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真觀2011/4/16
講於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菩薩有慈悲跟智慧雙翼,才能圓滿佛果。慈悲是成就福德業的方法,主要是指行願,包括戒律在內。佛法的修行,不外這兩個重點。(有人問:方便呢?)方便有智慧的成分,也有慈悲的成分,你要怎麼分類都可以。
《實證佛教導論》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發菩提心是比較宗教性的,所以不方便寫太多。但是,這個部分很重要,因為我們修大乘法求開悟、明心,如果你不是一個菩薩,根本就不可能明心,你學習菩薩法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如果你只是想要取證無餘涅槃,為了這種目的而來學習佛法,《實證佛教導論》第五章和第六章講的聲聞跟緣覺法,你學完就算了事,不需要學菩薩法。但是你今天會來聽《實證佛教導論》,聽到第七章〈大乘法的實證〉,我相信你是菩薩種性的人,有心尋求大乘見道,因為這個關係,現在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如果你還沒有發起菩提心,就趁這個機會來發起。
即使你已經發過菩提心,再發一次菩提心都是有益的,菩提心只嫌少不嫌多,最好時時刻刻都去提攜它,因為發菩提心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為什麼呢?有為法才有生、住、異、滅,對不對?原來你沒有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從沒有菩提心變成有菩提心,這樣豈不就是有生嗎?(有人說:那它不一定有滅嘛!)如果有那麼一天,所有的眾生統統都成佛,不必再示現三界萬法教化眾生,諸佛會一起入無餘涅槃,這就是菩提心的消滅啊!因為菩提心一定是在蘊處界法當中存在的,當所有眾生全部度盡的時候,就不需要菩提心了。《華嚴經》雖然說眾生不可能度盡,但是我總是認為:眾生的總數雖然很龐大,卻不會增加,度一個就少一個,大家一起努力應該還是會度完的。(有人說:有一闡提人啊!)《大般涅槃經》講,一闡提很久很久之後他還是會生起善根,所以理論上並沒有哪個眾生不可能成佛的。既然這樣,眾生就應該有度完的時候。總之,菩提心是有為法,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你應該經常去增益它,免得它衰減了。而且,你發菩提心不可能一次就究竟,因為你沒有成佛,甚至連凡夫性都還沒去除。你現在如果已經斷三縛結就很不錯了。然後你再檢查自己,應該還沒有證阿羅漢吧?(大眾笑。)假設還沒有,你一定有煩惱,只要你有煩惱,你的菩提心就會跟雜染相應。甚至可以說,只要還沒有成佛,菩提心就不究竟。所以你每次碰到煩惱的時候,都要記得把菩提心再度提起來。
假設你的好朋友欺騙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筆錢故意不還。這個時候你難過沒有關係,但一定要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來應用,這樣你才是一個學佛的人。首先,你應該用智慧去觀照它,錢到底是什麼東西?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能取)還是我所(所取)?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裡頭的哪一界?同樣的,朋友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還是我所?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裡頭的哪一界?這樣講好像很麻煩,但當你嫻熟這種觀行之後,一念之間就可以做準確的分判。剛開始的時候,你只要分別某法(錢、朋友等等)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就行了。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樣把佛法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你就長出一隻翅膀了。
要是只用智慧觀察,沒有慈悲,你會變得很冷。你可能就丟一句話給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後果報你自己承擔。」(大眾笑。)我們用聲聞法對治煩惱,雖然也很管用,但卻錯失了度眾生的機會,因為你沒有菩提心,講話讓人受不了。
其實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來應用,心裡頭先起一個作意:「這個機會太好了!」(大眾笑。)為什麼呢?《維摩詰經》說,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世界沒有的,其中有布施攝貧窮和淨戒攝毀禁。他來跟你借錢,故意賴債不還,你不恨他、不罵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還,我就當作是送給你的,不要緊。」這就符合了布施攝貧窮和淨戒攝毀禁,未來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問:賴債的人比我還有錢,這樣算貧窮嗎?)貪得無厭就是貧窮,至少未來世會感得貧窮的果報。淨戒攝毀禁,就是你沒有做錯事,在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錯事情是毀禁。(有人說:本來是要還錢的,就是規定的事他毀壞了。)對,戒就是行為規範,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間法律有規定,跟人家借錢必須還,這是民事責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錢的時候就不打算還你,這個叫詐欺,可以構成刑事責任,當然算是毀禁。
這樣有沒有聽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廣度眾生,現在你跟他結了這樣的緣,他將來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賴債不還的人,要起歡喜心,不要講他的壞話。因為你講他壞話,攝受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我有一個親戚,他很討厭自己的兒子,只要跟兒子講話都是用罵的。他兒子也不跟他客氣,兩個人彼此憎惡。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八十歲了,還替兒子開一間公司。開公司要跟銀行貸款蓋廠房,非常麻煩。我跟他說:「您都八十歲了,這間公司開不成的話,就是一個爛攤子,到時候要怎麼辦?」但是他還是拖著老命在那邊做。為什麼呢?在我看起來,這就是業力,我這個親戚過去世一定虧欠他這個兒子,所以他再怎麼討厭兒子,還是要花很大的心血去替兒子掙錢。但是,兩個人的感情為什麼壞成這個樣子?如果過去世你的錢被人家賴掉了,你會怎麼做?你會辱罵他,到處跟人家講,彼此的感情很糟糕,所以現在世就變成這種果報。這種果報你要不要?如果不要,碰到人家故意倒帳,你千萬不要生氣,更不要毀謗他。你就當做那筆錢是布施或者借給他的。
以佛法來講,沒有所謂的給,統統都是借。為什麼?就算你現在是心甘情願地給他,還是借。每一個事件都有前因和後果,總不能說人家拿了你的錢,或者接受你的恭敬供養,未來際他對你一點回報都沒有,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所以你只要想到因果報應,你就不會覺得被人家倒帳有什麼不好了。你如果起歡喜心,這個賴債的人未來世不但會償還債務,還會對你非常好。你想想看嘛!如果說有人跟你倒帳一百萬人民幣,一百萬不是小數目,你可以買房子了。他跟你賴債一百萬,你沒有罵他,還體諒他,沒有講他壞話。他想到這件事情會覺得很慚愧,心裡會一直想:「某某某真是個好人,將來不知道怎麼報答他才好啊!」(大眾笑。)未來世他不但會還你錢,還會跟你講:「你真是個好人啊!」(有人說:借的時候是歡喜的借,還的時候也是歡喜的還。)
(問:同樣這種情況,他如果不覺得我是好人,反而覺得我是個傻子呢?)他雖然覺得你是個傻瓜,還是對你有好感的。為什麼呢?因為他至少不會恨你嘛!他雖然可能會說「你真是個傻瓜」,可是他不會恨你這個傻瓜,對不對?他只會痛恨跟他作對的人。他罵你傻瓜是他自己的不良習氣現前,而不是說你現在做了某一件事情讓他對你更加不高興,這要分開來看的。
(問:如果是法布施呢?也要還嗎?)接受別人的法布施也是要還的,禪師常常講「知恩、報恩」,知恩是指明心,報恩就是弘法。你接受人家的法布施而明心,如果不去弘法,也是有虧欠的。但這與其說是還,還不如說是在成就自己。明心的人應該不會有還債的感覺,如果有,一定是初悟的新學菩薩才會這樣。沒明心的人很希望明心,但是已經明心的人會覺得責任非常重,特別是見道功德明顯的人更是如此。你的般若慧越深,解脫功德越好,你承擔的責任義務就越重,但是將來的成就也會越大。明心以後,很多人功德受用不明顯,沒有獨立弘法的能力,這些人應該要協助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開悟、明心的人去弘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的智慧和解脫功德越高,面對的痛苦和打擊也就越強,這種痛苦跟煩惱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一定會大發脾氣或者乾脆不幹了。沒開悟以前只要聽課,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像掃地、擦桌子這些清潔工作,或者出錢贊助別人弘法。開悟以後去破邪顯正就很累,因為你會影響到別人的名聞利養,還有那些成見很深的人,他們會受不了,而反過來罵你,你要承受很多痛苦跟打擊。但是你已經有慈悲和智慧兩隻翅膀,所以還是可以越過這些痛苦跟煩惱,而且能夠迅速增長自己的福德和智慧。除非是聲聞心態很重的自了漢才會講:「我自己解脫就好,不要弘法。」有的人以為能者多勞,所以他乾脆把自己弄得很無能,就不必承擔責任。這樣當然煩惱不多,可是福德和智慧也很難增長。
等一下我們要講普賢行願,它的內容和十無盡願是相通的,十無盡願是初地菩薩的共願。從初發菩提心到初地,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在這個阿僧祇劫當中你必須完成三件事情,第一個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第二個是勇發十無盡願,第三個是通達百法明門。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是最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呢?你在這一世要做到雖然很困難,可是你只要先斷掉三縛結,最慢七返人天你自然就達到了,所以這個沒有那麼難。再來就是通達百法明門,這個比較麻煩,沒有那麼容易,但明心以後還是可以漸次證得。(嚴格奉行四依四不依,打好因明學的基礎,是悟後修習百法明門的重點,此部分留待《實證因明學》再詳細說明。)勇發十無盡願一定要等到初地嗎?不一定,現在就可以發,當然你現在發的十無盡願力道不會很強,但是發菩提心本來就是要不斷地增上發起,你不要因為一時達不到就不敢發菩提心。
有的人讀〈普賢行願品〉真的嚇到不敢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它講菩薩要修很多苦行,甚至講「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意思是說,剝自己的皮當成紙,折自己的骨頭當作筆,刺自己的身體滴血當成墨汁,這樣書寫經典,堆到像須彌山那麼高大。你要是看懂的話,不嚇死才怪,哪裡還敢發菩提心!但是大家卻沒想到,我們從無始以來,因為造作惡業輪轉三惡道被人家剝下來的皮、折下來的骨和刺出來的血遠遠超過須彌山和四大海水,發普賢行願所受的罪,不會比六道輪迴多,卻可以成就究竟佛果,為什麼你不敢發願呢?如果你還是不敢,可以增加一個條件「如果我有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就發起普賢行願」,這樣你就不用怕了吧!
坦白跟你講,對大乘見道者來說,這個條件其實是多餘的,因為他們都知道「五陰非我」,真正的「我」是自性清淨心(第八識),祂不受苦樂而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自性清淨心不必發普賢行願,卻一直都在奉行普賢行願,不管是凡夫或者聖賢都沒有差別。我們以五陰身發起普賢行願,只是以五陰身隨學自性清淨心的功德而已,五陰身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圓滿普賢行願,只有自性清淨心才能隨時奉行普賢行願。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害怕自己做不到。
如果你能夠發起普賢行願,功德也算我一份,我是勸發菩提心。(大眾笑。)我這一世看了南懷瑾先生的《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發起普賢行願,所以我如果有什麼功德,他也有一份。你不用怕功德被我們兩個人分走了,因為我們的功德你也有一份,你是隨喜功德。將來,你去勸別人發起普賢行願,我們大家都隨喜,每一個人都功德增上,自然能迅速圓滿智慧和福德而成就究竟佛果。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善財」是指善財童子,童子是未婚保持童貞的男子,不一定是小孩子。
「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和諸菩薩的尊稱。雖然普賢菩薩的位階超過善財童子,他卻不會輕慢善財童子,因為位階越高的菩薩越知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所以他們會隨順世間的禮儀,禮敬一切的眾生。
「如來功德」就是如來藏(第八識)不可思議的功德性用,因為第八識可以出生一切法,所以一切的佛法等於都是在講第八識的體性。「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意思是佛法永遠都講不完。有一次,我講某一個法,有一個人來質疑:「我不要你自己的看法,你告訴我經教依據在哪裡。」我答:「佛法是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記載到經教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你不要因為經教沒有講,就以為這個不是佛法。」其實佛陀不會完全沒有講,他多少會講一點,有些就會被結集成經教,有現量經驗的人讀了,自然就知道這是在講某個法,他可以用現量經驗去把略說的經教詮釋得很詳細。但是這位仁兄不承認我的解釋,以為是我在發明佛法,他沒有想過:「佛菩薩的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從現觀中而來!因為有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一直存在著,所以佛菩薩才能現觀到它們的存在,然後依據他們現觀所得的現量,演說正教,聽聞的人把語言記載下來才成為經教。因此,正法(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是先於經教而存在的,甚至是先於一切的佛菩薩存在的,菩薩成佛之後,不必皈依佛,不必皈依僧,卻還是要皈依法。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的原則。只要符合事實真相,不一定要有經教依據。甚至,我們可以用事實真相去勘驗經典的真偽和翻譯的正誤,因為現量的效力高於正教量,這是「依智不依識」的原則,智是現量所得,識是聽聞而來的知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你注意看喔!是「應修」,也就是說普賢行願是成佛必修的課程,不是說你可以選擇性的,要修不修隨你,它不是這麼講的。如來功德包括明心、見性、過牢關,這些都是你要成就究竟佛果少不了的功德啊!所以說你要不要發起這個普賢行願?很顯然是必須的。因為你沒有普賢行願在支撐,一旦碰到困難,你可能就會想:「算了,這麼麻煩又痛苦,我幹脆不要做算了!」但是教化眾生本來就很難,要滅掉自己的煩惱也很困難,你不能碰到一點點痛苦、挫折就不做了,這樣的話,你會像烏龜一樣爬。你要知道,成就佛果是不得了的事情,不要講別的,光是一個明心就不得了。明心、見性、過牢關,每一關都不容易,何況是後面的初地菩薩、八地菩薩,乃至究竟佛果!你老是在那邊爬,想要爬到哪裡去,從地球爬到極樂世界嗎?所以我們一定要起飛,我們要用慈悲和智慧讓自己飛起來,這樣才能成就。
修證都是越來越快,最初的障礙一旦能夠克服,以後就會迎刃而解。以解脫道的四個果位來說,從凡夫修到初果,要花多少時間?其實是無量劫,為什麼呢?因為你無始以來都是凡夫,斷三縛結證初果是最驚人的轉變。也許在你來看,初果沒什麼,其實它是最難的,因為眾生都執著在凡夫我見上面,難以超越,你教他斷我見,他反而罵你是邪魔外道。
接下來從初果修到二果要花多少時間?初果是七返人天,二果是一來(再一次來到人間),所以如果你很懈怠,就是六返人天。初果人很精進,七天七夜就可以證二果。這是初果修到二果要花的時間。
從二果修到三果要花多少時間?因為二果稱為一來,死後往生欲界天,頂多再來人間一次,他就會在人間證三果,所以二果修到三果不會超過兩世。
從三果修到四果阿羅漢要多久的時間?三果稱為不來,三果人死掉會生到色界或無色界,然後在那個地方取證無餘涅槃,總之不會回到人間。如果證三果之後沒那麼快死,據說只要幾個小時,最多幾個月,就能證阿羅漢。這是一位善知識講的,實際上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不可能太久,因為二果和三果都是越來越快,阿羅漢應該也是這樣才對。
解脫道雖然分成四個果位,但是你會發現,初果是最難證的,因為對凡夫來講,這個就是難以跨越的銅牆鐵壁。為什麼這麼難呢?主要是真正的善知識很難碰上,要累積很大的福德才會碰到一個,而且你布施一般人用處很有限,一定要禮敬供養佛、法、僧三寶。佛當然不用講,僧寶是指聖弟子,也就是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不一定要出家。你在凡夫位的時候,根本分不清凡夫與聖弟子的差別,所以你必須養成布施、供養的習慣,哪一天運氣好,你就會供養到一位聖弟子。你跟聖弟子結緣,將來跟他學法,你才有可能斷三縛結。要是你根本沒碰到佛陀、沒碰到聖弟子,你就聽不到正確的佛法,那你要憑著自己的力量去斷掉三縛結,可能性幾乎是零。等到你證了初果,你會覺得初果沒什麼,貪瞋還這麼重,你自己不看重,但是跟凡夫比起來,那是不得了的事,只要證了初果,後面的果位都會漸次達到。
在凡夫地的時候,雖然修行很久,卻看不出什麼成績,好像陷在泥沼裡頭,動都動不了。等到你斷了三縛結以後,才勉強從泥沼裡頭爬出來,這時候你可以慢慢地走,但是身上還一大堆臭泥巴。證二果,等於身上稍微沖幹淨一點,還是臭臭的。(大眾笑。)到了三果,總算洗幹淨,只剩下一點點體味,別人聞不出來。阿羅漢才完全清淨。這個是以解脫道來講。
如果是以佛菩提道來講,發菩提心是最難的。發菩提心才能明心,明心的時候才兩個翅膀長齊,勉強可以飛起來。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是一隻小鳥,就像麻雀一樣飛不遠,等到你的翅膀長得又硬又大,你就是大鵬鳥,拍個翅膀就可以飛九萬里。這個時候你不會跟凡夫比了,因為凡夫陷在泥沼裡根本動彈不得,就算給他三個阿僧祇劫,他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打轉。
凡夫在六道裡面輪迴,只是在原地打轉而已,就像廁所裡頭的蛆蟲,翻上來的時候說是天界,下去的時候叫做地獄,(大眾笑)其實都是一個糞坑。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就是這樣子。一切的凡夫沒有什麼好比的,你不用講「這一個人比較善良,那一個人怎麼壞」,其實都是凡夫。你不要看到人家壞就生氣,人家善良就羨慕或者嫉妒,都不用,我們要跟聖賢做比較。如果不把自己的般若慧和解脫功德全面提升起來,你就會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糾纏,困死在裡面。現在為什麼跟你講普賢行願,因為這個行願大得不得了,就算你沒有般若慧,只要把這個行願提起來,那些零零碎碎、家庭倫理劇式的吵嘴和不愉快,根本不是問題。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白,是講話的意思。善財童子為我們請問普賢菩薩,有人請轉法輪,普賢菩薩才方便繼續講下去。要是大家都不感興趣,沒有人想聽,按照戒律是不能演說三乘佛法的,只能演說天乘、人乘的法。「大聖」是對普賢菩薩的尊稱,在大乘法當中,初地以上的菩薩是聖種性菩薩,普賢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與佛相去不遠,當然可以稱他為大聖。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這裡是說普賢行願的利益。首先是供養的功德。行善有福德,但是比不上供養佛和供養聖賢,因為布施破戒人只能得到千倍報,布施守戒人得十萬倍報,供養初果以上的聖賢和佛陀,可以得到無量報。但是發普賢行願的功德,卻遠遠超過供養佛,因為供養佛是種福田,發普賢行願卻可以讓你成為人天福田,甚至成為三界人天導師!二者的功德當然是無法比擬的。甚至只是暫時的聽聞,還沒有發起普賢行願,便有大利益,因為這會熏成無漏法種,未來際你一定會發起普賢行願。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
第二是滅罪的功德。這裡講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速能除滅五無間業」,連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可以很快地除滅掉。一塊瓦片雖然不重,卻會沈入水中;輪船那麼笨重,卻可以浮在水面。飛機更神奇,甚至可以載幾百個人飛起來。正知見就像飛機流線形的外殼,普賢行願就像是飛機的引擎,兩個配合起來,連五逆重罪都可以滅掉,何況是其他零零星星的惡業!
律儀戒有很多的戒相,很多人受了戒之後,被戒相所纏擾,每天都在斤斤計較戒律的得失。要是你真能發起普賢行願,你就不會這樣。經典記載,很多大菩薩根本不理會戒相,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他們就去做。詳細的內容,我不方便講,免得被有心人拿來作為破戒的藉口。總之,佛陀制定戒律,是要讓大家都能夠解脫煩惱乃至究竟成佛,不是要來增加你的煩惱,有智慧的人會知道什麼時候是可以開緣的。就好像世間法律規定,某些狀況雖然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但是不認為違法,例如警察逮捕現行犯和外科醫師切除傷患壞死的肢體。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第三是眷屬的功德。一旦你發起普賢行願,連諸惡鬼神也會發心守護你,甚至你會得到諸佛菩薩的稱讚。至於「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你一直在禮敬、供養眾生,懂得佛法的眾生自然也會禮敬、供養你。
「飲血」就是喝血,「噉肉」就是吃肉。這些「飲血噉肉」的惡鬼神,「皆悉遠離」都不敢靠近你,因為你有普賢行願的關係。「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有些兇惡鬼神,看到你是發起普賢行願的人,不但不會加害你,甚至會做你的護法神。這種鬼神其實是菩薩的示現,你千萬不能輕慢他們。
「勝族」,比方說中國人現在也算是勝族,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一個強國,人家不敢隨便欺負你。「常居勝族」,就是你經常生在富強的國家,或者是某個國家的貴族,出身高貴,受人尊敬。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這是說修習普賢行願的人不會下三惡道。「悉能遠離一切惡友」,這是說壞的朋友,包括邪師、惡知識,對你不會發生影響,你不會被他帶壞。「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這是說修習普賢行願的人有智慧和解脫功德,能夠降伏外道的種種錯誤說法,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
第四是淨土的功德。很多修淨土的人發起普賢行願,因為普賢行願可以讓你往生極樂世界。生命的最後關頭,身體器官都毀壞了,眷屬、資財全都沒有辦法跟著你,只有普賢行願會引導你,讓你一剎那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人家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普賢行願是善業,而且是最大的善業,跟它比起來,其他的善業惡業都微不足道,只要你發起普賢行願,往生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問題。你看,這夠好了吧?你要不要發這個願?(大眾說:要。)這裡並沒有念佛這個條件,因為修習普賢行願就是實相念佛,縱使你沒有稱名念佛、觀像念佛或觀想念佛,只要你想去,阿彌陀佛還是會歡迎你。其實,你要是真的發起普賢行願,去不去極樂世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你不取相分別,既然眾生都是佛,又有哪個地方不是淨土呢?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第五是成佛的功德。因為普賢行願的導引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會看到自己出生於蓮花當中,然後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說你將來會成佛。佛為你授記,一般還會告訴你將來成佛時的劫名、國土名、菩薩、眾生等等的情形。得到授記之後,你會繼續修習普賢行願,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器給予最適當的教化,勸他們也發起普賢行願,最後你自己會究竟成佛,盡未來際,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段是總結普賢行願的功德,再次勸請大家要發起普賢行願,文字並不難,請你自己看。
後面還有重頌,用偈文把同樣的意思再說一遍,我就不唸了。你要是有興趣,可以參考南懷瑾先生的《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這一本書就是在解釋〈普賢行願品〉的重頌,解釋得很好,雖然有些觀點不一定正確,還是值得推薦給初機的佛弟子。
你要發起普賢行願,然後每次讀誦的時候,再次增上發起。只要你能這樣,連五逆重罪都可以滅掉,別的懺悔法很難比這個更好。讀誦的時候要體會它的意境,把整個身心投進普賢菩薩的大願海中,你會感應到諸佛菩薩共同的加持。為什麼呢?因為第八識能夠了眾生心行,所以你發起菩提願的時候,會跟所有的佛菩薩一念感通。不止諸佛菩薩感應到你的普賢行願,連小螞蟻,還有微生物,只要是有情,統統都感應得到,它們的第八識都會知道你已經發願要度化它們。
這樣讀誦〈普賢行願品〉效果非常好,你會覺得人間的煩惱實在微不足道,你不會再為瑣事煩心,可以把心思放在大乘法義的觀察,這樣才有開悟的可能。第八識(自性清淨心)是萬法的總源頭,《六祖壇經》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為雞毛蒜皮計較的意識心,不能跟第八識相應,所以你一定要懇切地發起普賢行願,這樣你的意識心才會跟自性清淨心一念相應而開悟明心。就算你沒有明心,只要懇切地發起普賢行願,三千大千世界都會震動。因為眾生發菩提心是極困難的,你只要發起菩提心,三個阿僧祇劫以後一定會成佛,三千大千世界有神通的菩薩全都會感應到你的發心,連魔宮也會震動。但是你不用害怕,因為諸佛菩薩都是你的靠山,天龍八部乃至諸惡鬼神都是你的護法,再多的魔王也不是普賢行願的對手。只要發起普賢行願,明心、見性、過牢關,乃至初地、八地菩薩的功德你都會次第證得,最後一定會圓滿究竟的佛果。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