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真觀2015/11/24
講於YY實證佛教交流小組
《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是真觀最重視的經典之一。它講的是大乘了義法,只要反覆地閱讀它,很快就能聞思成熟,發起修所成慧。經中還有不少線索,可以讓人破參見道,唐朝的永嘉玄覺禪師即是因閱讀此經而悟道的。因為這部經特別有價值,所以,真觀為破參的學員開設的華嚴班便選了它作為教材,好讓破參的學員以經印心,並且能夠深入真如三昧而不退轉。如今,此經已大略講授完畢,遂由予樂整理成文,分享予大眾,但願大家都能夠契入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
由於真觀的提倡,真如三昧成為許多人關注的重點,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只作語言文字上的討論,而沒有實際上修習,不免流於紙上談兵。還沒有發起真如三昧的人,應該反覆精讀此經,只要聞思成熟,融會貫通大乘了義法,自然就可以發起真如三昧。
大乘見道的要件是證解阿賴耶識,並且能夠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只要能夠轉依真如,不久之後必定發起真如三昧。如果破參之後,一直沒辦法發起真如三昧,很可能是一直沒有轉依真如。破參屬於見地,只要在密室口說手呈,很容易勘驗;轉依則是心行,很不容易勘驗。破參的人若不能轉依真如,基本上與凡夫無異。要是他的煩惱習很重,便有可能在道場裡面自讚毀他、爭奪權位,豐富的佛學知識沒有用於修行,反而讓他拿來建構自欺欺人的藉口。甚至會有一些崇拜權威的徒眾跟著他,一起不擇手段地毀謗正當的修行人。煩惱習比較輕的,也會因為未能轉依,仍然以自身五蘊為重,沒有辦法生起勇猛的菩薩性,即便看到直道而行的人遭到惡意毀謗,為了避免被連累,他們選擇默不作聲,以求自保。
真如三昧的發起,可以證明已能持續轉依於真如,因此真如三昧的修證非常重要。依照聞、思、修、證的次第,它應該在聞思成熟的時候開始修。真如三昧與大乘「修所成慧」的修習方法非常相似,都是緣於正見而發起定境。但真如三昧所緣的正見為現量,修所成慧所緣的正見是正教量,這是二者的區別。因為二者非常相似,所以修所成慧的定境可稱為相似的真如三昧,只要隨後破參,證解阿賴耶識,立刻會轉為真正的真如三昧。所以相似的真如三昧也可以稱為因地的真如三昧,或者(因中說果)直接稱為真如三昧也沒有什麼過失。有的修行人會跳過修所成慧的階段,直接大乘見道,這樣的人必須補修真如三昧,免得退轉了。另外有一種人,他們一直沒辦法區分了義法與不了義法,只是知道大乘法的密意而已,卻被別人印證為明心、大乘見道,自己也居之不疑。這樣的人必須放下「自認為悟道」的增上慢,熟讀《維摩詰經》《央掘魔羅經》等了義經,以求轉依真如,否則有墮入三惡道的危險。
有一個修行人破戒,去找一位老師懺悔,這位老師教他修取相懺,要求他必須每天痛哭流涕直到見好相為止。實際上他已知道密意,只是還不能承擔,也不能轉依真如。他修取相懺,幾年下來都見不到好相,煩惱越來越重,甚至想跳樓自殺。據說,這位老師一向讓人家修取相懺,即使對方已經明心見性也不例外。此外,他專門勸阻別人修真如三昧,而不是教人修。
《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了義法一定是跟「空、無相、無作」相應。只要取相分別,一定是不了義法。一個修行人如果已經通達了義法,怎麼還會去修不了義法呢?所以已經開悟的人還去修取相懺,說明他的轉依是失敗的;勸已經大乘見道的人去修取相懺,更是錯誤的教導,不堪作為一名菩薩法師。要是他能夠轉依真如,卻老是教人修習不了義法,乃至用不了義法來抵制了義法,這是毫無道理的!
(有人問: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可不可以修取相懺呢?)還沒有明心的人不管用什麼方法懺悔,一定會取相分別,但真觀會勸他儘量緣文字般若或觀照般若修因地的實相懺悔,這好過取相懺百千萬億倍。真觀在實證佛教研究中心講《大般涅槃經》,有一次午間休息,兩位學員想把沙發床攤平,他們沒有找到隱藏的腳架,便取了兩疊包好的書墊在底下。那兩疊書是《菩薩道入門經論》,包括《心經》《大乘起信論》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他們知道以後,很不好意思,問我要怎麼懺悔。我說:「如果你們承認自己是真正的如來,知道下面這兩疊書只是假名的法,懂得這個道理就是懺悔;如果你們沒辦法承擔,就每天痛哭流涕直到見好相為止吧!」這兩個人很聰明,都選了第一種方法把自己的過失懺除。要知道,若是不取相分別,眾生即是佛,這是真正的佛。兩尊真正的佛,下面擺兩疊假名的法,哪有什麼承擔不起的!除非自己自甘下賤,不承認自己是真佛,才會承擔不了。
我們的一切煩惱都從取相分別而來,沒有取相分別就不會有「故意」和「過失」。只要沒有取相分別,所有的法都與解脫相應,這是本來解脫、一向解脫,從來都是解脫。只要不取相分別,三界萬法皆是一心,整個打成一片,統統都是一真法界,根本沒有內、外,彼、此,凡、聖,法、非法,乃至種種的差別相統統不可得,能夠這樣安住,還有什麼罪、不罪,持戒、犯戒的問題?用這種方式,一舉將煩惱滅掉,不正是「得第一義,度一切法到彼岸」嗎?這正是般若波羅蜜,諸佛菩薩最讚許的法門。
大家不要以為必須破參才能修真如三昧。真觀在破參之前就在修習真如三昧,當時我經常思維憶念《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日常事物、親朋好友……看整個三界萬法,全部都是如夢如幻。那時我雖然不知道第八識是什麼,卻用這種方式修成定境。這是因地的真如三昧,一旦知道密意,它立刻就變成真正的真如三昧。因地的(相似)真如三昧,所緣的義理是正教量。正教量也是一種正見,憶念正見即是正念,正念相續即是正定。三昧是緣智慧境而出生的定,是定慧等持,和其他的定不同。三量都是正見,但只有現量才能稱為智慧。從正見修成正定,操作程序很簡單,並不複雜。最困難的部分是正見,主要是初學者沒有辦法區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
區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的口訣很簡單,但我如果不講,大家想破頭也不一定想得出來。要是不會,就只能修習外門的法,例如供養舍利、禮拜佛像、放生、稱名念佛等等,而沒有辦法進入佛法的堂奧。乃至已經破參知道密意的人,還是有很多人不會區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老是修習不了義法,就沒有辦法轉依真如。
有一個出家人,專門供奉舍利,他供奉的舍利不是佛陀肉身火化留下來的,而是在佛像前或者其他舍利旁邊突然出現的舍利。他把這種舍利稱為「法頌舍利」,以便和「身骨舍利」有所區別。其實這種舍利仍然是身骨舍利,經教才是法頌舍利。他們主要的修行,就是供養禮拜這種舍利,然後讓它越來越大,還出生一些小舍利。這種修行方法,只是在修集福德資糧而已,跟佛教的核心義理無關,沒有辦法解脫三界的煩惱。佛菩提道的核心義理是般若波羅蜜,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而究竟成佛,身骨舍利只是佛陀施設的方便法門,如果大家都懂得般若波羅蜜,就不需要有身骨舍利了。我們要懂得抉擇,般若波羅蜜才是了義法,而不是供養身骨舍利和佛像這種法門。
區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的口訣很簡單:「會讓你落入相、名、分別的就是不了義法,能讓你離開相、名、分別的才是了義法。」(請多讀幾遍,免得忘了。)這個判別標準只要你的思辨能力在中等以上,就能聽得懂。懂得之後,全心投入,把自己浸泡在了義法當中,也許只要一兩個小時就能發起真如三昧。先前有人到實證佛教研究中心聽課,再把《實證佛教入門》(目前已修訂為《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出版)帶回去看,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發起真如三昧。還有那位修取相懺差點自殺的學員,他聽真觀解釋《心經》,馬上掃除破戒的陰影,立刻發起真如三昧,能夠經常住在輕安境界。這些學員都可以證明,真如三昧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這個法門。
口訣雖然簡單,但在實修當中,仍然會遭遇困難,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都落在相、名、分別裡面,這種思維和認知的模式很難轉變。真觀雖然一直跟大家講了義法,有些人還是會被不了義法所繫縛。有一位破參的學員看到《菩薩瓔珞本業經》:「若破十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萬四千,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發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他很緊張,跑來問我:「老師,這個很嚴重啊!」我問他:「這裡有沒有落入相、名、分別?」他說:「好像有。」我又問他:「這樣是了義法還是不了義法?」他說:「應該是不了義法。」但這是佛說的經典啊!你有沒有膽識,可以不理會呢?如果你可以,就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用多久就能發起真如三昧。有的人個性膽怯,就會說:「這怎麼可以?佛說的經典一定要遵循到底啊!」真觀答:「佛也講《心經》《金剛經》等等了義法,又教我們要主修了義法,你怎麼不遵循呢?」不能主修了義法,要發起真如三昧就很困難了。(有人問:這樣會不會落入狂禪?)我們已經發起普賢行願,至少有世俗菩提心,有些人還有勝義菩提心,怎麼可能落入狂禪?所以不用緊張,只要同時注重三個修學綱領(普賢行願、真如三昧和四依三量),絕對不會落入狂禪。
《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好像什麼都沒有了,但其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一切的法相,有真實心第八識、一真法界。這個義理可以讓你離開相、名、分別,緣於勝義諦而安住,是真正的了義法。它絕對超過剛剛講的「若破十戒……三位、十地一切皆失」。(有人說:本來就沒有法相,哪裡來的三位、十地?)是的!如果認為自己有三位、十地,你就著相了,現在有人幫你把三位、十地的法相斷掉,高興還來不及,有什麼好擔心的?
菩薩的心行和別人不同,能夠遠離一切法相是菩薩最高興的事,他不會想:「好歹我現在也是初住位菩薩,已經進入三賢位,丟了三賢位,便要去三惡道打滾,這怎麼得了!」(有人說:能夠丟掉一切法相才是好事!)是的。因為涅槃沒有一切的相、名、分別,如果還有相、名、分別就不是解脫了。《菩薩瓔珞本業經》也說:「三賢十地之名,亦無名無相,但以應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佛子!汝應受持一切佛法等無有異。」由此可知,三賢十地仍是為了度化眾生而施設的不了義法,真正的了義法是「一切佛法等無有異」。
《維摩詰所說經》記載,他方國土的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是怎樣開示佛法的?」維摩詰居士說:「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講了很多「是什麼」,都離不開相、名、分別。他方國土的菩薩聽到以後說:「啊?這裡的佛竟然是這樣開示的啊!」祂們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和祂們所知道的佛法是不一樣的。維摩詰居士解釋道:「你們不要驚訝,這是我們的世尊為了教育新學菩薩而施設的法門。」他沒有講世尊為久學菩薩講了什麼法,但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是說離開相、名、分別的法。
所以,只要講「是什麼」,就是不了義法;講「什麼都不是」,才是了義法。了義法和不了義法都要用語言文字宣說,所以都屬於世俗諦。勝義諦是出世間智者所緣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語言文字的境界。但是了義法可以讓你離開相、名、分別,緣於勝義諦而安住。
請大家好好思維。想想自己所擔心、煩惱的是什麼?一定是你認為它「是什麼」才會去擔心,對不對?比如一個人擔心破戒,一定心裡面認定某種法「實有」「是破戒」,離不開「破戒」和「惡報」的法相。要是你已經明白「不是句」(一切有為法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若離業力與妄想,它們什麼都不是),你就知道講破戒、守戒、善報、惡報都是不了義法。因為我們過去執著蘊處界的法相,所以才會破戒,如果我們不執著法相、不取相分別,一定會恒順眾生:別人不希望的事情,我們不會加在他身上;人家希望我們做的,如果我們有能力,就會主動給他。
真觀此世施設的「不是句」,可以讓你離開相、名、分別,是真正的了義法,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根器,請大家經常思維它的義理,它可以讓你很快地聞思成熟,發起真如三昧。
按照《大般涅槃經》的記載,佛陀禁止出家人吃肉,而沒有禁止在家居士。你認為食肉戒是了義法還是不了義法?「食肉」有沒有守戒和破戒的分別?有沒有五蘊身和吃肉的法相?如果有,食肉這個戒律就是取相戒,它就不是了義法。
修真如三昧不適合守不了義戒,但是要守了義戒。了義戒只有一條──取相分別。輕微的取相分別稱為「犯戒」,比如心想:「我現在想要吃肉,肉很好吃,我就吃肉吧!」嚴重的取相分別稱為「破戒」,比如別人批評他,他氣得不得了,但是又辯不過人家,於是給別人扣個帽子,誣以逆罪「破和合僧」。這麼大的事,又必須給自己足夠的理由:「我是宣說正法的菩薩法師,這個人竟然敢冒犯我,我怎麼對付他,他都是活該!」這是嚴重的取相分別,因此毀破菩薩戒體,叫做「破戒」。(有人問:為什麼了義戒也有守戒、犯戒、破戒的分別?)語言文字只是假名而已,明白這個道理的人能夠解脫,不知道的人自生繫縛。
聞思成熟的人必須專修了義法,要是雜修不了義法,真如三昧就不容易發起。更糟糕的是以不了義法為主修,這樣真如三昧肯定不能發起。雜修不了義法,真如三昧若有若無;如果能夠整個投入了義法,真如三昧一旦現起就不會退失,二者差別很大。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我不能守五戒嗎?」真觀不會這麼說。一旦你懂得了義法之後,你再去修習不了義法也等於是在修習了義法。王安石《夢》詩寫得好: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王安石《夢》
重點是知道有為法(包括取相戒)如夢幻泡影,不可取著,由此而隨順世俗,修習一切善法,成就如夢如幻的功德。用這種知見和心態隨學世間一切善法,就全部都是了義法,不落相、名、分別。
如果你想發起真如三昧,真觀推薦你精讀《維摩詰所說經》,它的解釋從《實證佛教通訊》第19期開始連載,請千萬不要錯過。(編按,目前已集結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可在網上下載。)
文件夾:OneDrive/Open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