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是一個學術團隊,成立於2009年3月21日,我們從事的是教育和學術研究,而不涉宗教性的活動。學術研究雖然與實際修行不同,但是因爲我們的研究是以實證爲核心,所以與實際修行有密切的關係。思辨能力强的人,依實證佛教修學,可以很快證得聲聞初果和二果,其餘的人只要信心具足,能够長期聞思實證佛教的義理,也可以預期初果向(趨向於初果)的果位。已經發起菩提心的人,甚至有大乘見道的可能。

    可以證果的法門,却以學術團隊的形式出現,或許很難找到前例,不過我們還是想維持這個特點。這是因爲實證佛教研究中心特別重視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和三量(現量、比量、正教量),這和學術的方法論與認識論非常吻合。對我們來說,真相(現量)是最高的原則,而不是經典的義理(正教量)。我們還主張「國家法律與善良風俗高於一切的宗教戒律,任何人不得以宗教上的理由破壞世間善法」。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提供了一個平臺,讓理性的朋友可以超越信仰的層次,理性探討生命和世界的真相。還有很多佛教徒,最初是以信心入門,當他們深入經教之後,逐漸發現信仰的局限,開始尋求實證,盼望終極地解决煩惱與痛苦。對這些佛教徒而言,實證佛教可以作爲他們進階的門徑。

    已發行的《文藝佛心》《快來做一個菩薩吧──菩薩戒本釋義》和《法華探微》適合初學者,《實證佛教修行方法》《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維摩詰經略解》《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和《實證佛教導論》則是進階的書籍。優先推薦的書是《文藝佛心》《快來做一個菩薩吧》和《實證佛教修行方法》。除了書籍之外,我們也有線上網絡課程,請留意「實證佛教研究中心」官網的訊息。

    大多數佛教學者不相信佛教能够實證,只是把佛教當成思想來研究。《印度佛教史》尤其嚴重,最重要的兩個作者渥德爾和平川彰不相信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都認同大乘非佛說,許多人看了他們的書,便不再信受中國傳統佛教,漢傳佛教也因此由像法轉入末法時代。因爲這個緣故,爾後三十年,我們主要的研究課題是實證佛教史,述明詳細理由簡別重要佛教著述的正誤,判別祖師是否分證解脫,免得學人在未悟祖師的著作和公案當中求悟,平白浪費時間。

    實證佛教研究經常性的開銷是薪資、房租、旅費,以及各種雜支。2011年以前,大部分的經費來自至親好友,只有很少的比例是陌生讀者的贊助。如今陌生讀者的贊助款漸增,所以從2012年開始將贊助款公告於OneDrive。2022年3月1日起,中國內地《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因此不再接受內地陌生讀者的贊助款,內地親朋好友的贈與也不再公布。其它地區的朋友,若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歡迎贊助經費:

    臺灣銀行城中分行,045004802724,呂真觀
    國泰世華銀行忠孝分行,011506097675,呂真觀
    (適用於新臺幣的匯款)

    A/C WITH BANK :
    CATHAY UNITED BANK, TAIPEI, TAIWAN
    NO. 293, SEC 4, CHUNG-HSIAO E. RD., TAIWAN R.O.C.
    SWIFT CODE : UWCBTWTP
    BENEFICIARY’S NAME : LUE ZHENGUAN
    ACCOUNT NO. :  011087032762
    (適用於海外及各種外幣匯款,手續費低於PayPal)

    有信用卡的朋友可以利用PayPal帳號:lzhenguan@gmail.com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啓
    2022年2月11日

  • 【直播預告】禪宗的開悟與傳承-09

    【直播預告】禪宗的開悟與傳承-09

    直播鏈接:https://youtube.com/live/uqmo_spXt-4?feature=share

    講解真觀所著《禪宗的開悟與傳承》

    時間:2023/6/12 週一 晚7:30~9:00
    直播平台:YouTube「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6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6

    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2月19日下午07:30,我是呂真觀,很高興再來跟大家分享《實證因明學》第一論《因明處事論》。上次講到論出離。講完兩個部分。現在接下來就是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

    觀察善巧不善巧,是指立論者應該觀察自身的狀況:「我在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各方面,是善巧還是不善巧?我有能力建立宗旨,催屈他人的論點嗎?要是落入下風,我受得了嗎?」

    最後,是要觀察自己,如果你拙於言辭,經常犯邏輯錯誤,就不要隨便跟別人辯論。即使你口才流利,邏輯清楚,還是要看自己熟不熟悉辯論的題目,否則也難保不馬失前蹄。

    大家應該知道,《瑜伽師地論‧因明處》的結構,一是〈論體性〉。就是講什麽是語言文字,什麽是論,論就是語言文字,二是〈論處所〉,就是什麽地方你可以去發表語言文字,三是〈論所依〉,這是《瑜伽師地論‧因明處》裡最重要的部分。四是〈論莊嚴〉,就是在講你要怎麼樣把這個「論」講得很有樣子,讓人家覺得很有收獲,讓人家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五是〈論墮負〉,就是說什麽樣的情況算贏,什麽樣的情況算輸。六是〈論出離〉,就是說你是不是被語言文字給繫縛住了。觀察善巧不善巧,就是把前面的六個標準都思惟一遍,該講的你才講,能够贏過人家的狀況才講。

    我有能力建立宗旨駁倒別人的論點嗎?建立宗旨是論所依裡面所講的立宗,然後是辨因。這個辨因是你用什麽東西來支持這個宗旨,一共有六種,分別是現量、比量、正教量、同類、異類、譬喻。你要知道什麽時候該講,什麽時候不該講。可以被說服,聽了以後會接受的人才給他講。而且你講話的對象是世間智者,如果是那種無智之人,講話都沒有邏輯的這種人你也不要浪費時間去跟他講。自私自利,利益本位的人也不要跟他講。利益本位思想包括民族主義。大和民族、俄羅斯民族、格魯薩克遜民族,他們用民族或者國家的利益去立論的時候,你受得了嗎?如果別人這麽講,你受不了,你也不要把中華民族或者是中國的利益放在公義之上,不然一定會落入欲取。小一點的利益本位主義就是省、市、區的利益,再小一點就是家族、家庭或個人的利益。

    欲取,就是站在利益本位去講話。見取,就是我的看法不容許別人來動搖。這種情況很多,有的東西我不方便舉例,你自己要觀察出來。一個人要是有欲取或見取,就是一個愚痴的人。有世間智的人,不會認可欲取和見取。他會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有欲取和見取,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事或者講錯話,這種人就是世間智者。

    你講的話,能不能讓世間智者信服。要是輸掉的話,你受得了嗎?你能不能接受別人講得比你好,願意說「我講錯了,你說的才對」。如果你有這種雅量,很快就可以證果,因為諸佛菩薩看的就是這個,這樣的人有「皈依法」的功德。

    根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三寶當中法寶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所有的利益都拋開,承認真相是最高的權威,這樣才算是一個世間智者。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皈依佛,也沒有皈依僧,他可以憑著皈依法的功德,經過100個大劫,便可以證得辟支佛的果位。如果他皈依法,但並沒有特別排斥人,佛菩薩肯定會來度他,讓他很快證果,可惜很多人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皈依法的人有什麼特徵?一方面是有欲取或見取,另一方面是思辨能力不好。

    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

    觀察之後,發現自己的狀況不堪立論,便應該告訴自己,儘量不要發言。

    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

    要是發現自己的狀況堪能立論,便應該儘量爭取發言的機會。

    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以上為觀察善巧不善巧。

    你評估自己可以說服別人,而且時機場合也很合適,那你出來講就是適當的。你如果發現情況不對就不要講。假設有人在推崇應成派中觀,而你只是聽過或看過應成派中觀的錯誤,但記不住或者想不起來,這時候你就不要隨便批評,不然人家問你哪裡不對,你講不出道理來,就很尷尬。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5 論出離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5 論出離

    六、論出離

    各位朋友大家好,現在是2022年12月5日,下午07:30,我是呂真觀,很高興來跟大家分享。今天是講《地論因明處釋義》六、論出離。

    論出離者,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論,名論出離。三種觀察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

    論出離,是指立論者應該先做三種觀察,知道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不該說。三種觀察就是: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

    論出離意思就是你要先觀察一下,什麽時候該講,什麽時候不該講。這個講起來好像沒有什麽,跟論出離有什麽關係呢。我們要這麽看待,你有沒有發現有一些人,他講什麽話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他不計較這些。比如丈夫喝得醉醺醺的從外面回家,老婆跟他講:「你今天去哪裡鬼混了?就會交一些壞朋友。」這種情況丈夫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會毆打老婆。打老婆當然是不對,但以這個老婆來講,她就是沒有論出離。因為如果你要規勸一個人,你要挑他聽得下去的時候。當他已經醉醺醺的時候,你在這個時候跟他講,那可想而知,這個話他不可能聽得進去。但是為什麽她又覺得非講不可?因為她受到發表欲的繫縛,她覺得如果不講出來心裡非常不愉快,即使講出來會被打,她都無所謂。這種情況就要用到論出離,你該講不該講要有一個判斷,如果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眾生,就是不該講。

    再比如弘法,如果對象全都不應機,我就應該收起來不講。比如我們現在這裡聽眾有12個人,這12個人是不是可以接受佛法的人呢?如果是的話,我就可以講,我不用去管有多少人認同我的說法,哪怕是一對一教學,都是可以講的,這就是為什麽今天來聽法的人這麽少而我還講得這麽高興的原因。這個不是因為我有發表欲,而是因為這應該要講。我上個禮拜沒有講課,有些學員在催了。

    這裡講有三種觀察:觀察得失、觀察時眾、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得失

    觀察得失者,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先當觀察:

    觀察得失,是指立論者在立論之前應該觀察:

    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

    1. 我這麽主張,會不會損害自己或他人?

    觀察得失可以分成八個方面,第一要觀察會不會損害自己或者他人。這放在第一條,因為它是最重要的。有沒有損害別人但對自己有利的言論?我相信應該是有。比如你去罵一個無慚無愧的人,他做了壞事你去責備他,他心裡面很不舒服。表面上看你是損害他,有沒有利益你自己呢?當然是有,因為你教訓了他,你在這方面是有功德的。菩薩戒要求,有人做了壞事你必須要懲戒他,甚至把他移送法辦,他無愧於心,根本沒有羞耻心,就算被你罵了,被你移送法辦了,他反過來更加的痛恨你。你把他移送法辦,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那你有沒有利益你自己?肯定是有的,為什麽呢?因為這樣可以提升自己的勇氣,養成剛健的性格。

    有勇氣的人並不多。勇氣包括很多方面,你應該要站出來講公道話的時候,因為害怕得罪別人而不敢講,就是缺乏勇氣。大概幾個月前,有幾個女人在外面去吃宵夜時,其中一個被流氓看上了,想要強姦她。她的朋友出面阻止,跟流氓打起來,流氓有幫手,幾個女人被打得很慘。這幾個女人很了不起,她們都是有勇氣的人,換成別人可能會袖手旁觀。通常的狀況是,壞人膽子大,好人膽子小,要是公權力不彰,壞人就會為所欲為。

    菩薩為了度眾生,有時候連命都要犧牲,何況其它。要是連這點勇氣都沒有,就沒資格在五濁惡世度眾生。

    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

    2. 會不會有現世或後世的罪苦?

    以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認為這是特殊軍事行動,但烏克蘭則宣稱這是俄羅斯的侵略戰爭。在聯合國的討論中,大多數的國家認定這是侵略行為,只有少數幾國否認,而有些國家則保持中立。其實判定誰是侵略者的方法很明確:我們只需要看戰爭發生在哪個國家,以及哪個國家的平民受到了傷害。

    當一場車禍或火災造成數十人死亡時,我們會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然而,烏克蘭的戰爭至今已導致兩軍總計二十萬人傷亡,這還不包括烏克蘭平民的死傷人數。在這種戰爭中有如此多的人喪生,但如果你仍然為侵略者辯護,那麼這將會有其因果報應。

    在佛教的五戒中,殺戒主要是指禁止殺人。在家清潔時殺死螞蟻或蟑螂,不視為違犯殺戒。然而,在野外故意殺死一隻螞蟻,就被視為違反戒律,但這與故意殺人是有所區別的。在家中清潔時殺死螞蟻、蚊子、蒼蠅或蟑螂等生物,不論數量多少,從佛教戒律來看都不會被認定為有罪。以國家法律來看,這樣的行為也不會導致刑事責任。然而,如果你殺人,就可能會被判處死刑。

    對於他人的殺人行為表示讚賞,在法律上屬於從犯,罪業相對輕一些,但仍然要承受惡報。即使是殺一個人都是不可接受的,更不用說發動戰爭殺死成千上萬的人了。發動戰爭的一方能有什麼正當的理由呢?你可能會說「對方已經到達我們的國門口」,但對方還未進來,你就先行發動攻擊,殺死他們的人民,這在國際公法上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們應該譴責侵略者,而不是譴責被侵略者。如果反過來,這將會引來極重的罪業。

    勿起身心諸憂苦耶?

    3. 會不會生起身心的憂苦?

    在一個健全的社會裡,當戰爭爆發,人們必定會譴責發起戰爭的一方。我們不能為侵略者辯護。例如,我有一個朋友說:「烏克蘭自食其果。」我則回應他:「戰爭的發生地點是在烏克蘭,死去的平民是烏克蘭人民。這難道不與日本當年侵略中國的情況相似嗎?誰先攻擊誰就是侵略者,這不需要再多解釋。」我這麼一說,他立刻變得無言以對。有時,一些易於理解的事情,卻被人以各種怪誕的理論解釋。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如果有人如此混淆是非,他將受到眾人的指責,這將立即引發他身心的痛苦。

    莫由此故執持刀杖鬪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

    4. 會不會因此引起無謂而凶狠的鬥爭?

    例如在喝酒的時候,大家開始比試酒量,這時如果提到對方尷尬的事情,雙方可能就會動手打架。這種情況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所以我們都應該盡量避免。

    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

    5. 會不會因此助長惡法?

    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謹慎。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一般的殺人犯只能殺死少數人,即使是英國的開膛手傑克,總共也只殺了大約100人,這是我所知道的極限案例。然而一場戰爭可能會導致上億人死亡。在大屠殺之前,總會有很多邪說出現,例如納粹主義。如果殺一個人就需要下地獄,那麼希特勒應該在地獄待多久?這是罪大惡極的,他無法承受那樣的懲罰。當邪說正在醞釀的時候,如果你贊同他們,就是助長邪說,一旦促成大屠殺,其罪過將遠遠超過你親手殺一個人。

    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

    6. 會不會造成自他承受不利益,無法安樂?

    正如先前所提的例子,眾多人的死亡無疑會導致大量的痛苦,破壞社會安樂。因此,我們需要深思的是我們的言論對他人的影響。你能區分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嗎?如果你判斷錯誤,你就可能因言獲罪。

    如果有一種觀點不是導致大量人死亡,而是讓大家長期陷入貧困,這同樣是嚴重的。例如,委內瑞拉曾經是一個非常富饒安樂的地方,然而後來他們推出了一種規定價格的政策。比如一斤蘿蔔,原先賣兩塊人民幣,而現在要賣十幾塊錢,政府就規定蘿蔔一斤只能賣兩塊錢。你認為這會有什麼結果?愚痴的人會認為,賣兩塊錢,讓大家都能買得起,這是一件好事。問題是如果成本要五塊錢,商人怎麼可能賣兩塊錢呢?當政府強行規定蘿蔔只能賣兩塊錢,結果會是什麼?沒有人會去種蘿蔔,也沒有人會去賣蘿蔔。後果就是大家都無法享用到蘿蔔。如果所有重要商品都由政府定價,且價格過低,將會破壞供需關係,最後導致人們都要挨餓。委內瑞拉從一個繁榮的國家迅速變成貧窮,許多人都逃亡到國外,在國內的人必須依靠移居國外的親友援助,否則生活將極度困苦。是惡法還是善法,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判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帶來利益和安樂的就是善法,反之則是惡法。

    非不憐湣諸世間耶?

    7. 是不是出於憐憫世間的動機?

    有些人在與他人討論佛法時,其實是出於競爭心態,這有時可以察覺得到。例如,關於成佛後的狀態,大家都尚未成佛,討論這些無法實證的東西有何用處呢?他們會利用一些邏輯方法來質疑你的觀點,使你無法反駁。但這樣的辯論其實毫無意義,你無法親自體驗,就無法確定事情的真相,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進行討論,這樣就是戲論。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憐憫眾生,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懷著憐憫他人的心來行事,包括我們的言語,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不應該講話。

    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

    8. 會不會因此造成諸天、世人的損害,無法安樂?

    第八點,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的行為是否會導致天人和世間眾生的損害,使他們無法安樂。如若挑起戰爭,造成大屠殺或飢荒,這都是極其嚴重的罪行。例如,俄羅斯有些人提倡大俄羅斯主義,企圖將烏克蘭、白羅斯等地收為己有,甚至想要占領中國的領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思想。他們認為日本土地狹窄、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為了讓自己國家強大,他們必須首先主宰亞洲,尤其是中國,所以他們侵略中國,導致了中國人民14年的苦難。

    人間的言論為什麼會造成「諸天」的損害呢?因為阿修羅喜歡與諸天爭戰,如果人間有太多鬥爭的言行,就會有很多人轉生為阿修羅,阿修羅數量爆增,天人就會被阿修羅打敗。反過來說,如果人間有很多人修習善法,轉生為天人,那麼天人的數量就會增多,阿修羅就會落敗。我們在人間弘揚佛法,會有很多人死後投生到天界,天人的數量因此增多,不再害怕阿修羅的挑戰。所以,天人會以各種方式支持我們弘揚佛法。反過來說,阿修羅也會想辦法幫助人間的好鬥者。

    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

    立論的人詳細檢討之後,確定自己的主張有利益,便應該立論,反之便不應該立論。

    立論的人要先想一想,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是不是符合這前面這八種情況,要觀察得失,有得的你可以講,有失的你就不可以講。

    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以上是觀察得失。

    觀察時眾

    觀察時眾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善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僻執,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巧,為無有耶?」

    觀察時眾,是指立論者應該觀察現前的聽眾:「有沒有強烈的偏執?有沒有賢良公正的人?有沒有思辨能力強的人?」

    如是觀時,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

    要是發現聽眾都有強烈的偏執,都不是賢良公正的人,都沒有思辨能力,就應該告訴自己,儘量不要發言。

    若知眾會無所僻執非有僻執,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巧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

    反過來說,就應該爭取發言的機會。

    是名第二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以上是觀察時眾。

    在對群眾發言時,你必須了解你的對話對象。首先,你要考慮他們是否有強烈的偏見,有些人的立場根深柢固,難以改變。例如,在宗教上,若你試圖向一位基督徒介紹佛教,他可能會抱怨你崇拜偶像,或者將你所信奉的視為污鬼。他對佛教的偏見很深,即便你再怎麼解釋,他仍然不予採信。同樣的,若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高峰時期,他們只關心自身的發展,不顧中國人的生死。此時,你即使向他們提出國際法或和平共處的觀念,他們也置之不理,視之為無稽之談。

    我們需要明白,這種只看重自身利益的態度不只在個人層面存在,同樣也存在於國家和民族層面。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所以中國人的生死與你無關,這就是不道德的。反之亦然,如果你認為作為中國人就應該統治全世界,這同樣是不正當的。如果我們只看重自身或者本國的利益,不考慮他人或其他國家的權益,就如同野獸那樣弱肉強食,世界將永無安寧之日。

    這樣的人總是存在的,在你的親友圈裡一定有這種人。他們為自己或國家的利益而主張,看似言辭鏗鏘有理,卻不考慮公平和道理。如果大家都這樣主張,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戰爭和衝突。在面對這種人時,我們很難與他們達成共識。

    我們還要觀察對方的邏輯思考能力,弄清楚他是否能夠掌握邏輯的基本原理。如果一個人的邏輯觀念不夠清晰,即便專心聽講,也可能如同鴨子聽雷一般,無法理解「諸法空相」這些深奧的佛法。

    我曾經送一位佛教徒《實證佛教導論》,但後來他對我說「你的書是學術,與修行無關」。聽到他的反饋,我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浪費了推廣佛法的資源。這些資源需要謹慎使用,如果對方無法理解,或者心有牴觸,硬把它推給他,只是一種浪費。

    同樣的,他若是那種固執、自私、邏輯思維能力低的人,你可能連嘗試與他討論都沒有必要。如果今天世間的人都是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宣揚佛法了。因為沒有人可以從中得到利益,有的人還可能因毀謗而墮入三惡道。要是你觀察到大家都是這種狀態,你就不應該再弘法了。

    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

    觀察善巧不善巧,是指立論者應該觀察自身的狀況:「我在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各方面,是善巧還是不善巧?我有能力建立宗旨,催屈他人的論點嗎?要是落入下風,我受得了嗎?」

    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

    觀察之後,發現自己的狀況不堪立論,便應該告訴自己,儘量不要發言。

    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

    要是發現自己的狀況堪能立論,便應該儘量爭取發言的機會。

    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以上為觀察善巧不善巧。

    最後,是要觀察自己,如果你拙於言辭,經常犯邏輯錯誤,就不要隨便跟別人辯論。即使你口才流利,邏輯清楚,還是要看自己熟不熟悉辯論的題目,否則也難保不馬失前蹄。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1 論莊嚴

    【因明學】因明學講座041 論莊嚴

    2022/9/26,現在我們進行到「地論因明處釋義」。「地論」就是「瑜伽師地論」,「因明處」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有關「因明」的章節。我們現在講到「論莊嚴」。

    四、論莊嚴

    論莊嚴者,略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

    論莊嚴,可以分為五點來說明: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

    「論莊嚴」是「地論因明處釋義」裡面的第四個部分。有五種所謂的論莊嚴。第一種是「善自他宗」,大家往下看。

    善自他宗

    善自他宗者,謂如有一若於此法、毘奈耶中深生愛樂,即於此論宗旨,讀誦受持,聽聞思惟,純熟修行,已善已說已明。若於彼法毘奈耶中不愛不樂,然於彼論宗旨,讀誦受持,聞思純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說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善自他宗,是指對於自身所愛樂的法、律,讀誦受持,聽聞思維,精進修行,完善而明白;雖然不愛樂外道的法、律,但仍然讀誦受持,聞思純熟,完善而明白,只是不按照外道的方法修行。這稱之為善自他宗。

    「善自他宗」對於從事學術的人很重要,對於一般修行人可以暫時不用去管人家。比方說大家在我們這裡學習,自家的東西還沒有搞清楚,你就去學別人的東西會越學越糊塗。學術界有很多亂七八糟的說法,令人厭惡,比如日本「批判佛教」講大乘非佛說,我看了心裡很不舒服了,怎麼會去喜歡,更不要說按照它的方法去修學。但是為了要告訴人家哪裡是錯的,我必須按耐著性子把東西看完,看懂,還要掌握它整體的脈絡,接下來才能去評論它,說它哪裡講錯了。

    我們這裡有幾位菩薩也打算進入學術界,他們必須要去讀別人錯誤的東西,真的很痛苦。隨便拿一本佛教的學術著作,真的很難看下去。比如渥德爾的《印度佛教史》,一會說「大乘非佛說」,一會說佛陀入滅之前發生地震,被添油加醋成神話。佛教徒看這些說法會特別難受,但我們還是得看,還要徹底理解這個東西,到聞思成熟的程度,只是不去修它。學習佛法有聞、思、修、證的次第。錯誤的東西不可能證,像應成派中觀是佛門外道,他們主張完全沒有常住法,只要有人把他們的錯誤寫出來,他們根本沒辦法反駁。他們不可能實證,反而會被人家證謬,但還是可能修出定力或小靈小驗的特異功能。這是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我們知道他們的錯誤,當然不會用錯誤的見解(比如「完全沒有常住法」或「一切的常住法都是外道見」)來修行。反過來說,我們講的「一真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不但可以修成真如三昧,還可以實證「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出生」,完全可以聞、思、修、證。

    如果你從事佛教學術,要寫論文,你一定要「善自他宗」。我們有一位研究員付方贊,研究天台宗,最近發表〈對天台宗智顗自判五品弟子位的再考察〉,刊於《維摩詰經實證》。這就是善自他宗的典範。我們是實證佛教學派,他非常熟悉。然後他還要去看天台宗的東西,天台宗的東西很多,每列出一個腳注,基本上都要把那篇文獻看完,才能找出值得引用的地方,乃至加以批判,這一定要「善自他宗」。

    我當初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姓黃,也主張大乘非佛說!我上他的課都難受死了,還要看他的書、文章,但真的是沒有辦法。現在想要從事佛教學術的菩薩,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那你要怎麼辦?其實你要經常住在定境裡面,不然你會弄不下去。看那些文章的時候你要作意「一切法都是第八識」,他講錯了也是第八識的清淨顯示,要這樣對治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不然你看不下去。

    「論莊嚴」就是在講你要怎麼樣把這個「論」講得很有樣子,讓人家看了覺得這從頭到尾是很不錯的佛學著作;如果你是演講的話,你就要講得很有道理,讓人家覺得很有收獲,讓人家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能夠有啟發性。這都很不容易,那你自己要達到什麼程度,它就在這裡告訴你。

    問答

    張:正規佛學院的僧人也會騙人嗎?

    真觀:先不說「正規佛學院」,那我換個問題:「佛教徒會不會騙人?」佛教徒如果有可能騙人,「正規佛學院」就有可能騙人。

    有人說:菩薩還變成魔王鍛煉你呢!

    真觀:是啊,但這是很高階的菩薩,小菩薩根本沒資格,還差太遠了,這個魔王必須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張:如果專門學戒律也敢騙人嗎?

    真觀:你要依法不依人,不能以為「專門學戒律的人就不會騙人」。你要學習正確的因明學,學習如何獨立思維,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容易被騙。依法不依人,你對別人不能太信靠,你要「依法」,聽人家講,最多只是正教量,你一定要自己抉擇,發起智慧,有了現量,才靠得住。

    史:為什麼人死後會有鬼呢?

    真觀:「鬼」有三種,第一種是中陰身,中陰身壽命很短,大概七天,七天以後就會死。第二種是餓鬼道有情,有的壽命甚至可以到一千年。我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自稱曾看到南宋的鬼。第三種就是地獄道的有情,壽命是用大劫計算的,但人間看不到。人死之後,不一定是鬼,也可以直接生到天界去,但一般來說,除了往生天界和地獄道不經過中陰身,其他人都有中陰身,中陰身就是鬼。人死之後成為鬼,是生死輪迴的一部分,有情不會一直都是鬼,終究會轉生到其它五道去。

    Q&A 不二法門 中論 佛學論文寫作方法 佛教小說 佛陀的最後遺教 修行方法 參禪 口訣 問答 因明學 因明學講座 大乘解脫 大乘起信論 大般涅槃經 寒山子 寒山詩 實證佛教導論 小說 小說講解 小說連載 常勝王往事 心經 成佛方法 教與禪 文藝佛心 普賢行願 永不退轉 瑜伽師地論 真如三昧 破參 禪宗的開悟與傳承 第八識 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實證 菩薩行品 衣中寶珠 西遊記 解脫 講座 讀書會 連載 開悟 阿賴耶識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空平等地

    空平等地

    (摘自《佛陀最後的遺教》)

    佛陀說: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時,知我欲說,汝則諮問。菩薩摩訶薩修捨心時,則得住於空平等地,如須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空平等地,則不見有父母、兄弟、姊妹、兒息、親族、知識、怨憎中人,乃至不見陰界諸入、眾生、壽命。

    很好,很好!善男子!你非常懂得時機,知道我想要講述什麼,所以你來詢問。當大乘菩薩修習捨心時,他們能夠進入「空平等地」(空無差別的境界),就像須菩提。善男子!當大乘菩薩處住在空平等地時,他們不再分辨父母、兄弟姊妹、子女、親戚、朋友、仇敵等身份,甚至不再看到五蘊、眾生和生命。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何以故?善能修習諸空法故。

    善男子!就像虛空,其中沒有父母、兄弟、妻子,甚至沒有眾生和生命。一切諸法也是如此,沒有父母,甚至沒有生命。大乘菩薩看待一切諸法也是如此,他們的心平等,如同虛空。這是因為他們善於修習空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

    迦葉菩薩問佛:「世尊!什麼是空?」佛答:

    善男子!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善男子!空就是指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

    菩薩摩訶薩云何觀於內空?是菩薩摩訶薩觀內法空,是內法空,謂無父母、怨親中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如來、法、僧、所有財物。是內法中,雖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內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無變易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觀於內空。

    大乘菩薩如何觀照內空呢?就是大乘菩薩觀察內法的空,內法的空,意味著沒有父母、親怨之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如來、法、僧、所有財物。在這些內在法門中,雖然存在佛性,但這佛性既不是內在的,也不是外在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性永恆存在,不會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大乘菩薩觀照內空。

    按,往內觀察找不到外法,稱為內空。

    外空者,亦復如是,無有內法。

    同樣的道理,往外觀察找不到內法,稱為外空。

    內外空者,亦復如是。善男子!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樂、我、淨,是故四法,不名為空。是名內外俱空。

    內外空也是如此。(在內外都找不到的法,稱為內外空。)善男子!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屬於兩種空。為什麼呢?這四種法具有常、樂、我、淨的特質,因此這四種法不稱為空。這就是所謂的內外皆空。

    有為空、無為空

    善男子!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常樂我淨空、眾生壽命如來法僧第一義空。是中佛性,非有為法,是故佛性非有為法空。是名有為空。

    善男子!有為空指的是,在有為法當中觀察不到的,包括先前講的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法當中也沒有常樂我淨、眾生、壽命、佛、法、僧、第一義,這都統稱為有為空。在這其中,佛性不屬於有為法,因此佛性不是有為法的空。這就叫做有為空。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為空?是無為法,悉皆是空,所謂無常、苦、不淨、無我、陰界入、眾生、壽命相、有為、有漏、內法、外法。無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為,非無為。性是善故,非無為,性常住故,非有為。是名菩薩觀無為空。

    善男子!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無為空呢?在無為法當中找不到無常、苦、不淨、無我、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眾生、壽命相、有為、有漏、內法、外法,這統稱為無為空。在無為法中,佛、法、僧、佛性既非有為,也非無為。因為它們的本性是善,所以不是無為;因為它們的本性是常住,所以不是有為。這就叫做菩薩觀無為空。

    無始空、性空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始空?是菩薩摩訶薩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易,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無始空呢?大乘菩薩看到無始以來的生死全都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在無始以來的生死當中,沒有常樂我淨,沒有整個換掉的情形,沒有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和無為法,這就叫做大乘菩薩觀無始空。

    真觀按,觀察(無始以來的)生死輪迴所不存在的事物,稱之為無始空。「易」是整個換掉,「無有變易」就是不會整個換掉。生死當中,必須有不變易的主體,否則就不叫生死輪迴。換句話說,在生死當中不可能找到「變易」(整個換掉)的狀況。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摩訶薩觀於性空。

    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性空呢?大乘菩薩觀察一切有為法,它們都沒有本性(本來的性質),包括(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察這些有為法時,看不見它們的本性,這就叫做大乘菩薩觀性空。

    真觀按,菩薩現觀一切有為法本來無生,既然本來無生,當然更沒有它們的本性了。

    無所有空、第一義空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無所有空?如人無子,言舍宅空,畢竟觀空,無有親愛。愚癡之人,言諸方空。貧窮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計,或空、或非空。菩薩觀時,如貧窮人,一切皆空,是名菩薩摩訶薩觀無所有空。

    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無所有空?就像一個沒有孩子的人說他的房子是空的,因為他沒有親愛的人。愚昧的人說四面八方都是空的。貧窮的人說一切都是空的。根據這樣的看法,有些事物是空的,而有些事物不是空的。當菩薩觀察時,他們就像貧窮的人一樣,認為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大乘菩薩觀察無所有空的意義。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時,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推其實性,無眼無主。如眼無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是名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

    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第一義空?善男子!當大乘菩薩觀察第一義空時,就像眼睛出現時,不知道從哪裡來,以及消失時,不知道去往何處;本來不存在,但現在存在,存在之後,又變成不存在;探求其實質,既沒有眼睛,也沒有主宰者。如同眼睛無固定本性,所有的法(事物)也都是如此。什麼叫做第一義空呢?有因果業報,但看不到造作者,這種空性被稱為第一義空,這就是大乘菩薩觀察第一義空的意義。

    真觀按,此處的第一義空,意義同於《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瑜伽師地論》解釋勝義諦(第一義諦)為:「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與之相對的,則是世俗諦的因緣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空空、大空

    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

    大乘菩薩如何觀察空空呢?空空就是聲聞和辟支佛等所迷惑的地方。善男子!既有又無,稱為空空;既是也非是,稱為空空。善男子!就連十住菩薩對這空空的法義,所能通達的部分也如同微塵一般渺小,何況其他人。善男子!這種空空與聲聞所得的空空三昧是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大乘菩薩觀察空空。

    真觀按,「空空」就是「不存在不存在」,雙重否定之後就是「諸法實相」。小乘行者觀察有為法本質上不存在,菩薩觀察有為法與實相沒有差別,因此不能說有為法不存在。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觀於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於虛空等地。

    善男子!什麼是大乘菩薩觀察大空?善男子!所謂大空,指的是般若波羅蜜,這就是大空。善男子!當大乘菩薩獲得這種空性時,便能停留在虛空等地。

    善男子!我今於是大眾之中說如是等諸空義時,有十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即得住於虛空等地。

    善男子!現在我在這大眾中談論這些空性時,有十恒河沙等的大乘菩薩立刻能夠停留在虛空等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已,於一切法中,無有滯礙、繫縛、拘執,心無迷悶,以是義故,名虛空等地。善男子!譬如虛空,於可愛色,不生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於好惡色,心無貪、恚。善男子!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以是義故,復得名為虛空等地。

    善男子!當大乘菩薩停留在這個境地時,在一切法中,沒有任何阻礙、束縛、執著,心中也無迷惘。基於這個道理,稱為虛空等地。善男子!就像虛空對於可愛的色相,不產生貪戀;對於不可愛的色相,不產生憤怒。大乘菩薩在這個境地中也是如此,在好與壞的色相面前,心中不起貪愛和厭惡。善男子!就像虛空廣大無極,能夠容納一切萬法。大乘菩薩在這個境地中也是如此,廣大無極,能夠容納一切萬法。因此,根據這個道理,它又被稱為虛空等地。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常勝王往事】第三十五章 賢傑總裁

    【常勝王往事】第三十五章 賢傑總裁

    不久之後,路西法親自開S580過來,副駕坐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力提拔安德的李行健導演。

    安德說:「李導!這麼巧,您也在這裡。」

    李行健對安德說:「總裁讓我們過來接你們,你跟採菊都上車吧!」

    路西法沒有講話,只是看著採菊和安德,微笑點頭。

    安德一邊上車,一邊禮貌地說:「岳父!」採菊則從另一邊上車。

    路西法說:「安德,忙了那麼久,就為了你,終於可以圓滿收官了。」

    安德問:「您是說總裁召見我的事嗎?」

    路西法:「當然。」

    安德又問:「總裁要跟我談什麼事?」

    路西法:「現在不方便透露,但你放心,絕對是好事。」

    採菊:「是啊!得到總裁召見,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

    安德問:「採菊,你見過總裁?」

    採菊:「沒有。我只是猜測,總裁請路西法和李導來接你,一定是很看重你,準備請你擔任重要的職務。」

    李行健:「採菊說對,總裁確實很看重安德,所以才請我們接安德過去見他。」

    安德:「李導都這麼說,肯定是好事。我只是想,要跟總裁報告什麼呢?」

    路西法:「真正的大人物反而很好相處,你用平常心面對總裁就行了。」

    安德沒再詢問。只要有採菊陪伴,就算天塌下來,他也不憂不懼,何況還有路西法和李導這兩個能夠呼風喚雨的大神。他在車上看著沿途的風景,平常很繁忙的馬路,此時卻沒有人也沒有車,沒有半點喧囂,只剩下輕微的引擎聲,襯托出環境的安靜。

    不久之後,車子已開進賢傑娛樂公司地下停車場,停車場空空蕩蕩,沒有別的車子。四人下車,進入電梯,李行健拿出磁扣,感應完畢,再按R。安德心想:「要去頂層!從來沒聽說這一層是做什麼的,原來是總裁辦公室。」

    電梯門打開,門外是總務經理呂來發:「你們終於到了,請跟我來,總裁正在等你們。」

    五人走到「總裁辦公室」門口,呂來發打開門,五人魚貫而入。裡面並沒有辦公桌、高背椅、電腦等設備,卻供奉著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與其說是辦公室,還不如說是大雄寶殿。呂來發領大家走到佛像前,一起頂禮佛像。

    頂禮三拜,安德站起來,整個辦公室忽然消失不見,正前方仍然是華嚴三聖,旁邊有無數菩薩圍繞。安德幾時見過這場面,急忙跪下來,再度頂禮三拜。

    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口說話,聲音七分慈祥而帶三分威嚴:「安德,你知道自己在哪裡嗎?」

    安德老實地回答:「不知道。剛才是在賢傑娛樂總裁辦公室,忽然間就到了這裡。」

    釋迦牟尼佛:「你應當知道,『賢傑』就是『賢劫』,『娛樂』,就是遊戲。『賢傑娛樂』,表示是菩薩在賢劫遊戲神通,總裁就是我,賢劫第四佛。」

    安德恍然大悟:路西法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示現的魔王,能夠讓他如此看重的人,當然是佛陀了!自己怎麼一直沒想到呢?

    他忽然想到麗莎,便問道:「聽說世尊召見麗莎,她是在這裡嗎?」

    此時,麗莎忽然出現在安德面前:「安德,對不起,讓你擔心了。」

    安德高興地說:「沒事,你平安就好,世尊召見你是什麼事?」

    麗莎說:「久遠劫之前,我曾經是你的小妾,與你結下善緣。後來我修習菩薩法,入不二法門,斷盡諸漏,但仍不斷再來人間,行菩提道。一千劫以前,奉世尊飭令,扮演鄧靜雯,作你的眷屬,直到此世。」

    安德一時難以接受,他先將眼睛閉起來,深深吸了一口氣,調理好情緒,然後才開口:「你每一世都叫我不要離開你,實際上是在騙我?」

    麗莎:「不能說是騙你,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只是不由自由地,自然會做那些事。」

    安德:「這是怎麼辦到的?」

    麗莎:「我是一個化人,記憶和感受都是受限的,在那個範圍內,我就是你認識的鄧靜雯,乃至此世的麗莎。使命以種子的形式存在,剎那剎那地發揮影響力,讓我像傀儡一樣,完成預先設定的任務。」

    安德:「你為什麼不直接用久學菩薩的面貌出現?」

    麗莎:「你喜歡女人,所以我就變現為女人。」

    安德一時不知該說什麼才好,沒想到麗莎也是久學:「請問你的本尊是哪一位菩薩?」

    這個時候,安德面前忽然出現一位菩薩:「有勞致問,我是等觀,麗莎的本尊正是我。」安德心想:「幸好祂顯示的是女身,感覺沒有那麼糟。」

    等觀菩薩知道他的想法,便說道:「安德菩薩,難道你不知道,『我』本來不是女身,只是暫時現起女身相。『你』本來也不是男身,只是暫時現起男身相。」

    安德慚愧地說:「等觀菩薩教訓得好,是我一時失念,落入取相分別。」

    麗莎:「安德,我的使命已經完成,承您千劫以來愛護有加,現在該是跟您道別的時候了。」

    安德問:「道別?你要去哪裡?」

    麗莎:「我從本以來不曾出生,現在也不去哪裡。」

    安德畢竟已經大乘見道,立刻懂得麗莎的意思,但心裡還是有強烈的不捨,他忍著眼淚點點頭。

    於是,麗莎走向等觀菩薩,剎那間融入等觀菩薩。合併後的等觀菩薩向安德合掌為禮,忽然不見。

    安德忽然想起蔣逸人,便請教如來:「世尊!蔣逸人老師這幾天不知去向,是不是您召見他了?」

    佛陀:「是的,我前幾天召見他,現在你可以跟他見面。」話才說完,蔣逸人忽然出現在安德面前。

    安德很歡喜:「逸人老師,能看到您真好!我夢見您一千劫之後,擔任明劫第一任轉輪聖王。但是,後來太烏爆炸,您沒能逃過,才由我續任轉輪聖王。我想,請您別做明劫的轉輪聖王,免得發生不幸。」

    蔣逸人哈哈大笑:「安德,現在已是夢境,何況是未來?難道你不知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嗎?」

    安德:「就算是夢境,我也不希望您死於意外。」

    蔣逸人:「很好,你是一位真正的菩薩,能夠『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總算不枉我們師徒一場的因緣。」

    安德:「難道以後我們不做師徒了?」

    蔣逸人:「一真法界,無我無人,何況是師徒因緣!」

    安德:「世俗諦呢?」

    蔣逸人:「我其實是化人,做你的老師,本是我的使命,現在任務完成,我也該跟你告別了。」

    佛陀:「安德!蔣逸人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這次我召見他,才告訴他的。」

    文殊師利菩薩:「是的,安德!蔣逸人是我所變化,他先前不知道自己的身分,只是種子流注,讓他現起身口意行,扮演你的老師。」祂說話的時候,蔣逸人忽然騰身而起,飛向祂的所在,兩人合併在一起,仍是文殊師利的形象。

    安德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師利菩薩以化人做我的老師,我真是受寵若驚啊!」

    文殊師利菩薩:「安德,你的因緣很特殊,不只是我,許多久學菩薩也為你大費周章呢!」

    安德:「我原先知道採菊和路西法,今天又知道麗莎和逸人老師,難道還有其他人嗎?」

    文殊師利菩薩:「你覺得誰有可能?」

    安德想了一下:「外婆趙淑英應該是最有可能的。」

    話剛講完,趙淑英忽然出現在安德面前:「安德,好久不見,你說對了。我是觀世音菩薩變化所成。」

    安德合掌:「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就在此時,觀世音菩薩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有勞致問,趙淑英確實是我變化所成,如今她任務完成,該跟你道別了。」

    趙淑英合掌為禮,隨即與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

    安德:「感謝菩薩為我費心。」

    觀世音菩薩:「不只是我,還有許多久學菩薩也為你大費周章呢!」說完,便消失不見。

    安德忽然開竅,對李行健說:「李導提拔我進入演藝圈,成為奧斯卡影帝,您該不會是久學菩薩吧?」

    李行健:「哈哈,被你猜到了。我是普賢菩薩變化所生,如今任務已經完成,該是跟你告別的時候了。」他合掌為禮,然後拔身而起,飛向普賢菩薩,兩人合而為一。

    安德對普賢菩薩合掌為禮:「感謝菩薩為我費心。」

    普賢菩薩說:「不只是我,還有許多久學菩薩也為你大費周章呢!」

    就這樣,安德又說了好多與他親近的人,包括魔女舞團、多媚、喜心、悅彼、母親、父親、經紀人、胡茵蒙等等,每一個重要的親朋好友竟然都是久學菩薩變化所成。

    佛陀:「安德善男子,你怎麼不問與你有仇的人?」

    安德:「我最大的仇家是盧達,千劫以前用邪見迷惑我,害我落入無間地獄。」

    話才剛講完,盧達忽然出現在安德面前:「有勞致問,安德菩薩。」

    安德問:「你不是還在看守所嗎?」

    盧達笑著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看守所呢?」

    安德恍然大悟:「你也是菩薩化身?」

    盧達:「不錯,我是罔明菩薩變化所成。」

    安德合掌:「南無罔明菩薩摩訶薩。」

    一位菩薩應聲而至:「有勞致問,我是罔明,盧達是我變化所成。」

    安德:「盧達就是喇達比丘。他以邪見迷惑我,害我毀謗正法,最後造成佛法在人間滅亡。你既然是菩薩,怎能做這種事?」

    罔明菩薩:「我以無明度眾生,因此稱為罔明菩薩。」

    佛陀:「安德,罔明菩薩以無明誘導你的邪見種子生起現行,才能將它斷除,否則你無法證得無生法忍。」

    盧達對安德合掌道歉:「安德,我對您示行邪教,害你落入無間地獄,確實是不得已的手段,請您諒解。」說完之後,隨即併入罔明菩薩。

    安德合掌還禮:「承蒙菩薩救度,銘感五內。」

    罔明菩薩稟報世尊:「使命已達,幸不辱命,罔明告退。」說完便消失不見。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問答】南懷瑾開悟了嗎?

    【問答】南懷瑾開悟了嗎?

    问:您上次说南怀瑾未开悟,有何根据?

    答:南怀瑾在《圆觉经略说》中讲到“这个法界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如来神力所变化出来的。在《华严经》上讲,这个宇宙万有的生命都是毗卢遮那佛所变化,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的化身,我们也是他的化身。到底是什么呢?本体只有一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同一自性,同一自体,如来代表了本体,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本体,并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种种神话。要懂这个理。

    上面这个说法显然是错的。你如果去读《成唯识论》你就会知道不是所有的众生都共用同一个本体,或者共用同一个第八识。一定是每一个人会跟自己的第八识一对一相应。五蕴跟第八识的关系是一对一相应,这个词是我第一个使用。一对一相应是一个数学的名词。是一个对一个的函数名词。比如某一个班级有五十个学生,那我就替每一个学生都编上学号。比如吕真观是1号,闻力是2号,就这样一个一个,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号码。这会变成是一种函数关系,你讲1号的时候,你就知道刚好就是对应吕真观,不会对应到别人,这种情况叫做一对一函数。我现在用一对一相应这个词在表示什么呢?表示我对于第八识有我自己的现量观察,我不需要完完全全去引用别人的描述。真悟的人跟只能看经典、照本宣科、拾人牙慧的人差别是很大的。

    你们想想,佛跟众生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有的人要下地狱,有的人可以到天界,有的人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去?这种情况就是别业别报的情形。如果大家都共用一个本体,有人成佛了应该所有的众生都一起成佛。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为什么大家没有一起成佛呢?南怀瑾把《华严经》曲解成这样,你现在还觉得他有开悟吗?你可能会说讲错一件事情也不能证明他就没有开悟。的确我不能100%的说他没有开悟,只能说他有九成九的几率未悟。

    开悟主要是在第八识的圆成实性上面去悟,而不是在这个地方,开悟后应该做一些合理的推论,就是100%的推论,根据众生别业别报的情况,不可能推出所有的人都共用同一个本体的说法。从别业别报去推论,每一个人各有一个第八识与之相应,这个是很明显就可以推论出来的,而且是唯一的推论。一个大乘见道者是可以看到五蕴与第八识的互动的。

    另外我再讲一个例子。有一位明贤法师把南怀瑾的一篇讲“四分”的文章发到公众号去。

    四分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之前有人问我什么是四分,我没有回答。这四分的内容我稍微知道一点,并不是完全不会,我们先讲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有了别能力的心。比如眼识可以了别色尘,那耳识可以了别声尘,意识可以了别法尘,末那识也是了别法尘,但与意识了别法尘的内容不一样。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八个识都有了别的对象,这八个识就是见分。被他们了别的对象就是相分。比如眼识是见分,色尘就是相分。第八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的这种能力就是祂的见分,根身、器界、种子就是相分。

    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比较难懂,大家现在先不用学,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学这个法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就完全不讲。请大家明白我的苦心,太早去学这些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困扰。那个时候有人来问我这四分是什么,我估计就是他看到明贤法师推的那个公众号的相关内容。

    南怀瑾在文章里面叫大家要注意这个见分。他的意思就是你要开悟的话要在见分这个地方去下手,但他讲的见分是什么呢?是前六识的见分,这样能开悟吗?没办法。你再怎么玩前六识见分,你也还是在前六识里面,无法知道第八识是什么,所以我推测南怀瑾不知道开悟是要悟第八识。那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跟你讲呢?你参这个见分是可以,但是你要知道第八识见分了别的是根身、器界、种子。如果哪一天你发现只有第八识才了别这个就是破参。 

    我现在告诉你这个线索是不得了的事情,我当初也是靠着这句话才参悟的出来的。所以有开悟跟没开悟差别是很明显的。实际上第八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在《宗镜录》里面都已经写出来了。我特别告诉大家,不要去观察第八识了别器世间,我观察不到,我直接告诉你我观察不到,但是我观察到第八识了别根身,了别种子,这都是我能够现观到的。

    我今天可以直截了当的跟大家讲,在我们实证佛教学派开悟的人至少有四十几个了,他们会不会否认这这种话呢?不会否认,就算退转了,他也不会否认这种话。为什么?因为他自己也现观到了。之所以会退转,要么是否定自己的现量,要么就找到别的经教做一种曲解,然后就认为这不是第八识,或者认为第八识不是要开悟的那个标的,他可能会认为要找到真如才算开悟,或要找到另外一个东西来。

    南怀瑾说从见分下手不能算错,但是问题是他就没有讲出根身、器界、种子这几个字,见分要见什么,第八识是要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如果发现到有一个识有了别根身的功能,你就是开悟了,你看到第八识能够变动的那一个部分,这是属于第八识的所藏。接下来你还要再从所藏推出能藏。能藏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能藏就是能藏种子的容器,容器是永远不会坏的,不生不灭,但是你不可能直接看到它。广义的能藏就是一真法界。你如果知道能藏的这两个真正的意义,而且还能够缘在这个义理上面,才是真正的大乘见道。

    特别是要能够缘在一真法界而安住,这才是真正的大乘见道。之前你现观到第八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还有第八识能够积集种子生起现行,这叫第六住菩萨的开悟。所以南怀瑾没有开悟,在我来看是非常明显的,开悟的人不会这么讲。没有开悟的人,很多细节是不知道的,无法把佛法贯串起来。你来听我讲课,你的智慧会超过南怀瑾。因为有些东西你也是可以现量观察的。从别业别报这种现象就可以明确的推论出每一个众生都各有一个第八识跟他一对一相应,而不是混在一起。这个道理南怀瑾很显然就讲不清楚,他的思维还没到这里,在这个地方你已经超过他了,你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现量。别业别报是你眼睛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你的样子跟我的样子不一样,我们的样子跟阿弥陀佛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很明显的别业别报。你可以亲自观察到,这就是现量。然后从你观察到的这个现象明确的推论出能够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东西绝对不是搞混的。所以能不能是众生共用一个本体,所有的众生跟诸佛共用同一个本体,能吗?很显然不能。所以在这个部分你是可以用自己的现量来确认南怀瑾在这个部分讲错了。如果你能够确定这一点,这叫做依智不依识。

    我们的听众大部分都还没有开悟。但是在开悟之前不会完全没有现量,多少会有一些。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些,这都是你的现量,大家不要因为自己还没有开悟,人家南怀瑾名气那么大,我怎么能跟他比呢,如果你这样就是依识不依智。你明明就有现量,结果你竟然不相信,不接受自己的现量观察,人家讲错了,你也不经批判的接受,这是缺乏自信。

    问:我认为共用一个本体和别业别报并没有冲突,不能用别业别报证明他是错的。

    答:其实第八识是不能计数的,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二。我为什么会认为南怀瑾没有开悟呢?因为他根本没有提到别业别报的问题。别业别报,你说是一个本体吗?好像也可以说。举个例子,就是客户管理系统。如果有一个客户管理系统,只要放在一个硬碟里面就可以了。每一个客户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特别账号和存储空间。就好比每个五蕴有一个一对一相应的账号和空间。我之前讲每一个人有一个第八识就是在这种观念当中讲的。但是因为第八识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它在什么地方?它是在三界外,它在涅槃界。涅槃界无形无相,你可以到涅槃界去指一个地方,这一个部分是吕真观的第八识,那一个部分又是某某人的第八识、南怀瑾的第八识,可不可以这样讲?当然是不能这么讲的,在涅槃界里面那么多个第八识,在经教里面可能有个名词叫做“大觉性海”,所以刚才我讲的算是不了义法,那你觉得第八识是一个还是两个?最准确的说法是不可计数,非一非二,非三非四,乃至非非非。 

    南怀瑾并没有把开悟要开悟什么明明白白的讲出来,他也不知道第八识可以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其实经教里面有写,而且他也不知道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第八识能够圆满的成就诸法。南怀瑾的书里面不曾写过这些,所以我不相信他是一个开悟的人。

    问:大觉性海是真如本体,是共同体。众生别业是不同的浪花,但波波本是水。有别有同?

    答:这个譬喻不是很好。可以用“客户管理系统”来作譬喻。每一个众生的业行都记录在硬盘里面,但这里面它是有分区的,就是说他就是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会归在某个地方,一对一对应。在第八识里面是绝对不会搞错的,它是一还是二,很难去计数,因为毕竟第八识只存在于涅槃界,无形无相,用什么方式去定义它是一还是二,这个很难说,等你开悟以后,你再来再好好去想这个问题。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贈書】《文藝佛心》《實證佛教修行方法》

    【贈書】《文藝佛心》《實證佛教修行方法》

    以上兩本書,台灣地區的讀者,可向誠信愛心家園索取,電話:(03)4986883。

  • 【Practical Methods for Positivist Buddhism】The producer and the Produced

    【Practical Methods for Positivist Buddhism】The producer and the Produced

    Section 2: The Producer and the Produced

    When learning something, it is important to grasp its system and structure to avoid confusion, and the same goes for studying Buddhism. The entire Buddhist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the combination of permanent and impermanent dharma), which is capable of giving birth to all phenomena within the three realms;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all the impermanent phenomena (within the three realms) that are produced by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is also known as the inherently pure mind, and it has many other names. What it is called is not important; what matters is its ability to give birth to all phenomena within the three realms. Some people describe it as the creator,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reator of monotheistic religions. It is the inherently pure mind that every individual possesses.

    All dharmas in the conventional tru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se two types, from which you can further categorize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profound and subtle Buddha Dharma. In the path of seeing of the Śrāvakas, there is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not-self”;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phenomena that are born, and the “self”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can give birth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all phenomena in the world. In the path of seeing of the Pratyekabuddhas, there is the ten cause-and-condition dharmas; the first one, “consciousness”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can give birth to all phenomena in the three realms, while the other nine – name and form, the six entrances, contact, sensation, craving, grasping, existence, birth, and old age and death – are phenomena that are born. Those who have attained the path of seeing in the Śrāvaka and Pratyekabuddha stages can recognize that the “self” or “consciousness” truly exists, but they do not know its specific functions.

    Mahayana practitioners who attain the path of seeing understand how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gives rise to the five aggregates. They then practice the hundred dharmas of the clear gateway until they reach perfection at the first bhumi (ground). They sequentially study the thousand dharmas of the second bhumi bodhisattva, the ten thousand dharmas of the third bhumi bodhisattva, and so on, up to the inexpressible dharmas of the tenth bhumi bodhisattva and ultimately the all varieties of wisdom of a Buddha. All of these do not deviate from this fundamental framework.

    Th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All Things

    The formation of all th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heories of chance and determinism. Determinism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are determined before they are born, while the opposite is the theory of chance.

    Theory of Chance

    The theory of chance is represented b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which asserts that all things happen by chance, and that biodiversity arises from random mutations. However, only those organisms that are well-adapted to their environment can survive. In reality, the structure of species is extremely complex. If it were purely due to chance, the rate of evolution should be very slow, and there would be no way to explain the Cambrian explosion of life. Moreover, if random mutations were the primary cause of evolution, there should be many intermediate species found, but in fact, there is very little fossil evidence of such species.

    Determinism

    In contrast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determinism. Determinism asserts that all things are born from a god, creator, or an essence, and that the various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ings are determined before they are born. Determinism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theories of mono-genesis and poly-genesis. Mono-genesis can be separated into monotheism and monistic ontology. Monotheism posits that all things are created by a single true god, who can hear the prayers of believers and decide whether to grant their wishes. Monistic ontology, on the other hand, believes that the essence capable of giving rise to all things is imperceptible and without will. This includes the Taiji in China’s “I Ching,” the Dao in the “Dao De Jing,” the Unmanifested Reality in ancient Indian philosophy, and the ontology in Western philosophy.

    Scientists are less likely to believe in monotheism, because if the Creator has a will, we should be able to observe cases where natural laws are altered, like in the movie “Bruce Almighty” where the moon is pulled closer and a monkey is born from a person’s anus. The monistic ontology does not need to face such questions, but it can only explain the phenomena of collective karma and collective retribution, not individual karma and individual retribution.

    Buddhism is a pluralistic ontology or a pluralistic theory of creation, which is a unique perspective in Buddhism that cannot be found in other philosophies or religions. All things are born from the ālaya-vijñāna (eighth consciousness), and every sentient being has its own ālaya-vijñāna. The ālaya-vijñāna is not just a theory; it is also the core of Buddhist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The Buddhist sutras provide a concrete description of the ālaya-vijñāna: 1. It cannot discern the six dust realms, nor can it listen to the prayers of its followers, so it has no afflictions; 2. It can discern the body with the five sense organs,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seeds; 3. It can accumulate seeds and give rise to active manifestations. I have cited numerous sutras in my works “The Enlighten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Chan” and “The Introduction to Positivist Buddhism” to prove that the enlightenment in Chan is the actual discovery of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ālaya-vijñāna. After enlightenment, one understands that the physical body and mental functions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merely an illusory self, and gradually, one can let go of selfish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ultimately transforming from an ordinary being into a saint.

    Scripture Reference:

    《Avatamsaka Sutra》:

    The mind is like a skilled painter,

    able to create all worlds.

    The five aggregates arise from it,

    and there is no dharma it cannot create.

    As is the mind, so is the Buddha;

    as is the Buddha, so are sentient beings.

    One should know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mind, Buddha, and sentient beings

    is all endless.

    Paraphrase: Just like a skilled painter can depict all sorts of dharmas in the world, the mind is the same, capable of giving rise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even creating any dharma. Just as with the mind, so it is with the Buddha; just as with the Buddha, so it is with sentient beings. Therefore, one should know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mind, Buddha, and sentient beings is all inexhaustible.

    《Surangama Sutra》:

    In the ocean of awakened awareness, the essence is pure and perfect;

    perfectly pure awareness is the wondrously innate wisdom.

    This innate clarity illuminates all that is born,

    and when it is established, the nature of illumination ceases.

    In delusion, there is the void;

    relying on the void, the world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settling of thoughts, the land is formed;

    with the discernment, sentient beings arise.

    Within the great awakening, the void gives birth,

    like a bubble emerging in the ocean.

    The impure, dust-like realms are born,

    all depending on the void;

    when the bubble vanishes, the void is originally non-existent,

    let alone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Paraphrase: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composed of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has a pure and perfect nature. Within this perfection, there is an inherent and subtle awareness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able to discern seeds). This inherent awareness brightly illuminates, as if dividing into the seer and the seen; once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re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illuminating nature is hidden. With the hidden perfect awareness, sentient beings with common delusions suddenly perceive a universe, and based on this universe, the physical world is created. After the common delusions become calm, lands form, and the discerning beings become sentient beings. This universe is born in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like a bubble in the ocean, and the impure, dust-like lands rely on the universe for their birth. Once the bubble bursts, the universe originally did not exist, let alone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desire realm, form realm, and formless realm) that depend on the universe.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composed of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has a pure and perfect nature. Within this perfection, there is an inherent and subtle awareness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able to discern seeds). This inherent awareness brightly illuminates, as if dividing into the seer and the seen; once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re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illuminating nature is hidden. With the hidden perfect awareness, sentient beings with common delusions suddenly perceive a universe, and based on this universe, the physical world is created. After the common delusions become calm, lands form, and the discerning beings become sentient beings. This universe is born in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like a bubble in the ocean, and the impure, dust-like lands rely on the universe for their birth. Once the bubble bursts, the universe originally did not exist, let alone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desire realm, form realm, and formless realm) that depend on the universe.

    The sutras mentioned above are truly astonishing, as they state that our universe is merely a small bubble arising within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suggesting that countless other universes coexist simultaneously. If this small bubble were to burst, the lands within the universe would no longer be able to continue existing, let alone the sentient beings and all their cravings and worries. In Buddhist sutras, the term “land” generally refers to a billion solar systems, which is the range in which a Buddha teach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uddha’s land also depends on the universe for its existence and will eventually be destroyed. Only the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is originally unmoving, eternal, blissful, true self, and pure, free from all suffering and sorrow. The ultimate goal of Buddhist practice is to return to this originally unmoving vast ocean of innate awareness.

    Not Arising, Not Ceasing

    The cause of birth must exist before the result of birth; for example, a mother must exist before a baby to give birth to the baby.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give rise to all phenomena, must necessarily exist before all phenomena. However, since all phenomena have existed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must also have existed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As stated in the “Mahayana Abhidharma Sutra”:

    From beginningless time, the realm of all things depends equally upon it,

    Due to this, there are various realms of existence, and the attainment of nirvana.

    Paraphrase: Since beginningless time, there has been a differentiated existence with functions, and 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must rely on it equally for their operation and continued existence. Because of its presence, there are karmic results for sentient beings in the six realm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irvana.

    Integration of Permanent and Impermanent

    If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karmic retribution are true, the principle of birth must be able to compensate for cause and effect. For this reason, it must be able to record the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To record the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it must consist of two parts: a permanent, unchanging container and changeable contents. The unchanging container is the mind-body that can store, and the changeable contents are the stored seeds (equivalent to data or information). This is called the “Integration of Permanent and Impermanent,” where “Permanent” refers to the mind-body that can store, and “Impermanent” refers to the stored seeds.

    Each individual’s Alaya consciousness gives rise to their respective karmic results, such as physical strength or weakness and varying levels of intelligence. This is known as individual karma and individual retributio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one lives, such as mountains, rivers, and the earth, is a result of collective karma and collective retribution, born from the combined Alaya consciousness of sentient beings sharing this collective karma. The Alaya consciousness is not within the phenomenal realm, but it interacts with the phenomenal realm through cause and effect. The phenomenal realm is its output, while the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alter the data contained within the Alaya consciousness, equivalent to its input. Each sentient being’s Alaya consciousness records their good and evil karma relative to other sentient beings, waiting for future compens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Every person is interconnected with all others.

    The structure is equal and has no central server, and apart from that, it i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an online game. Buddhist scriptures often mention “playing with divine powers,” which is not just a metaphor. It reveals the Buddhist worldview: the world is like a game. The integration of permanent and impermanent is a Mahayana teaching;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refer to Chapter 5, Section 2.

    贊助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說明:綠界轉帳適用於信用卡、台灣超商條碼、代碼。

  • 面授课程公告

    面授课程公告

    为提升对汉传佛教真实义理的了解,根据学员修学需要,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将于2023年5月26日至28日举办为期三天的面授课程。

    课程时间:

    5月26日 早上8:30开始

    5月28日 下午5:30结束

    授课老师:

    闻力老师

    内容:

    汉传佛教思想研究

    方式:

    教学、解答疑惑及提示诀窍

    费用:

    课程免费

    出行旅程个人安排,到达后食宿统一安排,相关费用自理

    报名联系方式:

    电话:17621543131

    微信:nimo-lhzl(添加微信时请备注“课程报名”)

    参加面授课程,需本人报名,报名时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已经报名者不用重复报名。

    地点:

    录取后通知

    报名截止日期:

    2023年5月10号

Blog at WordPress.com.

%d 位部落客按了讚: