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諸佛是普賢十願的第一個願。「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就是到處都是佛。而且你要注意一下,普賢菩薩講的是十方三世。十方,就是八方位和上、下兩個方位,也就是全部的方位。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也就是說,禮敬諸佛包括未來佛。誰是未來佛?比方說這位(其中一位聽眾)就是未來佛,我們大家都要禮敬他。我們不用跪下來禮敬,但是要用心禮敬,要知道他的體性跟佛一模一樣,用尊敬佛的心情來尊敬他,對其他的眾生也是一樣,這樣你才能夠成就禮敬諸佛的行願。

經教的用語很精確,這裡講的是三世佛,包括未來佛,但是後面講到懺悔業障的時候,普賢菩薩就沒有教你去找一個未來佛來懺悔。大部分的未來佛都還沒有見道,他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承擔不了你的懺悔。你要懺悔,一定要找果位高的佛菩薩,果位低的菩薩只能替你做證,沒有能力用神通力和智慧力來幫助你。過去佛,是指過去已經成佛,現在離開佛位,以各種身相度眾生的菩薩,例如觀世音菩薩,祂原來是「正法明如來」。你跟過去佛懺悔,祂當然有能力幫你忙。

但是,禮敬諸佛就要包括未來佛,這樣你的心量才會大。你的心量大,才會跟諸佛菩薩相應,才會跟第八識的清淨性相應。要是心量不大,一直被小事情糾纏住,就沒辦法明心。明心是不得了的事情,為什麼呢?一切法皆由自心所生。請注意,是一切法噢!你如果還為了小小的事情在那邊煩惱,你怎麼可能會找到那個東西,祂是一切法的根本啊!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把你惹得很不高興,三天三夜吃不下飯,煩惱性那麼重,心量那麼小,你要怎麼明心?沒有辦法!所以你要用普賢行願擴大你的心量。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就是我用普賢菩薩的這個願力。「起深信解」,什麼信解?「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你要起這個甚深信解,你才可能對未來佛起恭敬心。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證解第八識的體性而發起的。還沒有明心(證解第八識)的人,雖然沒有辦法發起勝義菩提心,至少要深信深解第八識的法義,知道無論凡聖,一切有情的第八識體性都是平等無二,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能夠出生三界萬法,這樣發起的世俗菩提心才能夠作為明心的正因。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雖然你現在不一定清淨,但是你的願力是清淨的,你的自性清淨心(第八識)也是清淨的。你要儘量用你的自性清淨心,還有自性清淨心的一切功德來發起普賢行願。

「一一佛所」,每一個佛前面,連未來佛也在內,這個很重要,不然你這輩子連一尊佛都碰不到。過去佛不會示現佛身給你看,就算你身邊有過去佛,你也把他當眾生來輕慢,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罪過。然後你又碰不到現在佛,這樣普賢行願要怎麼成就?它是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你不能一下子就忘得乾乾淨淨。所以你看到每一個眾生,都要常修禮敬。有的人在禮拜的時候觀想自己變化很多的分身,到很多佛前面去禮敬,你不一定要這麼修,重點在於你對一切的眾生都要有恭敬的心情。

普賢行願是不可思議的善業。為什麼呢?就算你對這隻小螞蟻的布施還沒有開始,但是你已經把它當作佛來尊敬了。眾生最受不了的就是被人家看不起:「你這個窮光蛋,怎麼樣!」你看不起他,他會覺得自尊心受損。你把一切的眾生都當成佛來尊敬,你說這個是多麼大的善業啊!不只這樣,以後你碰到他的時候,還會有種種的供養、稱讚、隨順等等,雖然你還沒有做,但是將來你總會做的嘛!每一個眾生都承受到你的善功德,累積起來是很驚人的,所以普賢行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裡頭有密意存在的,第八識就是自性普賢,第八識能夠現起色身,你從無始劫以來,豈不是有無量的色身嗎?這些色身面對一切的眾生,每一個眾生你都曾經在無量劫當中跟他們結緣,這就是「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你統統都在修這種禮敬。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就是說虛空如果有邊際,我這個禮敬才會停掉。「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果虛空沒有邊際,我這個禮敬就不會停掉,永遠都在禮敬。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這裡說要把眾生度盡,把眾生的業和煩惱全部清淨掉,我的禮敬才會停掉。簡單地講,就是把眾生全部都度成佛,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的禮敬永遠都不會停下來。

(真觀2017/1/29補注:《華嚴經》說:「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因此,更好的解釋是:業與煩惱等等的有為法皆是本來無生,既然如此,就沒有滅盡的問題。真正的眾生是第八識如來法身,祂原本就是常樂我淨,自然也沒有滅盡的時候。第八識的每一個作用,其實都在踐行禮敬、稱讚、供養等普賢行願。第八識的作用不可窮盡,因此普賢行願也不可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每一個願都有的,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等到你明心以後,你自然就知道這是跟第七、八識相應的,但是跟前六識不相應,因為前六識都有中斷的時候,不可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也不可能無有疲厭。第八識一向都是清淨,隨時都在為你服務,所以不管你是否發了普賢行願,祂都一直在奉行普賢行願,這是勝義諦的普賢行願。第七識是恒審思量,當你發起真切的普賢行願,第七識就會不間斷地指揮其它七個識(前六識和第八識),合作無間地修持世俗諦的普賢行願。

所以這個「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第七識跟第八識才有可能做到,如果你發起真切的普賢行願,你的第七識會時時記得要修普賢行願,雖然你的五陰身心還是會累,但是休息之後有了精神和體力,又會繼續修習普賢行願。

「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是作意,作意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字的世界觀,修禮敬諸佛所需要的作意,主要是「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要是你能夠將這個法義理解得很透徹(勝解),乃至明心之後得到現觀,這個作意就會成為第六識的無間作意(沒有間斷的世界觀),換句話說,在第六識存在的時間,這個作意也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樣修會產生很驚人的功德力。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