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要知道喔!第八識既然能夠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祂就應該有兩個部分,像這個杯子裝了水,裡面的水可以增加或減少,也可以裝別的飲料,但是杯子不能變來變去,不然就沒有辦法裝水。同樣的道理,第八識積集種子記錄業行,所藏的種子一定會不斷改變,但是能藏的心體,也就是能夠存放種子的容器,必須不生不滅。因為這個緣故,《成唯識論》說第八識不斷不常,也就是心體不會斷滅,種子念念變遷。
《大乘起信論》說得更明白:「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不生不滅的心體,這裡稱之為如來藏,相當於《成唯識論》講的「能藏」,也就是能藏種子的容器。八個識都必須依附於如來藏,才能夠顯示它們的生滅作用,這個部分實際上就是《成唯識論》講的「所藏」,也就是所藏的種子。所藏的種子會現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的功能差別,包括八個識的了別作用,也是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些都是此處所謂的「生滅心轉」。(生滅的)種子必須依止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才能運轉,二者和合,無法分割,合稱為阿賴耶識。一般所說的阿賴耶識是單指第八識,但此處的阿賴耶識是廣義的,八個識的生滅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內。
以上這段話非常有名,一般稱之為「真妄和合」。真,是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妄,則是指生滅心現起的作用。很多學者以為這是《大乘起信論》新創的法義,實際上這可以在《雜阿含經》找到依據。真妄和合的法義比較難,但把它搞懂,才有辦法聞思成熟,進入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只要時節因緣一到,立刻就能大乘見道。
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心體。如來藏裡面有一些生滅的種子,種子流注出來就產生一切的功能體性,這都是生滅心的功能。生滅心必須依附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體,才能夠運轉。譬如車輪不斷地轉,但是車輪的軸心不能動。又譬如硬盤,儲存的資料雖然不斷改變,但硬盤的外殼必須不變,不能像沙子那樣鬆散。阿賴耶識就是這樣,有一部分是不可改變的,另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兩個部分和合在一起,叫做阿賴耶識。
為什麼說它們非一非異呢?這是講阿賴耶識的能藏和所藏,一個是常住法,一個是生滅法,二者體性不同,所以說它們非一;二者和合,無法分割,所以說它們非異。大乘見道的目標是真心,也就是能藏的心體如來藏,但是你必須認明阿賴耶識的生滅作用,才能推論出如來藏的存在,因為二者非異,我們不可能離開阿賴耶識去認明如來藏。
《成唯識論》講能藏的時候,說「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講所藏的時候,說「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祂都會馬上記錄下來,造成種子的改變,流注成果之後,原來的種子就失去感果的功能,這也會變更所藏的內容,就好像硬盤的資料一定要不斷地改變才能記錄資料。
《大乘起信論》後面這段話很重要:「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此識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祂「能生一切法」,所以也可以把一切法當成祂的功能體性,這就是「能攝一切法」。這段經文正好符合前面所說的基礎架構,有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識,也有被出生的一切法(三界萬法)。因為第八識能生萬法,所以祂就能攝一切法。《心經》講「五蘊皆空」,這是因為五蘊皆是「空」(第八識)所生,所以「空」可以含攝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