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涅槃就是死,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涅槃有四種: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其中有三種涅槃是活著的時候證得的,只有無餘涅槃才是死亡,而且只有小乘的無餘涅槃人才必須死,如果是佛所證的無餘涅槃又不用死了,也可以把命留下來。所以,把涅槃解釋成死亡是一般人的錯誤觀念。如果把無餘涅槃解釋成死亡,一般的人死亡應該也可以叫涅槃。但是阿羅漢和辟支佛所證的涅槃,死掉以後不會再輪迴,這跟一般人死後會再輪迴是不同的。
有些人講:「無餘涅槃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也不對,因為經教不是這麼定義的。在經教裡面,無餘涅槃是把五蘊(色、受、想、行、識)和意根消滅掉,然後保留第八識,讓第八識單獨存在。你可以參考《實證佛教導論》第五章,證無餘涅槃的理論跟方法,裡面都有寫。所以,第八識獨存叫無餘涅槃,並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消滅掉。我知道有些人的觀念跟這個不符合,所以他會有懷疑。因為我們時間不多,所以只舉一個經教。涅槃到底是有東西還是沒有東西?《大般涅槃經》說涅槃是常、樂、我、淨,又說:「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也就是說,並不是之前沒有涅槃,在阿羅漢證無餘涅槃的時候才突然間有的。也不是說初果分證解脫的時候,本來沒有涅槃,忽然有一點點涅槃,證二果的時候多一點點,證三果又多一些,證四果(阿羅漢)的時候終於把涅槃都證得了──如果是這樣,也是本無今有,經教講涅槃不是這樣。
這裡要解釋一下。阿羅漢是解脫道的第四個果位,前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阿羅漢。初果就是剛才講的聲聞見道,實證聲聞法的核心命題六見處,並且可以斷掉三縛結,《實證佛教導論》有定義,你可以自己去看。
涅槃不是本無今有,表示它是常住法,一直都有,所以《大般涅槃經》講涅槃是常、樂、我、淨。這個觀念很重要,但你以前聽的可能不是這樣,你要以經教為準,不要誤會涅槃就是什麼都沒有。
「我」是指生死輪迴當中不變的主體。在生死當中把第八識稱之為「我」,當阿羅漢把五蘊(色、受、想、行、識)滅掉,不再輪迴,這個時候「我」就改一個名字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和「我」都是第八識的別名。同一個東西,有不同的名稱,這種情形在佛經裡頭非常多,很多人以為不同的名稱就是不同的東西,就以為佛教有不同的法義。其實佛經有簡單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識,其餘的就是被第八識出生的三界萬法。你只要抓住語言文字真正的意義,把這個體系摸熟了,再去讀一切的佛經,很容易就會讀懂。
聲聞人所取證的無餘涅槃,必須把五蘊滅掉,所以聲聞人的無餘涅槃是第八識不入名色。名色是指色身和意根。如果你下輩子是胎生或卵生,受精卵就是你下一世的色身。此世生命終結之後,第八識入於名色就會有下一世的生命;第八識不入名色而獨自存在(簡單地講就是「我」不再投胎),就是無餘涅槃。所以無餘涅槃並不是死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無餘涅槃是第八識獨自存在的狀態。
有餘涅槃是指阿羅漢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的狀況,所以有餘涅槃命還在,人還沒死,不要把涅槃都想成死亡。
再來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般涅槃經》講「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這表示涅槃的體(第八識)老早就已經存在了。第八識的自住境界,沒有一切的法相可得,當然也沒有一切的煩惱,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種涅槃是大家都有的,但是眾生不知道,所以說眾生不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到你大乘開悟,知道第八識是怎麼運作的,隨後又轉依祂的清淨性,就方便說你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很多經教都講眾生常在涅槃,這是說眾生一直都住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必須等到大乘見道的時候,才知道為什麼經教要這麼說。第八識不能了別六塵相,也不能了別一切的痛苦跟煩惱,跟無餘涅槃沒有兩樣。阿羅漢所證的無餘涅槃是把五蘊和意根滅掉,其實涅槃本來就已經存在的,只是把五蘊、意根消滅掉,讓涅槃顯現得更為明顯,所以安立另外一個名稱叫無餘涅槃。
另外一個是無住處涅槃,它是在成佛的時候才證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乃至不住一切法,所以稱之為無住處涅槃。證無住處涅槃的時候,實證諸法只是依 業力與妄想而有,實際上從來不曾出生,只有第八識才是唯一的真實,因此也同時證得無餘涅槃。這種涅槃是二乘聖人所無法想像的,菩薩能够依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推想無住處涅槃,但是菩薩却始終覺得某些法是真實的,所以不能說已證得無住處涅槃和無餘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彼岸就是涅槃。這是什麼涅槃呢?人既然還沒死,所以它不是無餘涅槃,而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什麼不是無住處涅槃呢?因為菩薩還沒有成佛嘛!至於有餘涅槃,就不一定了,要看菩薩有沒有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初見道的菩薩,還沒有成就菩薩阿羅漢果。要等到八地,才成就菩薩阿羅漢果,證有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