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與「我所」

我們觀察到的境界相,和我們用來觀察境界相的,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我們說「我看到這個杯子」,這裡的「我」是能觀察的主體,杯子是被「我」所看到境界相。能觀察的我,我們就直接稱之為「我」,而「我」所看到的杯子、房子、世界等等,就稱之為「我所」。我生存在這個世界,我可以去認識外面的世界,所以這個就是我。我去你家裡,看到沙發,沙發雖然是你的,但它是我所看到的,所以也是「我所」的範圍。包括你這個人,對我來說也是「我所」,因為你也是我所看到的。你也一樣,你能看、能聽、能感覺、能做事的,那個就是你的「我」,是主體;你認識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客體,就是「我所」。

《駭客任務》和《全面啟動》這兩部電影,所探討的都是境界相,也就是「我所」。在這兩部電影裡頭,他們都能知道自己是在虛擬世界、是在夢境裡頭,所以境界相對於他們來講是如夢如幻,然而他們認為那個能觀察的主體,卻是「真實的」。但是在王晉康的小說《七重外殼》竟然提到:連這個「我」也是假的!它在理論上的突破,遠勝過《駭客任務》和《全面啟動》。

《七重外殼》小說中,有一個人叫吳中,他是美國一個科研基地的中國科學家。吳中請小舅子甘又明去科研基地做一個測試,脫掉他所有的衣服,穿上一種叫做「外殼」的東西。外殼是一種很輕很柔的衣服加上頭盔,上面有很多的神經傳感乳頭,把整個人都包裹起來。外殼和一個大型的電腦相連接。這台電腦是用來模擬虛擬世界的。這樣,穿上外殼之後,他所感覺到的,統統都是虛擬世界。

科研基地要找人來測試虛擬世界的技術是不是無懈可擊。測試的過程,就是讓一個人穿上外殼,然後把他送到虛擬世界當中。在虛擬世界當中,如果測試者發現虛擬世界的破綻,他就可以喊停。然後,工作人員就會把他帶回真實世界,並把他的外殼脫下來。成功的測試者,可以得到一筆高額的獎金。

甘又明第一次進入的虛擬世界是在海裡,在那裡碰到毒梟,快要被打死的時候,他喊停。工作人員替他把外殼脫掉。但是,把外殼脫下來這件事情也可能是模擬的。甘又明必須反反復復地判別,他是在真實世界,還是在虛擬世界。

剛開始的時候,甘又明還說:「這太簡單了!」吳中告訴他,虛擬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在一個封閉世界裡頭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動沒動。如果有一條太空飛船以光速等速直線飛行,太空船內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相對於外面的世界,是在做光速運動,除非太空船有一個窗戶可以讓他看到外面的參考物。可是,那個虛擬世界並沒有這樣的窗戶。

甘又明又說:「我孩提時的記憶,電腦不可能知道呀!比如我媽媽的長相,電腦是不可能知道的,對不對?」吳中講:「你說得對。但是只要你一動念,回憶過去的事情,電腦立即可以監測到,並把你的這些記憶再天衣無縫地加入到虛擬世界中去。這樣一來,你還是沒有辦法分辨清楚。」

小說的結尾,是甘又明脫去他身上的外殼,並且拿到了那筆獎金,但是他還是認為他仍在虛擬世界裡頭。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對他來講,現實和虛擬世界並沒有什麼差別。

夢境和現實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很少人能夠知道自己在做夢。有一種說法,要確定自己是否在做夢,可以掐一下自己,看會不會痛,如果不會痛,就是在做夢。但是,有的夢是會痛的。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夢見自己下地獄,一個鬼卒拖著他,經過滿是釘子的地面。他完全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皮肉被撕裂,肝腸拖了一地的痛苦,他當時完全分辨不出那是夢境。

如果你沒有來聽今天的講座,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由此可見,我們大腦裡的模擬機制是很厲害的,絕對不下於小說裡的超級電腦。小說裡的超級電腦還可以讓你找到破綻,但是你從小到大一直沒有接觸過真實世界,你卻一直不知道。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