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开悟与传承】第二节 禅宗开悟的判果

因为事涉机密,有关禅悟的功德及其判果[1],也变得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2]第一种说法,认为一悟即成究竟佛。主张这个说法的人,往往以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所说的话作根据:「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3]究竟佛是天台宗所谓「六即佛」之一,六即佛的思想应该是源自《华严经》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4],其他五种佛是理即佛、文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说法,在禅宗也被广泛的接受,经常被引用[5]。在这种语意脉络下,五祖前述的话,解释的空间非常大,欲以此证明开悟了就是究竟佛,很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五祖已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的反面即是说:识本心之后,学法才能得益。如果说悟了即是究竟佛,那就应该不用再学法了。可见五祖所谓的「佛」,并不是究竟佛。

第二种说法,认为开悟以后最低的果位,是初地圣种性菩萨。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仍然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与事实明显不符。我们将会以宗杲开悟弟子的部分事迹,证明开悟的人未必是圣种性菩萨。

第三种说法,认为开悟者所证的最低果位,在佛菩提道上来说,是大乘五十二位阶的第十七阶──「不退转住菩萨」。这一种说法的依据,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

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6]

不退转住菩萨在大乘五十二位阶中,是属于习种性菩萨,位阶并不是很高。我们用悟道士大夫的生平事迹来比对,发现这一种说法除了有经教依据之外,也比较符合事实。

悟后果证高的,则没有上限,如最后身菩萨[7]的一悟成佛。

禅宗是大乘法,用大乘五十二位阶来判果,自然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大乘五十二位阶的判果标准,很难用闻思慧加以准确的理解。为了避免错判,在本书中主要是以小乘解脱道的四果来判果;因为四果的界限比较容易理解,不容易发生争议。而且依据底下所引的经教,大乘的果位也兼摄解脱道的果位。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8]换句话说,同样是悟得无为法的贤圣,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从禅门典籍来看也是如此,各人悟后的差别非常大,很多人悟后仍有强烈的烦恼习气现行。例如宗杲的得法弟子刘子羽,他的德行还比不上自己未悟的弟弟刘子翚。[9]从这里判断,禅宗开悟者所证的最低果位,只是见地而已,连薄贪嗔痴的二果斯陀含,都还够不上;所以应该只是初果须陀洹而已。

《别译杂阿含经》记载: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10]

初果须陀洹虽然贪嗔和一般人差不多,没有二果斯陀含薄贪嗔痴的功德,但是凭着断三缚结的智慧,人天七返便能取证无余涅槃,所以说这还是可以敌得生死,可以出离三界的果位。

须陀洹只有断三缚结的果证,所以贪嗔和一般人差不多。虽然如此,也不能小看须陀洹,它是通于大乘、小乘的果位,也是佛教一切果位的基础。如《大般涅槃经》说:

一切众生名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亦名「须陀洹」,亦名「佛」〕。[11]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12]这也是讲大乘法的须陀洹。

宗杲说:

我真个要尔纳物事,尔无从所出,便须讨死路去也。或投河赴火,拚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却缓缓地再活起来,唤尔作「菩萨」便欢喜,唤尔作「贼汉」便恶发,依前只是旧时人。所以古人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13]到这里始契得竹篦子话。[14]

在禅宗语言中,「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一向都是指开悟而言。「竹篦子话」是宗杲用得最多的机锋,不知难倒了多少人。能够契得「竹篦子话」的,自然也是开悟的人。这样开悟的人,「唤尔作『菩萨』便欢喜,唤尔作『贼汉』便恶发」,德行和以前一模一样,还有贪、嗔等性障,所以说他「依前只是旧时人」。这也可以证明:禅宗所谓的开悟,基本上是见地的成就,不一定有薄贪嗔的解脱功德。

再来,就是禅宗开悟者所证的智慧。坊间的传说,有的说开悟了就是究竟佛,有的说开悟了就是「初地」以上的圣种性菩萨,把开悟高推到渺茫不可知的地步。但我们却从禅门典籍中发现:一、开悟者的世间智,未必便胜过一般人。二、大多数的开悟者还无法全部贯通禅门言语的真义。

先从第一点说。《古尊宿语录》记载并州承天院智嵩禅师的一件事:

知郡张侍郎与部署到,见方丈割破,问:「和尚有护法善神,为什么却被恶人窥筭?」师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15]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最早是仰山慧寂禅师(807 - 883)所说,记载于《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一日普请次,师在后行。黄蘗回头见师空手,乃问:「镢头在什么处?」师云:「有一人将去了也。」黄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个事。」师便近前。黄蘗竖起镢头,云:「秖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师就手掣得,竖起云:「为什么却在某甲手里?」黄蘗云:「今日大有人普请。」便归院。

后沩山问仰山:「镢头在黄蘗手里?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却。」仰山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16]

在上述的公案中,「贼是小人,智过君子」也许还可以解释为机锋转语。但在智嵩口中,很显然只是平实的语句──他承认开悟者的世间智,未必比得过一般人。

又如张浚虽然是一个开悟的人,但是他的军事统帅能力并不杰出,以致有富平、符离之败。相较之下,他的军事统帅能力,便比不上岳飞。岳飞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二次战役,如果由岳飞来指挥,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坊间的传闻说:开悟了就有六种神通。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如果张浚有天眼通,他应该可以看到敌兵的去向,即使不能打胜仗,至少也可以全师而退。从张浚打败仗这一点看来,他显然没有天眼通。但是他确实是克勤的得法弟子,是一个开悟的人。很显然,坊间的传闻,对开悟这件事有过度的渲染和想象。

再就第二点来说。李邴开悟之后,对于古禅师的种种差别言句,尚未能贯通。[17]陈惇悟后说禅,「有着处则入地数寸,不着处则全无巴鼻。然大体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18]可见初心入道的人,对于禅宗的禅法未必能完全通达。

永嘉玄觉的〈证道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19]也说明了,悟道之后所得为根本智,差别智必须悟后渐次进修方得圆满,至于神通,更是枝叶中的枝叶。

如果依唯识宗义来判果,证解阿赖耶识为见道。见道位下面,是资粮位和加行位。见道位上面,还有修道位和究竟位──由此也可证明,见道在大乘法修证的位阶,并不是很高的果位。


[1] 判果,谓判断果位的等级。

[2] 参见萧平实(2003)。《灯影──灯下黑》,页24-83,台北:佛教正觉同修会。

[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CBETA, T48, no. 2008, p. 349, a21-23)

[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 (CBETA, T09, no. 278, p. 465, c29)

[5] 大多引用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6]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CBETA, T24, no. 1485, p. 1014, b29-c7

[7] 谓即将成佛的最后一世菩萨身,如释迦牟尼未成佛之前,即是最后身菩萨。

[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 (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7-18)

[9] 参见第五章第三节〈刘子羽〉。

[10] 《别译杂阿含经》卷8 (CBETA, T02, no. 100, p. 431, b29-c5)

[11] 《大般涅盘经》卷36 (CBETA, T12, no. 374, p. 577, c19-23)

[1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 (CBETA, T08, no. 235, p. 749, b28-29)

[13] 「苏州永光院真禅师。上堂谓众曰:『言锋若差,乡关万里。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非常之旨,人焉庾哉!』」《景德传灯录》卷20 (CBETA, T51, no. 2076, p. 362, a20-22)

[14]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6 (CBETA, T47, no. 1998A, p. 879, c21-26)

[15] 《古尊宿语录》卷10 (CBETA, X68, no. 1315, p. 63, a13-15 // Z 2:23, p. 139, d1-3 // R118, p. 278, b1-3)

[16]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卷1 (CBETA, T47, no. 1985, p. 505, b7-14)

[17] 参见第五章第二节〈李邴〉。

[18]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3 (CBETA, T47, no. 1998A, p. 908, c10-12) 另参见本书第七章第四节〈陈惇〉。

[19] 《永嘉证道歌》卷1 (CBETA, T48, no. 2014, p. 395, c21-22)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