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跟大家講佛法的基礎架構,現在就用《心經》跟《大乘起信論》來證明它。《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注意看這個地方,是不是把那兩個部分都講出來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我們出生以前根本就沒有五蘊,是出生以後五蘊才具足的,死的時候五蘊統統都消滅掉,下輩子的五蘊跟這輩子的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五蘊是被第八識所出生的法。第八識,就是「五蘊皆空」的那個「空」。因為三界萬法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把三界萬法都看成是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法相,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
《心經》這裡顯示佛法的兩個層面,勝義諦和世俗諦。什麼叫做世俗諦呢?比方說我現在拿起這個杯子(手舉著茶杯出示大眾),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這是杯子,這個就是世俗諦。世俗諦一定會具備三個條件,相、名、分別。這個杯子有一個形狀,能夠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對不對?這個就是它的相。然後我們會幫它安立一個名,替它取個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麼東西去察覺它?用你的覺知心,用你的分別心去察覺它,這叫分別或覺想。這樣就具備了三個條件:相、名、分別。覺想或者分別,就是你的覺知心所起的分別作用。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就叫世俗諦。剛才我們講的佛法架構也是世俗諦,因為那也不離相、名、分別。
什麼叫勝義諦呢?勝義諦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相,乃至離開一切的法相,包括凡、聖,是、非,男、女等等相對待的法相。離開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勝義諦。《心經》的「諸法空相」可以讓你從世俗諦轉到勝義諦。因為你知道五蘊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論》的用語,就是整個都是一個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別心,所取就是六塵萬法。能夠分別、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認識的世界,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統統打成一片,這就是「唯是一心」。這樣,你能說「有一個杯子被你看到」嗎?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識,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識,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沒有能認識的主體,也沒有被認識的客體,這就是勝義諦遠離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論》說這種境界叫做「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別的經典說這個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