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說:「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加趺坐,端身正意。」這是說,剛開始的時候用打坐去修習。不打坐也可以修,後面它會講。
「不依氣息」,依氣息而修,例如數息法,那是共外道的禪定。「不依形色」,像意守丹田、觀想,或者看線香的火頭,都算依於形色,這也是共外道的法門,可以修成禪定,但是沒有辦法見道。「不依虛空」,你也不要存想物理世界的虛空或觀想的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也不要存想固體、液體、動能或熱能。「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也不要緣覺知心去起修,例如有人叫你忽略「所取」而關注「能取」,能取就是覺知心,你要是這麼修就不是真如三昧。
「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這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也不把「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的想法放在心裡。為什麼可以這樣呢?因為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原本就是無相,這符合見道者的現量觀察,所以不需要「想」,自然就會有這種如理作意。在大乘見道以前,必須依靠正教量修習真如三昧,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
「前心依境,次捨於境」,要是你覺得有境界的存在,馬上要起作意「境界相也是第八識,也是空」,這樣就把境界相給捨掉了。
「後念依心,復捨於心」,這個心是指七轉識(覺知心),接下來你要注意,如果自己以為七轉識真實存在,馬上要起作意「七轉識也是空」,這樣就把心相給捨掉了。
「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這裡是在總結前面的話,意思是說,當你察覺七轉識正在攀緣外境,只要把「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的般若正見提起來,就能讓七轉識不再攀緣外境,此時你仍然會察覺到七轉識的心相,只要再把般若正見提起來,就可以把七轉識的心相滅掉,因為全體都是一真法界,沒有哪個東西能夠離開真如。比方說你聽到外面有一個聲音,聲音就是外境,你馬上起一個念頭「外境界就是空」,這樣就把散亂心收攝回來。然後你再作意「我現在能夠聽到聲音的這個心它也是空」,這樣就把心相也捨掉了。
這個地方講的「真如」是指第八識跟三界萬法都打成一片。我上次說勝義諦像是電影的螢幕,世俗諦的一切法就像是螢幕現起的影像,有哪個影像能夠離開螢幕?統統離不開。這個就是「離真如不可得故」。你看電影的時候可以說「我沒有看到影像,只看到螢幕」。電影只是一個譬喻哦,真如比這個譬喻更進一步。看電影的時候,還有一個看電影的人在螢幕外面,但是真如卻包括一切法,連能夠了別的覺知心也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所以整個都是第八識,「唯是一心」,離開這個真如沒有任何一法可得。
真如三昧可以在打坐的時候修,但是更適合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你仔細地思維大乘法,把義理全部貫通,能夠用一句話(「諸法空相」「唯是一心」「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等)來總持,這樣聞思成熟,就可以開始修真如三昧。例如你聽到樓下講話的聲音,你就起作意:「講話的聲音就是空,就是第八識,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作意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字的世界觀。現在為了讓你聽懂,必須把它講出來,實際上修的時候,你只要把這個意思提起來就行了。剛開始的時候,心裡會有語言文字冒出來,這沒有關係,以後慢慢就會形成沒有語言文字的作意。要是一直有語言文字相,就沒有辦法離開世俗諦,所以你只要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聽到聲音,你的心裡面知道「這個就是」,然後「能夠了別聲音的耳識跟意識也是」,你不用把「空、第八識、一真法界、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這些名詞唸出來,心裡不要有語言文字,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就這樣,整個住在這種境界裡面。人家來罵你也是一樣,罵的人、被罵的人、罵的這件事情統統都是。吃飯也一樣,吃飯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飯這件事統統都是。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麼修,用這樣來發起輕安的定境,這樣叫做真如三昧。
「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它要求你一直這樣修下去,當你這麼修的時候,世俗諦的分別還是有。世俗諦的分別跟勝義諦的不分別同時存在,就好像電影的螢幕從來不會動,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滅滅,這兩個完全不會互相妨礙。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了別一切相,但是又同時住在真如三昧當中,《六祖壇經》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就是這個意思。
你要是沒有很重的邪見和慢心,很快就可以明白佛法的基礎架構和修習方法,但是你不要以為佛法那麼簡單,因為在世俗諦去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萬法,要三大阿僧祇劫,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能夠把觀行全部成就。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長的時間,因為要觀察的法太多,必須漸次去成就。
「究竟折伏一切煩惱」是講真如三昧可以消滅一切煩惱,相當於《心經》的「度一切苦厄」。「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意思是說,修習真如三昧可以讓你證果。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因為證果的人已經親見,見地不會退轉,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見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降伏煩惱的效果。
我以前修《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時候不懂得實相般若,所以只觀有為法,沒有觀無為法。如果有般若正見,它就可以跟真如三昧相通。境界相和覺知心都是有為法,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現起以後雖然如夢幻泡影,但仍然是第八識,仍然是空。安住在這個作意裡面,就會現起輕安,發起如夢如幻的覺受。曾有人問我:「如夢如幻不是很不實在嗎?」我跟他講:「不實在才好。難道你要很實在的痛苦嗎?生活當中的煩惱那麼多,覺得如夢如幻,你就不會很痛苦了。」修所成慧降伏煩惱的效果已經很好,一旦大乘見道,更不得了──你會知道「原來佛菩薩都沒有欺騙我們,果然五陰和三界萬法統統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馬上就可以自知自作證。你會對未證的佛法產生無比的信心,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究竟成佛。 「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你要是懷疑、誹謗,就沒有辦法進入佛法的實證之門了。至少剛開始要稍微信一下,你可以說「你講的好像有點道理,但跟我知道的佛法不一樣」,不要一下子就整個把它否定掉,你要看看經教是不是這樣寫的,你再去觀行看看:「說不定他講的是有道理的。」另外,心高氣傲的人和懶散的人也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你要降伏慢心,也要精進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