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後面講的色、受、想、行、識,我們等一下再解釋。很多人解釋《心經》,把「空」解釋成空無、沒有東西。我可以跟大家講,這樣解釋是錯的。這個「空」是指第八識。要怎麼證明呢?證據很多,現在時間很少,先舉龍樹菩薩的《中論》作為證據。《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這是說,因為有這個「空」,所以一切的法,都能夠成就。一切法包括色、受、想、行、識,也包括杯子、桌子、椅子,反正你只要講得出來的,統統都是一切法。這句話其實是在講第八識能夠圓滿地出生三界萬法,這個是第八識才有的特徵。如果把這個「空」解釋成一無所有,或者解釋成虛空,請問它可以出生一切法嗎?當然是不行的。《中論》是在詮釋《般若經》,所以你要知道,在《般若經》裡面,「空」經常是指第八識。為什麼用「空」這個字來描述第八識呢?因為第八識安住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裡面,祂的自住境界沒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就用「空」來稱呼祂。但是我要先聲明一點哦!不要看到「空」就以為是第八識,不一定。佛經不容易懂,有時候一個東西用很多名稱去稱呼它,有時候同樣的字表示不一樣的意思,你必須要參考上下文,去判斷它真正的意思。
「照見五蘊皆空」意思是說,觀照到色、受、想、行、識其實都是第八識。這樣就能夠「度一切苦厄」。
你不要看到經教這樣講就接受,你必須明白它的原理,才能夠實證解脫。我們所以會有一切的煩惱跟痛苦,都是因為取相分別的緣故。什麼叫取相分別?比方說你拿起一個杯子,你會說「這是一個杯子」,看到男人你說「男人」,看到女人你說「女人」,因為取相分別,所以會談戀愛,會思念,會自殺,會有很多的煩惱。像劉邦看到秦始皇出來巡行的陣仗,排場非常大,很羨慕地講:「大丈夫當如是也!」這表示說一個人要做到這樣才叫做大丈夫。有的人讀歷史,覺得劉邦很有抱負跟志向,但是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那句話正是典型的取相分別。他取什麼相?取大丈夫的相,他認為大丈夫就是要這樣。後來他自己做了皇帝,為了維持權勢,必須殺害無罪的功臣。也就是說,當你取相分別的時候,就會有種種的煩惱跟痛苦。反過來說,只要不取相分別,就可以把痛苦滅掉。般若波羅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度一切法」就是不取相分別,「到彼岸」就是涅槃。不取相分別才能夠到彼岸,因為涅槃沒有一切法相可得。
既然你知道色、受、想、行、識統統都是第八識,而第八識的自住境界沒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色、受、想、行、識全體都是第八識,全體都是空,也就是全體都沒有法相。第八識原本就沒有一切的苦厄,而第八識才是真正的「我」,菩薩證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方便地說:「菩薩能夠度一切苦厄,能夠安住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菩薩的五蘊將來也會證有餘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這就是《心經》講的解脫的原理跟方法。經文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初見道的菩薩所行的般若波羅蜜多還不夠深入,要更加深入觀察五蘊皆空,一直到八地,就能夠滅掉一切的煩惱。但是,五蘊一定是苦、空、無常、非我,所以五蘊最多只能安住在有餘涅槃,仍然有附屬於生命的微苦,但是菩薩不會以此為苦。度是超越的意思,菩薩能夠超越諸苦,所以說是「度一切苦厄」。剛才有人問我:「難道見道之後就真的沒有一切的苦厄了嗎?」我講「不是」,這是就菩薩的五蘊身去回答,因為初見道的菩薩智慧力還不夠強,必須要悟後起修,才能漸次斷掉煩惱,證有餘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
「度一切苦厄」的前提是「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菩薩要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五個統統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因為它們是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們看成第八識,這就是「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統統都沒有法相可得。你在大乘開悟的時候,會知道色、受、想、行、識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的。這是世俗諦的觀行,等到觀行成就之後,你就可以轉入勝義諦,安住在大乘經所說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境界。世俗諦的觀行是必須實證的,你聽到我這麼講只是文字般若,就算你有修所成慧也只是觀照般若,你還是沒有發現真相,只是隨順解脫,還沒有分證解脫。你要怎麼發現真相?你要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色、受、想、行、識,證明這個是事實,這樣你才不會再有懷疑,才能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過程叫做覓道,覓是尋覓的意思,道就是真理和道路。當你知道第八識怎麼出生五蘊,就是大乘的開悟,開悟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你可以緣勝義諦安住在一真法界、不二法門上面,這樣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最後必然能夠「度一切苦厄」。這個就是它解脫的原理。
大乘見道的時候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然後要將近兩個阿僧祇劫之後,八地菩薩才證有餘涅槃。這中間的時劫雖然很長,但是你已經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日常生活當中大部分的煩惱都不會真的困擾你。這個地方今天不講它,因為它是聞、思、修、證的第四階段,今天不太可能到這裡,除非你的根器非常好,等我講完的時候有人大乘見道,也不是完全沒可能。
「舍利子」是舍利弗的別譯,他請問佛法,佛陀就說法給他聽,也順便說給在場的人聽。這跟法義無關,繼續往下看。
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風,相當於物質和能量的最小單位。四大所造色,就是由能量和物質所構成的東西。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和《雜阿含經》的「色……不異我」,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說,色法和第八識不相異。「不異」是沒有差別的意思。第八識按照含藏的種子出生色法。這個種子又是你的五蘊在過去造作所形成的,它們互為因果。你過去世修習善法,這一世才能夠到人間來。你造善、造惡的時候,第八識會幫你記錄成種子。像電腦硬盤裡頭儲存的那些資料,可以輸出到屏幕或者是打印機。我們過去世造善、造惡就是輸入資料,第八識用種子的形式記錄這些資料,人死掉相當於關機,再活過來相當於再把電腦打開,屏幕又重新現起畫面。屏幕的東西跟電腦硬盤的資料,是不是不相異?(有人答:是的。)這個是「不異」的意思,經文不是亂講的,它有事實作基礎。你如果把它當哲學看,最多只能修到修所成慧,必須發現第八識如何現起五蘊,才是大乘的開悟。
身體是色法的一種,稱之為色身。第八識記錄你過去世的業行,以種子的形式存到第八識裡面,當你應該受生的時候,祂就流注種子,產生相應於業行的色身。你的身體也許很強壯,或者很衰弱,這都是果報。也就是說,你的色身其實是第八識流注種子顯示的功能,所以看到色身就等於看到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這個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有點像電影的畫面,你可以說「裡面有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或者說「有一個警察打死一個壞蛋」。這樣講當然也可以,這是世俗諦的觀察。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個螢幕一直在那裡,我們可以講「我其實沒有看到人,只看到螢幕」,可以這樣講吧?(有人說:可以。)因為所有的影像都是在螢幕當中嘛!同樣的道理,既然所有的色法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你可不可以講「其實我只看到第八識」?(有人說:嗯。)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不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注意噢!這個空是指第八識,第八識沒有一切的影像可言,就像螢幕本來是空白,沒有東西,影像是後來加上去的。加上去的東西比喻三界萬法,三界萬法出生之後,其實還是第八識,就好像影像都是在螢幕上面。你這麼看待的時候,你的情緒起伏就放下來了。就好像你去看電影,不看畫面的起起伏伏,只盯著螢幕,這個螢幕一直都沒有動過啊!你也可以這樣看,對不對?菩薩大乘見道以後,看待世間就是用這種態度,所以可以度一切法到彼岸。假設有人罵他:「你這個王八蛋。」他心裡馬上想:「哦,這個也是第八識現起的法相嘛!」所以他不認為有人在罵他,甚至也不認為有一個我被人家罵。開罵的人是第八識,被罵的人也是第八識,這樣等於是第八識在罵第八識,對不對?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話要把它展開成十六句。「受……亦復如是」展開成四句:「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六個識都有受,稱為六受身。六個識就是六個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受是心所有法,也就是心所呈現出來的功能,它是由第八識流注種子,變現成這些東西。所以你觀察到六個識都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就等於看到第八識種子的流注所現起的功能,所以它們跟第八識也沒有什麼差別,你看到受就等於看到第八識。這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亦復如是」要展開成四句:「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也是第八識流注出來的,它跟第八識沒有什麼兩樣,就是第八識,字面上的意思是這樣。想,在《阿含經》裡面定義成了知,知道就是想。比方說我現在這樣(舉起拳頭),你知道是拳頭,這個就是想。那我現在(伸出一根手指),你知道是一個指頭,這也是想。大家看這件衣服,你知道是紅色的,看那件衣服,你知道是黑色的,這也是想。我們一般所說的想,是意識想東想西,《阿含經》說這也是想。一般人知道的「想」只有最後一種。
這個想跟第八識又沒有兩樣,所以是「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這樣有沒有聽懂?文字要先聽懂,有沒有道理以後再去驗證,這個就是聞思修證的次第。六個識都有了知,了知就是知道是什麼東西。想是心所有法,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呈現出來的功能,當你能夠觀察到這個現象的時候,也可以說你觀察到第八識。
「行……亦復如是」要展開成四句:「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身行、口行、意行;第二種解釋叫做六思身。我們現在只講身行、口行、意行。這個非常重要,因為身行、口行、意行會造善、造惡。所謂的修行,就是修正身行、口行、意行。
禪定是一種意行,經典說這個叫「三摩地所行影像」,因為它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影像,就好像一個大螢幕現起一切的影像。其它的身行、口行、意行也是如此,它們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影像。
你聽我這樣講是不夠的,你如果不驗證它,最多只能成就修所成慧。怎麼驗證?要透過觀行。你要用感官和意識去觀察第八識怎麼樣現起身行、口行跟意行。這個才是實證。我們今天講的都是可以實證的,不是戲論。這個地方今天沒有辦法仔細講,你如果有興趣,請你去看《實證佛教導論》第五章,有關行蘊的部分。
「識……亦復如是」要展開成四句:「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你要注意一下,識有八個,這裡的「識」只是指前面六個,《阿含經》有定義,五蘊裡面的「識」是前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不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你如果想要懂得基礎佛法,要讀《阿含經》,但是你讀《實證佛教導論》會更省事,因為我把《阿含經》重要的經文,都分門別類地引出來,而且都有解釋。有了別能力的東西就是識,像眼識可以了別青、黃、赤、白等顏色,耳識可以了別聲塵,它都有了別的對象。這六個識其實會消滅,當你睡著的時候,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東西。而且這個識它起起伏伏的,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有什麼證據?要怎麼觀?《實證佛教導論》裡頭有寫。大乘開悟的人會知道,這六個識其實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它跟第八識沒有兩樣,它也就是第八識。 六個識不是心所有法而是心法,在我看來,心法比心所有法更虛無縹緲,因為心所有法是已經現行在起作用,心法是全體心所有法的集合。以意識來講,意識能夠想事情,能夠判別善惡等等的法。其實,意識了別功能都是想心所的功能,意識其他的功能,也都有心所有法和它相應。把意識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來,就是意識。就好像瀑布其實是由水滴所形成的,水滴的集合就叫瀑布。同樣的道理,意識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來,那種流注的狀態,就把它說成意識。其他的識也是一樣,都是由第八識流注種子所形成的。所以你看到六個識,就等於觀察到第八識,它是在講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