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知见与方法】第三节 四依三量

四依四不依

《维摩诘所说经》:

法供养者……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是名最上法之供养。[1]

要尽量做到四依四不依,不然会一直碰到障碍:

  • 依法不依人

只管法的正误,而不理会说法的人是谁。

反过来说,就是依人不依法。有人主张:「他是上位菩萨,所以他讲的东西,我们必须全盘接受(不用管它对不对)。」如果有人被标示为「退转者」或「未断我见者」,他就什么都不听。这样就是依人不依法。

  • 依义不依语

只管意义,而不理会文字。

反过来说,就是依语不依义。像有的人找经教依据,一定要文字一模一样他才承认,即使意思是一样的,他也不承认。

  •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接引初学的方便说法是不了义经,讲得比较透彻的是了义经。会让你落入相、名、分别的是不了义经,能让你离开相、名、分别的是了义经。

不依,就是不理会。要是有两种经教讲的不一样,你应该遵循了义经,而不理会不了义经。

  • 依智不依识

有两种不同的知识来源时,你应该以现量为准,而不理会比量和正教量。

注:请参考《实证佛教修行方法》第二章第二节〈佛教的方法论〉。

三量

  • 现量

能够百分之百或几乎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包括五官的观察,意识的判别、分类和有效的逻辑推理。

  • 比量

八九不离十的推测。不包括捕风捉影的臆测。

  • 正教量

现量者的报告,例如佛经。

相似三量(非量)

  • 相似现量

一、事实观察上的失误,例如把草绳看成蛇。

二、逻辑推演的谬误,所导出的结论错误或没有必然性。

三、依照逻辑归纳法得到的结论被新发现的事例所推翻,例如传统物理学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修正。

  • 相似比量

一、证据不足,却做了过度的推测。

二、原本合于比量的要求,但是却被新的证据所推翻。

  • 相似正教量

一、由依人不依法的错误心态而来。

二、宣说的人误以为自己是现量观察。

三、伪经伪论。

四、误解经教的意义。

五、公认的亲见事实者,在亲证范围以外的言说和文字著述。

请参考《实证佛教修行方法》第二章第一节。

如何理解经典

理解经教最重要的是文理解释,也就是说经文要优先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来理解,除非说话的人特别去定义它。例如,《阿含经》定义识阴是六识身,我们就不能说第七识或第八识也是识阴。

要与佛教的体系相比对,符合体系的解释才是对的,而不是违背体系的解释。例如,烦恼分为「见所断烦恼」和「修所断烦恼」,就是一个体系,而未到地定是要修的,不应该属于「见所断」的范围,因此「见道必须有未到地定」的主张是不对的。

第三个原则是依智不依识,目前修证不能检验的,应该暂时搁置,例如地上菩萨的证境。读经典时,发现很多地方不明白,最好不要强行理解。(例如《成唯识论》,学者误读的情形很普遍。例如能藏、执藏和所藏,其实是像字典当中的多个解释,要挑一个最准确的意思来理解,而不是三个意思全用上。但学者基本上不明白这一点,总是将三个意思全部搅和在一起来理解。)三贤位的菩萨宜以《般若经》为主修。

禅宗长于直指,不长于说法,许多禅师言语不精确,很容易造成误解,宜谨慎!

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原则!

学佛的人大多很善良,但还是有很多人退失,甚至落入外道恶知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奉行这条方法原则。

只有现量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要是不能做现量观察,应该尽量避免做判断。如果不得不依比量或正教量做判断,应该要小心它可能是错的。

尽量不要钻研离自己修证层次太远的经典,例如《圆觉经》和《成唯识论》,不然会有过多的臆想,最终造成很离谱的结论。

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犯错。既然这样,就不要在别人犯错的时候,过度地指责别人。自己要是犯错,也不用太自责。需要谴责的是恶意曲解、撒谎和恶口。非故意的错说法义,应该以善意温和的方法导正它。维护平等论法的气氛,才能激发创造性的思想。

当心那些「无所不知」和「不会犯错」的人,无论他是明白地宣说,还是以暗示的方式宣说。这是究竟佛的证量,而不是其他人。

不能以现量验证的法义,虽然可以暂时参考正教量和比量,但是不能做终极的依靠。为了避免诤论,最好尽量减少判断。


[1] 这是无量阿僧祇劫以前,世尊的前身月盖王子,闻自药王如来的开示。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