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講恆順眾生。四生是古印度人對於有情的分類。卵生以鳥類為代表。胎生包括人類、牛、馬等等。濕生是在潮濕的狀態下出生的有情,包括蚊、蠅、蛾等昆蟲。化生是指變化所生的有情,包括天人、地獄、餓鬼,也包括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只要屬於四生,就是有情,只要是有情就是在三界內。這些眾生,你都要去隨順他們。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一直到「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講各種不同的眾生。經文告訴你,碰到各種不同的眾生你要怎麼樣去對待他們。

「種種心性」,這包括什麼呢?專門占人便宜,這是一種心性對不對?德行很好,當然也是一種心性。德行很好的人,你去親近他,他對你很有禮貌,說法微妙,讓你得到很大的利益。這種人不需要你去隨順,反而是他來隨順你。德行不好的人,專門占你便宜,專門毀謗你,專門在打擊你。這樣的人你不隨順他都不行,因為你不是他的對手,只好忍他、讓他、躲著他。你不要說「我不要隨順某一種眾生」,如果這樣,你的菩提心就有滲漏,就是不普遍、不究竟。這是不行的。你最多只能講「他的因緣比較遠,我現在度不了他,等他因緣成熟再來度他」,不能講「那一種人,我就是不度」,菩薩不能發這種願。

「種種知見」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是斷滅論者,有些是常見外道,你不能說:「這些人邪見這麼深,我不願意度他。」這都不行的。

「種種欲樂」,有的人一定要泡在恒河那種很骯髒的水裡頭,他才覺得很快樂。有的喜歡喝酒,有的喜歡賭博,有的喜歡嫖妓,這些都是種種欲樂,你都要想辦法隨順他們。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不管是哪一種眾生,你都要去隨順。這裡頭的重點是「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在勝義諦上面,你不能取相分別,要把眾生統統都當成是佛。但是在世俗諦上面,你就隨順因緣做不同的對待,讓他們得到最大的利益。比方說你是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你當然不能跪下來禮拜他啊!但是你心裡頭對他的恭敬要跟對待佛世尊一模一樣,這才是重點。

恒順眾生還有一個意義,就是你的第八識在恒順你這個五陰身。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累了,不想修行,休息一下是可以的。因為你也是眾生的一個,也是被隨順的對象。在證得初地以前,有時出現「行退」是很正常的,不必過度苛責自己。《法華經》講「任力所能」,就是說「我現在有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事情」。有些煩惱你暫時對治不了,像欲界愛,初果跟二果人都拿它沒辦法,要三果才能夠把它斷掉。所以你要是偶而貪吃,不必一直譴責自己,除非你想要從凡夫位直接證三果,否則你不要這麼做。不只是吃,財、色、名、食、睡都一樣,只要不太離譜,可以適度去滿足這些欲望。所謂的不太離譜,要看你的身分而定,在家居士可以寬鬆一點;如果你是出家人就要嚴格一點,特別是跟男女欲有關的戒律,一定要遵守,不然寧可還俗。

修行一定要抓住重點,凡夫最急迫的事就是證初果。要證初果,你必須現觀六見處,斷掉三縛結。你要把六見處和三縛結搞得清清楚楚,這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了。初學的人不要企圖滅掉貪瞋,這應該是二果以後的事,在這之前只要控制貪瞋,讓它不發生大煩惱就行了,這樣你才能夠抓住重點很快地證初果。這也是恒順眾生。雖然佛經呵責貪愛,說貪愛有種種的過患,但是欲界的有情哪個沒有貪愛呢?既然如此,你又何必一直譴責自己?你要有適當的次第,按部就班地修行,不要對自己要求得太過頭。等到你大乘見道以後,能觀察第八識的清淨體性,漸次就能安住於淨戒。

我們講過,一切的眾生跟佛沒有兩樣。如果說現在佛你才要供養,你這個大劫最多只能供養一千尊佛。如果你把所有眾生都當成佛來供養,你每天都會供養很多佛,一世就會供養很多很多的佛,而且這裡面一定會有過去佛接受你的供養。你看到地上爬的螞蟻,心裡頭對它恭敬,這就是供養。如果你奉行法供養,你就是供養無量諸佛,因為所有的佛都是在講一樣的佛法,你既然如說修行,所有的佛都會認為你已經供養祂了。你要這樣供養才會快。

佛陀即將圓寂的時候,大家都在搶最後供養,不但菩薩搶著供養,連天魔波旬也來參一角,最後是讓純陀搶到了。佛陀印證純陀,說他圓滿了布施功德。如果你以為布施功德要這樣才能圓滿,什麼時候才輪得到你呢?所以你不要取相分別,應該把一切的眾生都當成佛菩薩來供養,當眾生有需要的時候,你如果有能力,應該及時布施,因為這就是最後供養,錯過了這次,你不一定會再有機會幫他忙。這樣你的福德會很快成就,性障也會很快消除。經文說「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正是這個意思。

發表迴響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