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這是進入初住位的三個條件。大部分的人發菩提心只符合第二條和第三條,而不符合第一個條件。什麼叫做「真如」?《大乘起信論》講: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以真如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問曰:若如是者,眾生云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剛才有人問,開悟這個詞是怎麼來的,這是經教依據之一。悟,就是開悟。入,就是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轉依真如,安住在一真法界。開悟只是破參,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三界萬法。必須轉依真如,才是入不二法門。具足悟與入,才是大乘見道。
進入初住位的關鍵就在於「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真觀經常講真如,十信位沒有滿足的人只要來讀真觀的書,看懂之後很容易就會進入初住位,甚至六住、七住位。
「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就是一真法界。所有的法,統統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現起的功能差別,種子即是心的所藏義,能藏與所藏打成一片,便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三界中的蘊、處、界萬法,實際上什麼都不是。我們覺得好像有種種的法(現象)生起,它們就像電影、電視螢幕中現起的影像,只是假相而已,並不是真的曾經有那些法出生過。
古代沒有電影、電視,佛陀便用空花來譬喻。因為你的眼睛患病,抬頭看見空中有花出現,其實空中本來沒有花,只是因為你眼睛有病才會看到空中出現了花。後來你眼病好了,空中的花就消失了,你不能說「空中的花消滅了」,因為空中的花從來就沒有出生過。三界萬法其實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必須有業力和妄想你才會知道它們是什麼。沒有業力和妄想,就什麼都不是,一切寂滅,一切都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觀施設的「不是句」(一切有為法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若離業力與妄想,它們什麼都不是)與《大乘起信論》是完全契合的。
「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第八識的本性不生不滅。那為什麼又會有一切諸法呢?「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妄念就是妄想,妄想不斷地熏習就變成業力。有了業力就會變生世間智者所認為的實體法。「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這與「不是句」的後半句是一樣的,真觀只是用了現代人可以聽懂的白話文重新詮釋了一次。
「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意思是說,三界的這些有為法根本什麼都不是,你用一切的語言文字都沒有辦法去描述它。因為一旦使用語言文字,就算你沒有業力,也一定會把妄想加上去。那要怎麼辦?——「離心攀緣」,如果七轉識不去攀緣諸法,不去攀緣妄念,三界一切有為的法相其實是「無有諸相」,什麼都不是。如果硬要說它是什麼,勉強可以說它是種子、是功能差別。
「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因為統統都是種子,就好像我們去海邊看到很多的波浪,波浪有生滅,但它們全部都是水,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我們看一切的有為法,你說「這是山河大地」,「這是男人、女人」,「這是房子、車子」,你講出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它們就是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那種子又是什麼?種子是心(第八識)的所藏義。所藏現起的功能差別還是所藏,所藏跟能藏打成一片,全部都是第八識,這樣就是「唯是一心,說名真如」。這就是真如的道理!真觀一直在想辦法讓你懂得真如的道理,讓你能夠「如理正念真如法」,以便護持大家早一點十信位圓滿,進入習種性的位階。你在悟後還是要緣著真如修般若波羅蜜,因為只有修習般若波羅蜜才能「度一切法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