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是悟後起修的方法

〈報汝修道者〉(寒181):

報汝修道者,進求虛勞神。人有精靈物,無字復無文;
呼時歷歷應,隱處不居存。叮嚀善保護,勿令有點痕。

此詩三、四、五、六句講第八識,說祂遠離語言文字相;當我們需要祂時,祂能夠即時感應,顯示給我們看(所以說隱處不居存),只是我們對祂視若無睹。後二句,則是說修行人不需要向外求玄,只要找到這一個精靈物(第八識),七轉識綿密地轉依在祂的真如性上,不要有一點違越,佛道自然能夠上上升進。

什麼是第八識的真如性呢?就是第八識所顯示的真實性、如如性。真實,謂相對於蘊處界的虛妄無常。如如,謂不受六塵的干擾。〈我家本住在寒山〉(寒206),將第八識的真如性詮釋得很好:

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巖棲息離煩緣;
泯時萬象無痕跡,舒處周流遍大千。
光影騰輝照心地,無有一法當現前;
方知摩尼一顆珠,解用無方處處圓。

底下這首〈磐阤石上坐〉(寒269),則是描述悟後觀行的境界:

磐阤石上坐,谿澗冷淒淒;靜翫偏嘉麗,虛巖蒙霧迷。
怡然憩歇處,日斜樹影低;我自觀心地,蓮花出淤泥。

此詩是寒山悟後於磐阤石(平坦的大石)上用功,耳根與身根領納溪澗的淙鬧與淒冷,萬綠叢中冒出鮮艷的花朵奪人心目,幽深的山巖卻蒙著昏昧的迷霧。就在他怡然休憩處,陽光斜照,樹影長長的鋪陳過來。身心的覺受,宛如夢幻,一一色、一一聲、一一香、一一味、一一觸、一一法,都在宣說著現成的佛法。心地的境界相,竟是如此,不離六塵,而不為六塵所染污。

寒山敘述悟後心境的詩為數不少,包括:〈登陟寒山道〉(寒28)、〈杳杳寒山道〉(寒31)〈獨臥重巖下〉(寒44)、〈寒山多幽奇〉(寒154)、〈粤自居寒山〉(寒166)、〈可重是寒山〉(寒167)、〈以我棲遲處〉(寒179)、〈一住寒山萬事休〉(寒184)、〈久住寒山凡幾秋〉(寒196)、〈我向前谿照碧流〉(寒205)、〈我家本住在寒山〉(寒206)、〈余家本住在天台〉(寒208)、〈自樂平生道〉(寒229)、〈可貴一名山〉(寒266)、〈隱士遁人間〉(寒270)、〈寒巖深更好〉(寒280)、〈今日巖前坐〉(寒285)、〈寒山唯白雲〉(寒294)、〈寒山無漏巖〉(寒305)等等,皆可視為悟後轉依於第八識真如性的作品。

這類詩的特點包括:

(一) 禪、定不二

此處的禪,是指禪宗之般若禪,也就是證解阿賴耶識的智慧,定則是指制心一處。也就是說,詩人所修的定是以第八識的真如性作為所緣,非外道世間禪定的意識制心一處功夫,亦非二乘所修的出世禪定──滅盡定。如前述的〈報汝修道者〉(寒181)、〈磐阤石上坐〉(寒269),還有底下這首〈粤自居寒山〉(寒166):

粤自居寒山,曾經幾萬載;任運遯林泉,棲遲觀自在。
寒巖人不到,白雲常靉靆;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
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

(二) 心、境不二

其中所述的寒山,往往既指第八識,又指所居之寒山;就詩人寒山的妙觀察而言,蘊處界諸法,乃至整個山河大地皆是第八識妙真如性的顯示。這是悟後綿密轉依於第八識所顯的真如性,方能有如此的佳構。例如,〈寒山無漏巖〉(寒305):

寒山無漏巖,甚巖甚濟要;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
寂寂好安居,空空離譏誚;孤月夜長明,圓日常來照。
虎丘兼虎谿,不用相呼召;世間有王傅,莫把同周邵。
我自遯寒巖,快活長歌笑。

(三) 見、覺不二

修行人證解阿賴耶識,一般會傾向於寂滅一邊。若能在六塵相中,騎聲蓋色,不離六塵,而不為六塵所染污,則是進一步的突破。此時六根的見、聞、覺、知,皆在彰顯第八識的本覺。這在〈磐阤石上坐〉(寒269)一詩中特別明顯,請參閱上面的語譯。另〈隱士遁人間〉(寒270):

隱士遁人間,多向山中眠;青蘿疏麓麓,碧澗響聯聯。
騰騰且安樂,悠悠自清閑;免有染世事,心靜如白蓮。

其中的三、四、五、六句,也很明顯是在說,雖有六塵的見聞覺知,卻不離第八識的寂滅性。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