根會退轉。必須經過一個大劫到十個大劫,修集福德資糧,才能從初信位修到第十信位。
十信位滿了就進入初住位,然後一步步到第六住位。我們的學員大部分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初住位的菩薩在外門修布施波羅蜜,二住位修持戒波羅蜜、三住位修忍辱波羅蜜、四住位修精進波羅蜜、五住位修禪定波羅蜜,一直到第六住修般若波羅蜜。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突然間因緣成熟,他就「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這是第六住位的滿足。往前就是第七住「阿毘跋致」,漢譯為不退住,但是這裡面有一個條件「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也就是你要有善因緣,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這一句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同位語,也就是說,必須是屬於諸佛菩薩的善知識才行,教你人天善法、聲聞法或緣覺法的善知識,沒有辦法護持你進入第七住不退轉位。
問:這裡是指禪宗的開悟嗎?但是原文裡並沒有「破參、開悟」等字句,「破參、開悟」是否存在經教依據?還是中國禪師自創的說法?
答:讀經論要遵循「依義不依語」的原則,只要意思對了,不要在意語言文字。真觀在《實證佛教導論》和《禪宗的開悟與傳承》曾舉經教證明,禪宗的明心就是大乘見道,而大乘見道即是證解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生三界萬法,因為能生萬法的緣故,也就能攝三界萬法。三界萬法皆攝歸阿賴耶識,即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全體打成一片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有相、名、分別,所以是「得第一義,度一切法到彼岸」,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龍樹《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三界萬法,就是破參或開悟,這是世俗諦的觀行。契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則是勝義諦的安住,也就是轉依真如。必須世俗諦觀行成就,才能轉入勝義諦。
聞思成熟而破參的學員一般是六住位,有些罕見的情況,聞思還沒成熟就知道密意,這樣的人至少也在初住位以上,不然一定會驚疑而無法接受。必須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才是不會退轉的第七住、大乘見道。「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未到七住都有可能退轉。
如果你不會退轉,進入第六度的般若波羅蜜,修習空(第八識的無所得)、無我、無人、無主(這部分同於聲聞見道),畢竟無生。畢竟無生是大乘法才有的見地,意思是諸法從來都沒有出生過,相當於《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和《大乘起信論》的「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故」。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能夠超越一切的法相,安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如果你已經破參,但不是在修般若波羅蜜,這表示你沒有轉依真如。只要能夠轉依真如,就一定能夠修學般若波羅蜜而究竟成佛,不會再退回二乘法或凡夫外道境界,這就是「必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