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开悟与传承】简体版序:实证佛教学派的建立

这本书原来是委托文津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当时的授权范围包括简体版,虽然文津并未出简体字版,笔者也不能自行出版。直到2021年3月,真观才和文津合意,终止了版权。笔者当时只是初出茅庐,没有任何名气,文津却愿意出版这本书,虽然讲好无偿解约,我还是包了一个红包给出版社,表达我的感激之意。目前,文津还有余书没卖完,我想只要原版还买得到,我就不用再出正体版,希望文津可以多赚一点钱。毕竟,出版社的经营也是很不容易的。

这本书是笔者的硕士论文,不得不迁就学术界的尺度,但当时已经鲜明地提出一个主张,佛教的核心是实证而不是哲学或信仰。〈绪论〉说到:

目前学术界研究禅宗,大多把禅宗当做一种思想……如果是思想,就会有流变的问题,年代越远,流变的情形就会越严重……

如果是事实真相,就没有流变的问题,只有如实不如实的问题。以物理学为例,它是研究自然律的科学,从古到今的物理学发展史,只是人类不断发现自然律的过程,已经证实的自然律,不会被后人所扬弃。在科学的领域中,没有思想领域中流变的问题──这是二者很大的不同。

从各种佛教典籍很频繁地使用「如实正观」「正观不颠倒」「依法不依人」「证解」「亲证」「现观」「触证」「印证」等等与客观事实的发现有关的词汇,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教的核心宗旨是客观的事实真相,而不是主观的思想哲理。

封底折页的内容简介则说:

禅宗的开悟,就是证解阿赖耶识。证解阿赖耶识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发现,由于这一种客观事实的发现,使得一个人可以解脱生死。阿赖耶识的具体内容,一向列为绝对机密,它是参禅者所必须破解的疑情。由于证悟的内容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开悟也是有客观标准的。上一代的禅师便依此客观标准印证他的弟子,并将所悟的内容一代一代的传授下去,形成禅宗的传承。

真观之所以懂得禅宗,不得不归功于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的萧平实老师。1999年,我读萧老师的书,同年冬至破参,2000年到正觉同修会参加共修,2003年通过禅三的勘验。2003年同修会发生第三次法难,有多位亲教师、执事和开悟弟子,受到学术界错误的研究成果影响而退出同修会。同修会决定做学术研究,因而成立编译组,由笔者担任首任组长。随后真观自费攻读硕士和博士,都是为了支援同修会的学术研究。

萧平实老师是集佛魔于一身的特殊人物[1],一方面全面复兴佛教的义学与修证,包括禅宗、唯识、中观、阿含,范围之大,思辨之严密,元朝以下,无出其右者。一方面,他却纵容执事在道场当中争夺权位。若干重要执事,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怵目惊心的地步。真观不只是耳闻,更多次受到迫害。这些执事卑劣的品行,让人怀疑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最终因为琅琊閣大量的爆料,很多学员离开正觉同修会,包括许多被印证为开悟的增上班学员,还有亲教师、助教等执事。有些人虽然畏惧报复,暂时没有离开,却完全不理会正觉同修会的规定,持续将同修会的内幕公开在互联网上。

面对琅琊閣等人的质疑和挑战,正觉同修会只针对法义做出回应,却无法对执事的卑劣行径提出辩解。如果只有零星的案例,还可以按「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处理,然而同修会执事的卑劣却是普遍现象,甚至越是掌握权力的执事,其人品就越卑劣。所谓的修行,无非就是修正身口意行,如果同修会的法义那么胜妙,为什么这些执事人品如此不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正觉同修会最大的问题,是胜义谛与世俗谛的部分没教好。萧老师经常讲「大乘法是胜义谛,二乘法是世俗谛」,因此他大部分的弟子都以为「自己既然学大乘法,一定也懂得胜义谛」,悟前并未在胜义谛上面用心,悟后也不知道怎么转依,大部分的人都停留在六住,无法继续向上突破。实际上,大乘与小乘都有胜义谛与世俗谛,只要落入相、名、分别就是世俗谛,离开相、名、分别才是胜义谛。正觉同修会并没有教人离开相、名、分别,反而有许多作法加深了徒众的相、名、分别。

同修会建立了严格而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强调「上位菩萨」的权威性。这种状态的延伸,就是团体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同修会是全球唯一的正法团体,自己则是正法学员,身份远高于其他人。

有一位道友相信正觉同修会的宣传,很欢喜地告诉我:「萧老师是地上菩萨,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我所得的是上品菩萨戒。」真观问:「你是以什么为菩萨?」他说:「就是萧老师啊!」「你是指五蕴吧?」「……。」他还算乖觉,立刻警觉到不妙!因为《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个行邪道的人,怎么可能得真实上品戒?[2]

同修会一位学员去世,好几百个道友去参加丧礼,绕棺送行,包括四位亲教师。事后,这四位亲教师被要求在班上跟自己的学员忏悔,理由是他们「伤害了亲教师尊贵的形象」。正觉同修会还将毁谤亲教师曲解为「破羯摩转法轮僧」,将不愿告密的人扣上「波罗夷」。正觉一向自称「正法道场」,却这样曲解戒律,把戒律当成斗争和控制徒众的工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正觉同修会的第二个问题,是擅自减少见道的要件,还不能住于胜义谛,便印证为见道。经过萧老师印证过的人,号称是七住大乘见道,绝大多数只有六住的开悟(知道阿赖耶识的具体作用)。这些六住菩萨不懂得胜义谛,甚至连声闻见道都没有!经过三次法难和琅琊阁事件,退转的比率估计有两成以上。《菩萨璎珞本业经》讲,七住以上不会退转,可见这些退转的人并不是七住,最多只是六住而已。这么多人退转,说明萧老师的勘验标准不符合经教。

正觉同修会的第三个问题,是擅自增加见道的要件,妄称声闻和大乘见道都必须有未到地定。[3]要知道,见道只断见所断烦恼,不断修所断烦恼,因此只要验证六见处达到不疑,入三解脱门,便可以在一次对话当中证得,如《阿含经》就有很多凡夫当下证初果的记载。未到地定则是要修的,已证未到地定的人可以薄贪嗔,要是见道必有未到地定,应该至少证二果,而不是只有初果。禅宗的见道,也可以在一个机锋当中成就,并不需要定力。见道需要的「定」是「心得决定」,而不是未到地定。

正觉同修会的第四个问题,是擅自规定在家居士不得接受供养。事实上,在家菩萨接受供养并不违反戒律,甚至《菩萨戒本》还将「不受重宝」列为轻戒,[4]也就是说,不接受别人的供养才是犯戒。就像《西游记》讲的那样:「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他们施设这种错误的禁戒,必导致在家菩萨弘法的困难。真观以在家菩萨的身分弘法,接受供养,他们便诬谤为「破和合僧」[5]。这么做是「非律言律,律言非律」,是篡改戒律的行为,比个人破戒严重百千万亿倍!

哪些人可以受供养,并不是依身分而定。《佛藏经》说:「我听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这是说,佛陀允许正在修解脱法和已证解脱法的人接受供养,而不是其他人。《佛藏经》:「舍利弗!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则是说,有邪见的人,佛不允许他接受供养,甚至也不允许他出家。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发普贤行愿的人「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这是因为他发了菩提心,跟是否出家没有关系。《法华经》说:「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这是因为他有正见,信受大乘佛法,跟是否出家没有关系。《大般涅槃经》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百千倍报,若施外道断烦恼者得无量报,奉施四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如来世尊,所得福报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这表示一切有情皆可受施,只要是布施皆有功德。「供养」是带着恭敬心的布施,供养的对象是修习解脱法或证得解脱法的人。实证佛教学派的老师,或者已经分证解脱,或者正在修习解脱法,并且都发普贤行愿,可以让施主获得无量报,正是佛经讲的「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真观原本只想做一个单纯的学者,但事与愿违,在正觉同修会持续迫害之下,最终建立了「实证佛教学派」。2008年,正觉同修会规划「中国佛教史」和「印度佛教史」的研究课题。这是极困难的任务,尤其是《印度佛教史》,英国的渥德尔和日本的平川彰各写一本,号称名著,却饱受垢病,但几十年来也没有更好的著作出版。萧老师在亲教师会议询问,没有人承接任务,于是便让我找其他学者共同来做这件事,并且指示执事们讨论经费如何拨发。2009年初,孙淑贞给我写电邮,她认为学术书籍跟一般书籍没有什么差别,说有人愿意以业余的方式来写,不需要花同修会半毛钱,问我意见。我发现双方的认知相差太远,即使勉强接下,也不会有好下场,立刻声明放弃。当时我已找到两位学者,三个人都认为两个课题应该不计代价继续做下去,所以我们仍然在2009年3月21日成立「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2010年7月出版《实证佛教导论》以现代学术证明佛教的核心义理是不可推翻的客观事实,探讨的范围包括原始佛教、般若中观、法相唯识和教外别传的禅宗,内容函盖佛教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是实证佛教学派奠基之作。2018年1月出版《文艺佛心》提出实证佛教学派的宗旨:「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2018年5月出版《实证佛教修行方法》有系统地讲解修证的知见和方法,并建立实证佛教学派的修学纲领:「勇发普贤行愿总摄戒行,安住真如三昧深入禅定,遵循四依三量增上慧学。」虽然不离唯一实相,但解说方式与修证方法与其它宗派不同,认同的人逐渐汇聚在一起,终于形成实证佛教学派。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在『实证佛教』后面加上『学派』两个字?感觉上气势变小了。」我说,「实证佛教」就是佛教,加上「实证」二字,只是提醒大家佛教以实证为核心。「实证佛教学派」是在全体佛教当中,选取部分的法义做为学习的重点,应机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理性态度的法行人,而不是崇拜大师的信行人,修证的位阶大约是初住到十住的习种性菩萨,而不是所有的佛教徒。我们格局比较小,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又特别关注学术研究,加上「学派」二字还是比较相称的。我们会持续以三乘见道的证量,发表符合三量的学术论文,荷担如来末法事业,直到正法住世因缘灭尽为止。

《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写于实证佛教学派成立之前,但与后来的著作一脉相承,现在出简体字版也没有太大的变更,因此把它列为实证佛教学派的重要著作。这本书有两个比较重大的错误,请读者留意。

第一,笔者当时仍分不清开悟与见道,将二者统称为「悟道」,后来才知道:开悟是知道密意,但没有转依,相当于六住;能够转依,入三解脱门,才是七住真见道。禅门史传记载的大部分是开悟的公案,像「好雪片片,不落何处」这种转依的公案比较少。禅门所谓的「得法弟子」,只要求开悟,并不要求转依。

第二,据2019年湖南大学郑翔高博士论文《张九成的儒佛会通思想历程》的考证,张九成的开悟,应该是在遇到大慧宗杲之后,而不是先前的闻蛙鸣。

《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字数比较少,因此再补上十二篇文稿,作为本书的附录《朝圣者的旅程》。前者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后者则是虔诚的修证报告,集结为单行本,记录真观创立实证佛教学派的历程。对住位菩萨来说,这应该是很重要的参考书。

吕真观

2021年6月12日

序于桃园市诚信爱心家园


[1]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2:「从现量中得者气力粗,从比量中得者气力弱。气力粗者能入佛,又能入魔。气力弱者入得佛境界,往往于魔境界打退鼓。」萧老师要是看到真观评价他「集佛魔于一身」,心里肯定乐得很。

[2] 七住以上的菩萨能够以慧眼见到法身如来,住于平等,所得才是真实上品菩萨戒。这跟谁来传戒无关,主要还是受戒者具有永不退转的功德,因此假名为上品戒。事实上,真正的了义法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众生与佛有异,已是不了义法,何况是区分菩萨的位阶和菩萨戒的品位!

[3] 萧老师对禅宗破参的标准是有过修正的,早期书中曾说过破参不需要定力,见性才需要定力。

[4] 《菩萨戒本》:「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堕、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5] 「破和合僧」是指将一个和合、共同诵戒的出家僧团分裂为两个出家僧团。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