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实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来不去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这时候佛陀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请你代表我去探问维摩诘居士的疾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报告佛陀:「世尊啊!这位上人,很难跟他应答。」也就是说你跟他讲什么法,他总能讲出一个更高明的法,结果这些弟子统统都败下阵来。并不是他们不能代表佛陀去探望维摩诘,而是不能代表佛陀去跟他应答。人家讲了什么他对答不上,会让人觉得佛陀怎么没有教出一个实力相当的弟子来,这样也是很不好意思,对不对?

「深达实相」,实相是指般若实相或诸法实相,这两个是同义词。大家要注意,台湾释印顺等人认为《般若经》讲的「空」跟《阿含经》「无常、苦、空、非我」讲的「空」是一样的。这是不仔细读经,才会犯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般若经》最重要的法义一定是诸法实相。在佛经里面,「真」「实」「我」「常」「涅槃」,这些词基本都是同义词。所以,诸法实相的「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空,与「无常、苦、空、非我」的有为空是完全不同的。

后面的话也是在称赞维摩诘居士,和全经的法义关系较远,我就不解释了。

声闻弟子不用讲,连菩萨弟子都不是维摩诘的对手,文殊师利菩萨不上阵也是不行了,所以他就遵照佛陀的旨意,去探问维摩诘居士的疾病。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毘耶离大城。

大家知道文殊师利菩萨要过去,一定会演说很胜妙的佛法,所以统统都跟过去。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这时候维摩诘感应到:「文殊师利跟大家要一起过来!」立刻用神通把屋内的家具全部清干净,包括服侍他的人也都不见了,只剩他一个人躺在一张床上。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进到维摩诘的宅舍,看到屋子里空空的,只有一张床。这时维摩诘说:「你来得真好啊,文殊师利!你是用不来相而来,我们是用不见相而相见。」

「善来」这两个字在佛经里面经常出现,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便有一段记载:「时,弗迦娑复白佛言:『我今欲于佛法出家。』佛即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得阿罗汉。」善来,相当于「来得好」,这句话实际上是禅门机锋,只要学人前世的根基深厚,便可能在这一句话当中立刻破参开悟,甚至证得菩萨阿罗汉的果位。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什么说是不来相?不来相就是无相。不来相、不见相都是「一相所谓无相」。按照世俗谛观察,是有来、有见,按照胜义谛来看就是一相所谓无相。

文殊师利言:

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对啊!居士!已经来了就不用再来了,已经去了就不用再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它来也可以,说它去也可以,因为它遍一切处,你说它来,它本来就在那里。你说它去,它也在别的地方,现在也不需要再离开你。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为什么呢?说「来」说「去」只是随顺世俗而说,实际上「来者」和「去者」都是第八识,第八识并不是从哪里来,也不能去到哪里。世间人看到有来、去的法相,也只是妄想而已,无论是能知见的七转识或所知见的六尘相都是了不可得。

且置是事。

意思是我们暂且不讲这个。不来不去或者无知无见这种法义,是胜义谛的,圣贤虽然安住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他们也同时知道「诸法空相」,不会落于一边,因此不需要一直讲世间人不容易懂得的言语。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