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經典非常奧妙,第一句話就把所有的義理全部講完。甚至前面三個字已經把所有的法義全部講了。真的嗎?有這麼厲害嗎?你聽完解釋就知道。

這一句的主詞是觀自在菩薩,也有人翻譯成觀世音菩薩,這是因為在梵文裡頭,觀自在菩薩是複合名詞,它的梵文字母和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所以解讀成觀自在菩薩或者觀世音菩薩都可以。但是我認為玄奘的翻譯比較對,觀世音菩薩只是一位菩薩,如果譯成觀自在菩薩,就可以認為是每一位菩薩,只要能夠觀自在,就會得到《心經》所說的功德受用,所以我們採用玄奘的翻譯,不說他是觀世音菩薩,而說他是觀自在菩薩。

菩薩就是未來佛,只要你已經發了菩提心,喜歡修習大乘法,人家叫你菩薩,你就不要推辭,說「我不是菩薩」,也許你只是凡夫菩薩或者新學菩薩,你還是菩薩,因為你將來一定會成佛。

什麼叫觀自在?就是觀察到有一個「自」的存在。這個「自」相當於《雜阿含經》講的「我」,也就是第八識。經教中所說的「我」,往往是指輪迴當中不會變易的主體。佛陀講,久遠劫以前有兩個鬼在地獄拉火車,不是在鐵路上跑的那種火車,是上面冒火很燙的車子,有一個牛頭鬼卒,身材很高大,隨時都會拿鞭子抽祂們。一個鬼替同伴求情:「祂已經這麼累,你就放祂一馬吧!」牛頭鬼卒生起氣來,用鐵叉把祂刺死。其實在地獄裡頭死掉是好事,祂發了菩提心,就讓祂很快離開地獄。佛陀說:「你們以為那時在地獄拉火車的那個鬼是誰啊?你們不要以為是別人,就是我啊!」佛陀這樣講,表示當初在地獄裡頭拉火車的那個可憐鬼,跟講話的佛陀,一定有某個地方是一樣的,如果完全不一樣,佛陀就不會說那個就是「我」。日常語言中講的「我」,很多時候都是指生死輪迴當中不會變易的主體。這個主體,其實就是佛教講的第八識。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第八識,我們常常用「我」這個字來稱呼祂。

佛陀弘法分為三期,第一期講聲聞跟緣覺法,結集成《阿含經》;第二期講般若中觀,結集成《般若經》;最後一期講唯識經典。有的人以為,三期佛法前後不一。實際上,這三期的佛法都是法同一味,可以用某一個東西把它們貫串起來。《阿含經》講的「我」,《般若經》講的「空」,其實都是唯識經典講的第八識。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知見,你用這個知見,就可以把全部的佛經串起來,統統都不會解釋錯,因為這個就是讀懂經典的鑰匙。《實證佛教導論》在這方面有詳細的論證

所以,「觀自在菩薩」其實就是觀察到第八識存在的大乘修行人。這個地方已經把經義都告訴你了,也就是說「觀自在」三個字就是總持。佛法當中,可以用來總持一切佛法的經教還有很多,例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人家問你「佛法是什麼」,你可以用這八個字回答,以後就算有千佛、萬佛出世,他們都不會說這個是錯的,這叫做「俟諸千聖無有疑惑」。總持,就是佛法的核心理念,有了總持,就好像拿到一把鑰匙,你可以在佛法的世界遨遊,統統都不會碰到障礙。如果沒有這把鑰匙,你就會說:「奇怪!《阿含經》《般若經》跟唯識經典,講的都不一樣。」或者說:「禪宗、三論宗,各宗各派講的都不一樣。」很多人研究佛教,好像進入迷魂陣,他認為各家說法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他沒有找到這把鑰匙。這把鑰匙是什麼?就是第八識。你只要明白第八識,就可以貫通佛教的法義。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