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本覺,有人毀謗,說「這是外道思想」。實際上,本覺就是第八識的了別性。第八識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根身,是指有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身體。器界,就是物理世界,包括山河大地、桌子、椅子。種子,就是能夠產生功能差別的東西。它相當於電腦的資料,可以儲存在硬盤裡面,也可以輸出到屏幕和打印機。種子儲存在第八識的時候沒有作用,一旦流注出來產生作用,就是三界萬法。
有的人質疑:「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裡面並沒有講到唯識啊!」其實《阿含經》是用很隱晦的措詞講唯識,一般人看不出來。因為在結集佛經的時候,他們不願意讓其他人輕易得知佛法的內涵,所以把機密的佛法用隱晦的方式去說。已經證果的人看到這些隱晦的說法,還是能夠明白,但是凡夫外道就會對經教產生誤會。結集經典的人希望大家能夠依止證果的人學法,所以才這麼做。但現在證果的人已經很少,所以不得不公開聲聞法和緣覺法,不然佛法就要提前滅亡了。
《阿含經》在什麼地方講第八識?《阿含經》講五陰「非我、不異我」,這句話裡面的「我」就是第八識。你可以看是不是解釋得通。五陰非我,意思是說,五陰不是第八識。為什麼呢?五陰是被出生的法,第八識出生五陰,它們的體性不一樣,所以說五陰不是第八識。五陰不異我,意思是說,五陰不異於第八識。「非我、不異我」,這兩個「我」都是指第八識,但是它們的意義有微妙的差別。「非我」的「我」偏指能藏的心體,能藏的心體常恆不變,所以與念念變異的五陰不同。「不異我」的「我」偏指所藏的種子,所藏的種子和五陰互為因果,所以說它們不相異。所謂的互為因果,是說第八識流注種子會形成五陰,而五陰的造作則可以熏成種子。
另外,《阿含經》在講到識的時候,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識陰,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另一個意思就是第八識。玄奘譯《緣起聖道經》,是從《雜阿含經》當中,單獨譯出來的。這個小經非常重要,那是佛陀自述過去世修證的經過。菩薩先從老死往前追溯原因。老死代表附屬於人生的一切憂悲惱苦。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的緣故。菩薩一直往前追溯,追溯到名色,再往上追溯就是識,他沒有講這個識是什麼,只說:「我齊此識,意便退還,不越度轉。」這一句《雜阿含經》譯成:「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是說,追溯到這個識就是最後一支了,沒有辦法再上去。然後他再從識,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因果關係。因為有識的關係,所以有名色;有名色的關係,又有六入;有六入的關係,就有觸,然後一直下來,乃至因為有生的關係,所以有老死。他做完十因緣法的逆觀和順觀之後,又再度起觀。可是第二次的觀行和第一次有顯著的不同。雖然菩薩也是從老死開始往前觀察,但追溯到識的時候,又往前追溯到行,再由行追溯到無明。然後他又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因果關係,因為有無明的關係,所以有行;有行的關係所以有識;有識的關係,所以有名色……到最後又有老死。細心的人會發現,第一次逆觀到識的時候就上不去了,第二次逆觀卻從老死一直追溯到無明。其實這兩個觀行是不一樣的法門,第一次是十因緣法,第二次是十二因緣法,這兩個法所講的「識」意思不一樣。意思不一樣,卻用了同樣的「識」字,所以一般人看不懂。十因緣法的「識」是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祂是一切法生成的根本,所有眾生的第八識都是無始以來的存在,找到第八識當然就找不上去了。十二因緣法的「識」則是前六識,前六識是因緣所生法,當然可以往前找它的前緣。
這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從名色可以往上推出第八識的存在?在沒有佛法的時代,能夠觀察因緣法的人,只有兩種:辟支佛和菩薩。他們過去世已經修習很久,雖然生在無佛之世,但根器都很猛利,能夠成就禪定功夫,並且發起宿命通,知道自己和別人過去世的業行。所以他會知道五陰(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身心的總和)其實是善業、惡業的果報。假設有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缺了一隻右手,有宿命通的人去觀察,發現過去世他是一個將領,答應人家「你投降的話,我保你毫髮無傷」,人家投降以後,他卻把人家右手砍斷了。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一定有一個東西在記錄善惡業,然後根據過去的善惡業去現起色身。
胎生和卵生的動物,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受精卵,由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很多細胞,最後成長為完整的生命體。受精卵的分裂是很驚人的事情,如果你用一個細胞去做組織培養,它只會生成許多同樣的細胞,而不會變成一個生命體。人的身上有兩百多種細胞,胚胎的分裂極為複雜,它怎麼會知道某個地方要有神經細胞,某個地方要有皮膚、胃、血管和各種不同的細胞,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
有宿命通的人知道,色身是我們的果報,這表示在製造色身之前,有某個東西已經先了別他的業種,然後將色身造成相應於善惡業的樣子。這個人過去世違背諾言剁掉人家的右手,第八識透過種子了知他的業行,按照業行造出他的色身,讓他缺少右手,以酬償因果。顯然在造身的過程當中,第八識隨時都要看這個色身是不是跟業種一致,好像一個建築師按圖施工,要看建築藍圖,也要隨時注意建造中的房屋。所以,菩薩和辟支佛從色身逆推成因的時候,他找到的「識」是第八識,而不是六識身,因為只有第八識才能夠了別根身和種子。
佛法所講的果報有兩種,一種叫正報,正報就是五陰。像色身的種類,一隻狗跟一個人的差別非常大,健全跟缺陷差別也很大,所以它是正報。識陰也很重要,如果你很聰明,你就很有辦法,如果說你特別的笨,這也是果報。五陰是正報,其他的東西是依報。最重要的依報是環境,也就是器世間,包括山河大地,乃至地球、太陽、月亮統統都包括在內。《優婆塞戒經》說,如果有一個眾生殺生,那個業力會使得全世界的農產品減產。你大概沒想到會有這種事吧?這個叫做共業。眾生偷盜、邪淫、大妄語、酗酒,也會造成類似的共業效果。這表示環境是我們的果報,而且這個果報是由大家共同的業力去造成的。地球上的動物、昆蟲和各種有情,它們的第八識統統都會影響到地球的環境。第八識依據眾生的共業形成器世間,祂必須了知眾生的業種,也要了別器世間,器世間才會相應於眾生的業力。
第八識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這個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本覺。本覺只有大乘見道者才知道,所以這也是大乘見道的內涵。《大乘起信論》說:「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如果你能夠知道本覺,這就是開悟(始覺),因為凡夫和二乘聖人都不知道(不覺)。但是,大乘見道者對於第八識的了別性,知道得並不多,所以他必須繼續觀行,直到究竟成佛,才能全部了知,這時候才稱之為究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